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现代健身新理念
24762300000004

第4章 现代健康新理念(2)

1961年,美国人克劳斯(Kraus)和瑞伯(Raab)首次提出了“运动缺乏症”的概念。他们指出:现代医学已经非常成功的消除了许多传染性疾病,但近几十年来,许多退行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运动不足或生活过于舒适引起的)却有增无减。心脏病成了人类的头号死亡原因。世界上遭受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折磨的病人数以千万计。就身体疼痛而言,排在第二位的是腰痛(头痛占第一位),而且有1/5的成年人被认为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研究显示,退行性疾病起源于青年时期,这就告诫我们:除非在所有的年龄段都积极倡导转变生活方式和坚持经常性活动,否则因我们的社会文化而导致的退行性疾病只会有增无减。

经常性的运动和良好的身体适应力至少在三个主要方面有助于最佳健康和生活状态的形成:

首先,健身运动和良好的身体适应力有助于疾病预防。大量的证据表明:经常运动并具备了良好身体适应力的人,患运动缺乏症的风险大大减小。预防医学专家指出:健身运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这种运动可以直接减少许多主要慢性病的发生,并有助于遏止这类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预防部门一直在寻找一种控制慢性疾病的良方,而健身运动或许就是捷径之一。在这一点上,健身就好比是接种疫苗,推动了人们与传染性疾病抗争的进程。

其次,健身运动和身体适应力对于疾病治疗也有显著的作用。即使疾病预防工作再出色,某些人还是会生病,而经常性的运动和良好的身体适应力能够有效的减轻病症和促进康复,尤其是对那些因缺乏运动而引发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腰背痛等等。

再次,健身运动和身体适应力都是促进健康和改善生活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对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参与健身运动和提高身体适应力对于我们延长健康生活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证明,经常运动的人的寿命要比不运动的平均多两年甚至更多。美国公共健康机构人士指出,增加成年人参与健身运动的人口比例能够对国家的健康事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可以使为数众多的疏于运动的成年人从积极的生活方式中受益。事实上,疏于身体活动、营养过剩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恰恰都是人们死亡的根本原因,其比例要比传染性疾病大得多,而这些不良习惯却是可以预防和改变的。社会的现代化使人们生活更为方便,汽车代步,各种家电使人们摆脱了家务劳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研究表面,如果不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就容易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中风等现代“文明病”,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运动不足而导致的心、肺、肝、肾等内脏器官功能降低、肌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运动不足综合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发达国家常见的现代“文明病”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心脏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脏病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此外肥胖、糖尿病、A型性格以及不运动等也诱发心脏病。每年有很多人患上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2002年1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第七版)报道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占总死亡数的33.29%,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头痛病人是最多的,其次就是腰背痛,实际上腰背痛就是运动不足导致的肌肉骨骼疾患的一种症状。美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受腰背痛的困扰,由于腰背痛不会致死,所以它不像心脏病和癌症那样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腰背痛会影响正常生活或运动。研究发现,80%的腰背痛是由于肌力减弱、体重超重、柔韧性下降、缺乏运动、不正确的姿势、不良的工作习惯造成的。运动不足导致的肌肉骨骼疾患还包括关节炎、骨折、韧带撕裂等症状。在美国,癌症是致死的第二疾病,有些癌症也是运动不足导致的,证据表明,不运动与结肠癌有关,不运动的人患结肠癌比运动的人患病率高50%~250%,研究还发现直肠癌也与运动较少有关。

肥胖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度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

一些精神疾病也与运动不足有关。失眠与心理应激有关,经常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抑郁症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33%不运动的人经常会感到精神压抑。

研究证明,“运动不足疾病综合症”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有了,实际上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如果不运动和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会患上运动不足疾病,会给自身健康带来危害。

在我国,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提倡健康从学生抓起,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讨论,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既有目标又重视过程的学校体育工作口号,为人的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为人的终身健康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健康评价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由于多年来受竞技运动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体育就是竞赛、金牌,因此,将健康体能(Healthy Related Fimess)和运动技术体能(Motor Skill Fitness)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健康体能是以健康为取向,注重多从事适当的有氧健身运动,并将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巩固身体健康,使身体能有充沛的体力应付日常生活,并懂得善于利用余暇体育来恢复体力,获得优质生活。而运动技术体能是着重于运动技巧,趋向于运动竞赛,务求提高运动成绩,获得荣誉和奖牌。健康体能要素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关节韧带的灵活等。运动技术体能除具有健康体能的要素外,更主要的是注重于爆发力、敏感性、协调性、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

(一)运动体能评价

灵敏性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位迅速移动并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可用伊利诺斯灵敏跑测试灵敏性素质。平衡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动作或姿势中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动态平衡用巴斯动态平衡测试,静态平衡通常用单足闭眼站立测试。协调性素质是指神经调配肌肉系统产生正确、和谐优雅动作的能力,可采用双手翻转短棍测试。爆发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人体肌肉所能增加力量的能力,通常以立定跳远或纵跳摸高测验来评价。反应素质是指人体对于刺激产生响应快慢的能力,常用落尺实验进行评价。位移速度素质是指身体从某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快慢的能力,通常以一些短距离的快速奔跑评价位移速度。

(二)健康体能评价

心肺功能测试是测定心脏输送血液与氧气至全身的能力,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有:12分钟跑或走、3分钟台阶测验和功率自行车实验。

