书城社会科学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工作难题破解
24704400000007

第7章 由细节入手,和风细雨润心田(3)

对于好奇心强的孩子,班主任除了持之以恒地灌输不拿别人的东西外,应尽量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的偷窃问题。这样的孩子,如果得到及时引导,并承受适度的后果,会及时收手。班主任爱心和理解,对他们是最有益的帮助。同时,班主任要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方面上,以免孩子重回旧路。

有些孩子偷东西纯属是模仿他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抑制的孩子的偷窃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在同辈群体中扩散,从而给其他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有些孩子因羡慕而模仿他们,有些则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对这些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坦白,耐心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切实的帮助,尤其要慎重处理他们的同辈交往关系,让孩子脱离原有的小团体,建立新的朋友关系。父母的真诚和体谅是孩子改过自新的坚实基础。

对于因虚荣而偷窃的孩子,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教师平日应向孩子灌输注重精神而非注重物质享受,教导他们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个人潜能及长处,建立自信,使其不与别人比较,来追求同辈的认可。满足孩子的正当的物质上和情感上的需求,与孩子协议零花钱的数目,并教导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针对徐某的行为表现,该班班主采用了以下几种心理辅导方法。

1.动之以情,消除情感障碍。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如果有了情感上的障碍,再正确的教育也不容易被接受。该生的人格障碍主要就是对立情绪和疑惧心理。为此,该班班主任一方面真诚地、善意地、耐心地帮助他、关心他,使他对其慢慢地产生好感,同时要求班集体要热情地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从切身利益上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从而消除了该生情感上的障碍。

2.创设情境,增强自信心,促使品德转化。针对徐某的不良品德,该班班主任一方面创造能促使其行动取得成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对他行为上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使他的进步行为在正强化中得到巩固,并加强进步的动机,使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的自信心。当然,有时他也会重犯错误。

对此,不要急躁、气馁,而是分析情况,找到原因,针对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其品德的转化。

3.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的道德动机。

由于徐某任性、放荡,置学校制度于不顾。因此,长期处于被批评的地位,这样,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与集体处于对立状态,集体荣誉感比较差,造成他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随意破坏学校的公共财物。因此,只有把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结合起来同步发展,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动机。为此,对该生不良行为的教育,老师采用了以“柔”克“刚”,用商讨的语调,平心静气地与他商讨,使他从“软中带硬”的批评中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4.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针对徐某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缺陷,老师重视提高该生的道德认识,使他真正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分清什么行为是好的,可行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不许可的;而且还使他知道行为的后果如何。如,指导他看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书,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等。

经过一阶段对徐某的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该生在行为上及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学校与家长都对此感到满意。现在徐某已是初三的学生了,他的老毛病再也没犯过。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折”。学生年龄小,许多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强,而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们提出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师用充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炼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在各种良好的熏陶下不断养成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渐渐形成优良的品德。

孩子有考试焦虑症该怎么办

小陈航平时成绩优异,是师长认定的“重点大学苗子”。近半年来,随着高考的临近,学校各种模拟考、会考增多,小陈发现自己每当临近考试就特别紧张,考前辗转反侧很久不能入眠,考试时出现“短路”的情况,明明觉得很简单的题目,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最近几次段考,一走进考场就开始全身发抖,拿到考卷后很长一段时间头脑一片空白,所有的知识都好像忘记了似的,当然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通过小陈的各种反应可以判断他的症状是考前焦虑,且程度较高。

考试焦虑症是颇令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头疼的心理问题。孩子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的概念,一上考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

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反应更加迅速,思维更加敏捷,有助于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如果焦虑过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干扰回忆过程,同时对思维过程起到瓦解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考试发挥失常。

考试焦虑症还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转化成为慢性焦虑,导致患者不能发挥正常的认知功能,对人的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同时情绪变得不稳定,自制力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从对躯体的影响来看,考试焦虑症对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以及内分泌系统均会产生影响,导致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疾病、胃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因此,对于考试焦虑症不可掉以轻心。

对大多数人来说,考试还是令人畏惧的,尤其是在期终、毕业、升学一类较重要的考试之前,许多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有时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导致应试者脑子的麻木,出现所谓的“懵住”现象,考试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可待考试过后再看试卷,便觉得试卷内容并不如自己考中认为的那么难,许多不对的地方考后全会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由考试焦虑所引起的一种副作用,考试时紧张导致对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影响了知识、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发挥最佳状态,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应考准备。

首先,积极的迎考必须有坚实的知识作基础。对所考科目的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等,都了如指掌、研习透彻,做到“胸有成竹”,而要做到这点必须靠平时学习中的努力,不是考前几天乃至一星期、两星期的突击所能达到的。

其次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考前对考试的范围、难度等最好能有所了解,考试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对难题的处理等都应有一定的方法,考试经验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便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大多数人在考试前、考试时都会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前极度不安、考试中头昏眼花、甚至出现肚子疼,尿频等生理反应,这都极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应正确处理好考试焦虑这一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都是考生在考前或考试时应解决的。当然对知识的掌握是基础,没有对自己掌握知识及能力的自信,也就谈不上应考技巧及考试焦虑的控制。但是有了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保障,是不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呢?考试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对待考试焦虑没有得心应手的方法也会导致考试的失败,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考砸”,而且这样的结果更让人沮丧、后悔莫及,因为你本可以取得比这好得多的成绩,只是因为你在处理考试焦虑及应试技巧方面的“无知”便使你处于这般让人羞愧的境地,真的是很“冤”的。所以,考前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控制考试焦虑的重要重视,也加强应试技巧方面的训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焦虑是天生就有的吗

