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现代健身新理念
24762300000024

第24章 意念健身法(2)

为了较快地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太极拳应从单式学习开始,学习一式练习一式。在学习外形动作的时候,同时要学习用意运气,外形动作和意气运动同时锻炼,从一开始就按内外兼修的方法进行锻炼。

3.分段联贯演练

学习几个单式并达到练习要求之后,可将几个单式串联起来练。学好第一路的各单式并初步达到要求后,可将其串联成套路练习。

我们可将整套太极拳分成多路,或者说多段。学完一段练一段,能较快地取得健身效果。

4.串成整套,长期锻炼

一段学会后至少练3个月,初步达到要求再学第二段、第三段……五段全部学完,最后将所学的串成整套,进行长期锻炼。

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包括太极拳套路、推手、器械。先学好套路,练好后,再学推手、器械。拳架是基础,没有基础不学推手;器械是徒手的延伸,先拳后剑,应学好拳架再学器械。

5.理论学习

太极拳是拳术,是一种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武术和健身运动。学太极拳既要学其术,也要学其道。武能成上乘武功,文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生命活力,完善人的德操品格和处世为人。学习太极拳还应学点拳理,可以选读一些太极拳的古典理论,如:《太极拳论》、《五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八门五步》、《太极体用解》、《太极拳十大要论》……

五、注意事项及要求

1.速度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从头到尾都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八十八式太极拳”需要20分钟左右。

2.架势稳定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在整套动作中,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3.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屈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者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后,往往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当是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不同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必要因人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要坚持继续练下去。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坚持经常练习。

5.时间的选择

练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练拳时间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果没有完整的时间,甚至可以化整为零,分几次练习,同样有效。

6.环境选择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在阳光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一般来说,在阳光斜射时练习较好。在夏季,体弱者更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可借树荫等透入光线的地方练习为宜。空气越新鲜越好。

7.呼吸自然、深长

实践证明,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横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相对有效地加大了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太极拳中自然的深呼吸法对防治一些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及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作用。

8.收势后的注意事项

收势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收势完毕后,应缓慢散步,在此过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迈一步,同时意守丹田,气定神舒。

(2)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难免要出汗,此时不可走向风口,应避风休息,慢步而行,待收汗后,再回住处。练完拳后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代表,它的内涵和作用早已超越了武术藩篱。它产生于中华大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进一步发挥其重大作用,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太极文化,民族瑰宝,她将跨过海洋、越过山川,遍及五湖四海,永远受到人们青睐!

(第三节)气功

一、气功的起源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人体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科学上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所以要给“气功”二字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尚需进一步探讨。“气功”一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要属《尚书》,后来《黄帝内经》及历代中医和养生家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谓之道都是指的养生方法,都是说明养生必需在“气”字上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气功就是古人所谓之道,其说法不同:儒家讲养气,道家讲炼气,释家讲坐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入静”是气功的第一关,法虽不同,其理则一。

对“气功”二字的理解,说法不一,不无道理。近几年出版的《辞海》、《简明中医辞典》、《气功疗法一百问》、《气功三百问》、《中国气功学》等书都有论述。纵观上述著作和作者个人的体会,简单地说,气功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身心即意识、呼吸、肢体进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整,动静兼修地锻炼,以防治疾病,强健身心的一种方法。

二、气功的流派

我国的气功,历史悠久,功法繁多,数以千万计。这些功法自成体系,流行于社会。气功按各自的特点,可划分为六大派系:

(1)儒家气功:以摄生养气、存心养性为主。

(2)医家气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主。

(3)道家气功:重在修炼,以性命双修、修心炼性、清静无为为主。

(4)释家气功:以悟性、炼心、超脱、空无和明心见性为主。

(5)武术气功:以御敌防身,提高技艺和表演为主。

(6)民间气功:多为单一功法,各有侧重。

以上分法,虽然可资借鉴,但对一些错综复杂的交叉问题,则不易说清楚。若单纯从练功目的出发来区分气功功法,则易陷入宗教的圈子。按照我国传统气功功法的特点、练功要求和理论体系可将各种静功和动功综合归纳为五大流派:以形体动作为主的导引派,以呼吸调控为主的吐纳派,以凝神练意为主的静定派,以意守默想为主的存想派和以周天运气为主的周天派。

(1)吐纳派

该派强调以呼吸锻炼为主,达到练气、行气的目的。

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支派:

(1)闭气支。以练吸为主,认为此法可延长寿命。“胎息”、“体呼吸”、“龟息”等功法均属此类。

(2)六字诀支。以练呼为主,认为此法可以呼出五脏余浊之气,以治疗相应的疾病,使身体强壮,益寿延年。

(2)静定派

该派强调“意念”的锻炼,要求精神内敛,静坐凝心,意念集中,专注一境,凝神内敛,达到心如明镜止水,一尘不染的境界。儒家的坐忘,道家的抱一、守中入静,佛家的禅定等都属此类。其特点是,采取适当的方法集中意念。一般的静坐功法均属此。该派常用方法有:

(1)数息观。即以专心于数听呼吸等法,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于一。

(2)壁观。即用面壁静坐的方法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端,使心如墙壁。

(3)止观。即通过止法或观法,用以扫除妄念,专心于一境,以凝神静意。

(3)存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