肌力测试包括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测试。前者是指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长度发生改变,而后者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变。动力性力量通常采用仰卧推举评价上背肌力;下肢推蹬评价腿部肌力,并以完成一次(1RM)的最大负荷占体重的比例表示;采用立定跳远评价下肢及足部伸展肌群的爆发力;也可以用自身体重为负荷来测定动力性力量。静力性肌力则通常用有力手的最大握力来代表。

肌肉耐力测试包括动力性耐力和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测试主要有屈膝仰卧起坐和屈臂俯卧撑。屈膝仰卧起坐主要评价腹部、臀部及大腿肌群等张性持续收缩的能力;屈臂俯卧撑评价手臂伸肌、肩带和上背肌群的肌力与肌耐力。静力性耐力测试主要有屈臂跪卧撑等。

柔韧性是指单一关节或数个关节的可活动范围。测试柔韧性所采用的方法是坐姿体前弯曲,主要评价背部、臀部与后腿肌群的伸展能力及相关关节的活动范围,但立姿体前弯曲有背部过度伸展的潜在危险,目前多采用坐姿体前弯曲。双手背勾主要测试肩关节的柔韧性;举腿主要测试腘绳肌群和髋关节的柔韧性;转体主要测试躯干肌肉群的柔韧性。

身体成分是由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水四大成分构成。目前简易测评身体成分的方法有:以皮褶厚度估测体脂肪百分比;用腰臀围之比值判断局部脂肪分布。无论是男性或女性,腰臀围比值比较大的人,患与肥胖有关的疾病的危险性较大。

(第二节)健康的四大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当前人类的健康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要改变:过去主要危害国人健康的传染病不少已被消灭或控制,而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以及精神疾患、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又称为“生活方式病”。预防这些疾病的根本办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使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一、合理膳食

(一)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

人类依靠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地发展富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膳食,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食品构成人体所需的营养,都是为了获得同一个结果,即通过膳食得到人们所需要的营养,而且既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有适当的比例。概括起来,人体对营养的最基本要求是:

(1)供给热量和能量,使其能维持体温,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劳动的需要;

(2)构成身体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及组织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

(3)保护器官机能,调节代谢反应,使身体各部分工作能正常进行。

食物的营养功用是通过它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来实现的,这些有效成分就叫营养素。它们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和食物纤维。

已知人体必需的物质约有50种左右。而现实没有一种食品能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因此,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必须摄取多种多样的食品,找出最有益并且可口的食品配比。经验证明,健康人按照科学建议数量摄入营养素,未见营养缺乏症。

膳食所提供的营养(营养素)和人体所需的营养恰好一致,即人体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这称为营养平衡。

唐代医生孙思邈最早认识到:不吃杂食,单吃白米,得脚气病(或叫维生素B缺乏症)。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即使像乳、蛋这类公认的营养佳品,也难免“美中不足”。如婴儿赖以生长的乳类就缺乏铁质。半岁婴儿如不适时增补铁质的辅食,就会发生营养性贫血。又比如鸡蛋,营养可谓“丰富”,但缺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C。所以单靠一种食物,不管数量多大,都不可能维护人体健康。这就是说,吃饱了肚子并不意味着就有了足够的营养,除非所吃进的食物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反过来也一样,质虽精但量不足,同样不可能维护健康、促进生长。因此,要保证合理营养,食物的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使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过度和不足都将造成不良后果。营养过度,其后果比肥胖本身还严重。营养缺乏会造成营养性水肿,以及贫血、夜盲、脚气病、糙皮病、坏血病、佝偻病等一系列疾病。总之,营养不良(过度和缺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饮食必须有节,讲究营养科学。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人们的饮食与医疗、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有关史籍中就有了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即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养”、“助”、“益”、“充”来代表每一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在膳食中的合理比例。还提出了“饮食有节”、“饮食以时”、“饥饱得中”等认识。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亦出现过各种偏见。有些人一谈起营养,就强调多吃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得越多营养就越好,这是不符合平衡膳食的观点的。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一定量的要求,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体健康并不利,往往会成为某种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还有人认为,食物越贵,营养就越好,这也是对营养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因为,从营养角度来看,食物的营养价值与价格不总是平行的,相反,有的价钱便宜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反而较高。如胡萝卜与冬笋等。

那么,怎样才算营养合理呢?从营养学观点来看,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细,副食有荤有素,既要有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也要有较多的蔬菜,还要经常吃些水果。这样,才能构成合理营养。

(二)膳食平衡

要有健康体魄,首先,必须在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也就是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需要同时在几个方面建立起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种营养素间的摄入量平衡、酸碱平衡,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平衡。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而导致某些疾病发生。

1.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均能为机体提供热量,称为热量营养素。当热量营养素提供的总热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平衡时;当三种热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的比例为6∶1∶0.6,分别给机体提供的热量为:碳水化合物约占60%~70%、脂肪约占20%~25%、蛋白质约占10%~15%时,各自的特殊作用发挥并互相起到促进和保护作用,这种总热量平衡,热量比例(或热量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也平衡的情况称为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热量营养素供给过多,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过少,造成营养不良,同样可诱发多种疾病,如贫血、结核、癌症等。

三种热量营养素是相互影响的,总热量平衡时,比例不平衡,也会影响健康。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多时,增加消化系统和肾脏负担,减少了摄入其他营养素的机会。蛋白质热量提供过多时,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氨平衡。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