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27

第27章 单穆公谏铸大钱

【名言】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致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人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

一《周语下·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要义】

资,指物资财富。匮(kui),乏,缺乏。厚取,指厚敛、从重搜刮。远志,指逃亡到别处。不相入,不能相互代替。怠,松懈、缓慢。赢(lei)国,指国力弱。未厌祸,指不断地降下灾祸。厌,满、满足。这段话的意思是:

现在官府废除小钱而做大钱,百姓的小钱都无用了,朝廷再用重币去搜刮物资,人民能不破产吗?如果百姓物资贫乏,不能供应上面的要求,那么王室的需要也就难以供应了。王用困乏,必将加重地剥削人民。人民供应不了,必然产生逃亡的念头,这是脱离民心的做法啊。再说,有在事情发生之前制定措施的,也有在事情发生之后采取措施救急的,这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可以预先防范而不作准备,叫做怠惰;用来救急的措施却硬要把它提前来做,这叫做自寻灾祸。周王朝本来是衰弱的国家,天灾正多,祸患不断,王又要疏离人民而助长灾祸,这样干恐怕不行吧!

周景王要铸造大面值的重币。单穆公本着国家的政策制定应有利于民众的原则,加以谏阻,指出若是废轻币而只用重币,则是聚敛民众财物而充实王室的府库,终必造成离散民众、助长灾祸的严重后果。

单穆公的这番论述涉及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国家财富与民众财富的关系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了德与财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最好是国富民也富。

然而现实中,在很多情况下,一目之财富是有限的,这样就存在一个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从民为国家之本的立场出发,主张藏富于民。这种主张是正确的,因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如果民穷而国富,民众就会视君主为仇人,政权也就无法稳固了。道理虽然是如此,但有很多君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施行厚敛的政策,没有处理好德与财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民穷与君富的关系,致使民心离散,进而国家动荡,社会不安。

【故事】

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景王想要铸造大面值的重币,来代替小面值的轻币。单穆公说:“不能这样做。古代天灾降临的时候,国家就会估量物资的多少,权衡钱币的轻重,用来救济人民。如果百姓嫌币轻物贵,那就做大钱推行。小钱叫子币,大钱叫母币,母币辅助子币流通,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如果东西便宜,用不了大钱,那么就多做一些小钱流通使用,但也不废除大钱。在这种情形下,小钱发行的多少根据大钱的流通情况来决定,重币买贵的东西,轻币买贱的东西。

无论大钱小钱,老百姓使用起来都觉得方便。”

“现在官府废除小钱而做大钱,老百姓平日手头所积蓄的小钱都成了无用之物,朝廷再用重币去搜刮物资,人民能不破产吗?如果老百姓物资贫乏,不能供应上面的要求,那么王室的需要也就难以保证供应了。王用困乏,必将加重地剥削人民。人民供应不了,必然产生逃亡远方的念头,这实际上是脱离民心的做法啊。再说,有在事情发生之前制定措施的,也有在事情发生之后采取措施救急的,这二者各有所宜,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可以预先防范而不做准备,叫做怠惰;用来救急的措施,却硬要把它提前来做,这叫做自寻灾祸。周王朝本来是衰弱的国家,天灾正多,祸患不断,王又要疏离人民而助长灾祸,这样干,恐怕不行吧!本来应当与人民共处,再在却要迫使他们叛离而去;本来应当预防灾难的发生,现在却要招惹它前来,那将怎样治理国家?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制度,凭什么发布命令?

命令不被服从,是居上位者的大患,所以圣人应当通过在人民中树立恩德来消除灾祸。”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有句话说:‘征收赋税,调和均匀,王的府库就经常充盈。’《诗经·大雅·旱麓》上也有句话说:t看那旱山树木长得多么众多繁盛!欢乐和易的君子,求得欢乐和易的福禄。’正因为旱山的树木生长繁盛,所以君子能够欢快地求得俸禄。如果山林贫瘠,树木砍光,本来出产丰富的薮泽变得空无所有。民力丧失,田地荒芜,财用缺乏,那么,在上的君长连忧虑危亡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安乐呢?”

“再说取消民间通用的小钱而铸大钱,以充实王室府库,如同堵塞河流的水源而使它变成一潭死水,那么它很快就会干涸了。如果百姓离心而财用匮乏,灾害降临而没有救灾的准备,您将怎么办?我们周王室的官员对于备灾的法令荒怠废弃的很多,而现在又铸大钱去掠夺老百姓的资财,增加他们的灾难,这是自己丢掉藏资财于民的善政而抛弃人民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周景王不听单穆公的谏阻,终究还是铸了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