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40岁健康生活手册
24807100000002

第2章 人到中年的健康法则(1)

人到中年

按生理年龄划分,35 ~55岁是中年。这一年龄段整整20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人生中年龄段最长、时间跨度最大的20年,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20年。对于社会来讲,中年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主要群体,是为社会奉献的主要阶层,是工作中的主要成员或责任人,因而,中年人常常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年时期正处在人生赢得辉煌和经受考验的非常时期。他们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事业,正在为之不懈努力,或已取得令人羡慕的不凡业绩;他们已经有了各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能勇于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把握自己;他们运用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中年也是人生经受严峻考验的时期。此时,中年人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些众多纷繁的变故和压力,让他们感到紧张和不堪重负。于是他们不再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了中年人多病缠身的现实。因此,正确面对压力与挑战,并且正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中年人的热门话题。

中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面的两点,对中年人的身心健康是行之有效的良方。

第一,在时间安排上,应该是“8—8—4—4”,即是用8小时睡眠,8小时工作,4小时生活,4小时做其他事。这有什么道理呢?美国科学家的“山洞研究”已证实,人的自然生物钟需要8小时睡眠,每少睡1小时死亡率就会增加9%。在4小时日常生活中,有2小时需要与家人一起准备晚餐和共进晚餐,另外,需要用1小时运动,1小时阅读或休闲。4小时做其他事,包括上下班路程所需时间和自我安排的时间,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生物钟规律,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第二,在生活空间上,除了每日有运动的空间外,每逢节假日要外出走走,体验回归自然、徜徉山水、舒心惬意的感觉。这样能从大自然母亲身上汲取心灵的滋养,从而调节身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在人们在物质上丰富了,但不少人的心灵却困惑了,他们不懂得心理减压,不懂得休闲养生,以为休闲就是放纵自己,就是到酒吧狂欢,到饭店暴食,再不就是邀上几个人搓麻将、上网,还有的把自己关在饭店里聊天打牌,唱卡拉OK,这显然与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无缘。这样既迷失了快乐的方向,又迷失了回归自然的本真,更违背了休闲与养生的初衷。

中年人的英年早逝现象

工作压力、生活负担、精神包袱就像“三座大山”一样,让中年人身心俱疲。

2004年10月20日,我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山东大学信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先生不幸英年早逝,这在科技教育界引起了强烈震动。2005年1月22日,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36岁的焦连伟博士突然发病,经多方抢救无效去世。医生确诊后认为焦博士的死与长期超负荷工作及心理压力过大有很大关系。与此事仅仅时隔4天,1月26日中午,很有专业前景的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患肺癌不幸去世。医生会诊后认为,过于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更使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英年早逝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初露端倪——“两弹元勋”邓稼先于62岁辞世,数学家张广厚于50岁辞世,光学家蒋筑英于43岁辞世,音乐家施光南于55岁辞世……时隔20年,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趋严重了。

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过劳死,工作过于繁重,时间过于久长,这就像汽车超载;二是过急死,常感工作生活压力大,总是心急气躁,这就像汽车超速;三是过累死,长期处于睡眠缺乏,精神疲惫不堪的状态,这就像司机疲劳驾驶。一辆汽车超载、超速,又疲劳驾驶,事故概率必然大幅升高,不出事故才怪。

人生的事业、家庭、健康,如同三足鼎立,每一足都很重要,缺一就会失衡。因此,中年人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平衡。如果不能互相兼顾怎么办呢?那就应该学会正确地选择与舍弃,如果过分执著于事业,过分聪明,什么东西都不肯放弃,那么就会重蹈英年早逝的覆辙。

中年人生命莫透支

我们无论讨论中年人的“过劳死”也好,还是讨论中年人过高的患病率也好,都要面对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中年人生命的透支。

“生命透支”的概念源自于日本,是指因为工作时间过于久长、劳动强度相对过大、心理压力过于沉重,导致精疲力竭而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剧恶化,继而丧命。有人将生命透支定义为由于长期慢性疲劳而诱发的猝死。这是因为中年人在单位经受的是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无尽无休的操劳;回到家里,面对着老年人和孩子,又被无数琐屑的家事烦恼纠缠。时间长了,积压久了,往往就会心力憔 瘁,生命随之被提前透支。

未老先衰正是生命透支的一种表现。有一项社会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中年人群的过快老化趋势已超过欧美国家。另据6000个病例的临床统计,35 ~45岁的高收入者身体老化程度超过自身自然年龄,而且机体过速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中年人的功能年龄和生物年龄平均超龄10~20年,这必将使一系列侵扰中年人的老化疾病提前到来。

为了避免生命提前透支,医学专家建议人们“五不熬”。

一是起居不熬夜。人到中年之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文、卫、教、新闻工作者及其他各类脑力劳动者,开夜车已经是经常之事。当然,如果适度地开开夜车,第二天午休及时补上,对身体不会产生多大妨碍。但是,如果工作上长期集力硬拼,长期熬夜,就容易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导致神经衰弱、溃疡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等。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造成大脑受损,导致脑细胞早衰。

二是饮食不熬顿。有些人由于工作忙、学习紧张或因生意脱不开身,长时间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不吃早饭更是习以为常的事,长此以往,必会导致“营养缺乏症”,会引发脑血栓和尿结石等症。经常饥不进食还能引起胃溃疡,并能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因此,只有定时定量按餐按顿进食,才能保证身体机能得到充分营养,使记忆、理解、思维、分析等能力经常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三是玩乐不熬神。文明、轻松、健康、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神经,陶冶人的情操,十分有益于人的健康。但玩乐过度会使体内维生素A大量消耗,视力下降,神经疲劳。另外如果长时间听狂躁的音乐,就会使耳膜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影响听力;如果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机,就容易患“游戏机综合征”;如果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将,就会使人消耗过多的脑力和精力,伤身劳神,影响健康。故玩乐也应适可而止,把握好分寸。

四是运动不熬力。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人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量的运动会使热能大量消耗,并可造成乳酸等代谢物在血液中大量堆积,从而影响人的肝脏功能,导致筋骨和肌肉酸软。

五是病痛不熬拖。不少中年人经常感到活得很不轻松,常有累的感觉,甚至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失眠、气短、关节痛、胃痛、食欲差等状况时,仍满不在乎地“熬拖”,结果小病熬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贻误治病良机以致终至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