焦虑的产生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如危险、威胁、需要努力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等)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焦虑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在实践中习得的一种经验,所以它带有很大的认知成分,对考试的态度认识会影响考生的焦虑水平。

焦虑的产生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某种刺激的出现使人体产生条件反射性的焦虑。如有的考生一看到桌上的考卷便会手脚发凉,而事实上他并未看试卷的内容。

2.当个体认为所处的情境具有威胁性时,身体各部分(包括肌肉、腺体、神经)会做出反应——完成或是逃避。

3.由于感到肌肉的紧张、腺体的分泌和神经发出的信号(不一定是意识到的)而产生不安感)。

4.上述身体的生理反应使个体感到不舒服,因而试图摆脱。

5.所有对不舒服状态的反应形成谋求平安解脱的动机,若这些反应无法解脱,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二、为什么有的人考试时不紧张,有一部分却总是如坐针毡

影响焦虑的因素有

1.个体的生理成熟年幼儿童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神经易兴奋,容易产生焦虑;开始步入青年期的初中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随着生理成熟度的增加,焦虑情绪可以减轻。

2.个体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个人心理现象的不平衡的表现。心理健全、平衡者不易产生,而心理失调者易产生焦虑,而且焦虑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大。

3.个性开朗、自信的人较少产生焦虑情绪,而自卑、多疑、虚荣心强的人易产生焦虑。

4.身体状况健康的人较少焦虑,而生病、疲劳时易产生焦虑。

5.家庭和学校环境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很能影响孩子的心态,过于严厉者往往会使孩子过度焦虑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而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能养成孩子健康、良好的个性,也不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样,学校的环境宽松与否、气氛紧张与否都影响到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考前准备充分了是否就能避免考试焦虑的产生

中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心态种种每次考试后,常常可听到学生有以下的议论:这次考试没准备好,一上考场我就懵了!考试时我怎么也集中不了精力,总胡思乱想。考试时我总在想:万一不及格怎么办,结果还真不及格了。考试时我越做越感到讨厌,没完没了的题真烦人。诸如此类,五花八门,归结起来都是与考试焦虑有关的因素。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久经沙场的中学生们对此也并不陌生,考前的忐忑不安,考中的头昏眼花,脑袋发木,神经反应迟缓等各人都有所体会,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但很少有中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为什么会产生焦虑?除去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准备不充分的因素外,个体本身的许多认知状态都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1.对考试的认知态度——对考试施行的紧张不安因素一般,对考试看得越重,越易产生焦虑。这类考生只要一知道要考试就会产生焦虑“未进考场而脚先软”,甚至知道考试很简单也容易紧张不安。其关键症状在于对考试形成了焦虑性的条件反射。

2.身体状态的改变——伴随生理反应的不安因素考试焦虑者往往会有许多生理反应,如胃肠痉挛、严重者会有肚子疼、腹泻等病症。

3.对考试结果的预期有的考生人在考场答题,脑中却总也甩不开一个念头:这次考试能及格吗?不及格怎么办?这种对考试结果的忧虑很容易导致焦虑的产生。这种状况在重要的考试(如毕业、升学考试)中更易发生,而且成绩差者也更多地产生。

4.空想性逃避因素。有的考生并没有特别的生理反应,也不担心考试结果,但就是阻止不了思绪无目的的漫游,这种与考试无关的胡思乱想,实际上是想逃避考试造成的压力,也是一种焦虑反应。

5.对考试的厌恶和批判因素在考场中,还会出有的考生似乎是相当不愿意的情绪,他们往往是飞快,胡乱地答题,答完后不检查便快速交卷,然后是逃跑似的离开考场,这种现象在男生身上出现较多,这也是一种焦虑反应,是由对考试的不满、厌恶和批判造成的。

四、适度的焦虑会主宰超水平发挥吗

考试焦虑的后果对待考试焦虑,一般人都有亲身体验,尤其是久经考场的中学生对考试焦虑的体验还是深刻的,但是,对考试焦虑所造成的后果却缺乏认识,较少有学生能从复习功课中挤出一点时间来考虑一下:焦虑是否可以避免或控制?焦虑是否很影响水平的发挥?

对于考试焦虑的后者,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回答。有研究者认为轻度的考试焦虑会提高考生的应激水平,促进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助于应试,而高度的焦虑状态则会妨碍智力活动的发生、发展。而有的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对焦虑和紧张的误解。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而焦虑则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对考试必定是弊多利少。因为焦虑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恐惧、不安等会影响人的智力活动,担心、不安会分散注意力,情绪波动会扰乱逻辑思维的进程,而恐惧等则会导致心理紊乱,思维不清,而且焦虑容易使考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不良情绪反应的防卫、克服上来,而不能专心致志地做题应考,这样的后果自然是一团糟。

学生考试作弊怎么办

名言:

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

——林达生

一、加强诚信教育,从“心”开始

2004年教育部要求全国723万高考考生在考前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这可算得上是当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但现实情况表明,签署承诺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除震惊全国的河南镇平、濮阳舞弊案之外,各省市均有或多或少的违纪现象发生。以山东为例,考试过程中,发现违纪81人次、作弊70人(2004年6月10日新华网山东频道)。

虽然有关部门对考试作弊行为都有明确的严厉的处罚规定,虽然这些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但是如果学生自己认识不到位的话,那他总会找借口找机会作弊,任何一种教育,当学生内化为“我要……”的认识,那就好办了。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才有可能杜绝考试作弊。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有信心和耐心,切不可急躁。此外,诚信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讲空洞的大道理,要用真实可信的故事和哲理服人。

二、开展讨论,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