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07

第7章 妈妈一定要懂的“家教心理学”(2)

妈妈拍拍他的头,说:“可是考大学的时候不是按智商来分,而是按成绩来分的。而且智商和能力并不相等,聪明和笨并不能用智商来评价。”

“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是最笨的人,连老师提问的时候我都不敢举手。而且我和同学们一样学习,一样复习,自己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

妈妈说:“这主要是你在心里为自己施加了压力,你总觉得自己笨,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你会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从现在开始,你试着把自己心里的包袱放下来,你的成绩就能提上去。”这个孩子虽然对此半信半疑,但仍然照着妈妈的方法做了。从那天起,他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排到了全校前十名。

自信让孩子有前进的动力,自信的孩子勇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克服困难和挫折。但自信并非天生就有的,它和妈妈的刻意培养有很大关系。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首先,妈妈应该知道在自己保护中成长的孩子很难产生自信。许多妈妈由于怕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伤害,对孩子实行全面保护,不让孩子有任何接触挫折的机会。这样做往往遏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妈妈过多地批评孩子。每个妈妈都有望子成龙的念头,但通常对待孩子却是指责比鼓励多。妈妈挑出孩子的毛病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但是只会挑毛病而不会鼓励孩子的妈妈,会把孩子的自信和毛病一起挑走。孩子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还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最后,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妈妈总是习惯给孩子制订一些高不可攀的目标,孩子再努力也很难达成妈妈的愿望,所以他们最终可能会放弃努力。尤其是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竞争意识,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的时候,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中,妈妈应该学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知道了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改变自己帮助孩子养成自信的性格。

1妈妈要对孩子有适度期望

孩子愿意达成妈妈的期望,但前提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如果孩子在努力过后看不到成果,他们会有一种挫败感,这种受挫的经历越积越多,终究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做事的信心。

2妈妈要积极评价孩子的行为

妈妈对孩子的积极评价在培养孩子自信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妈妈对孩子的正面评价是孩子自信的来源,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也要耐心地听其解释,并告诉孩子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牢记自己的错误。

3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妈妈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事务,给他们一些决定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中有地位,是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能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

4妈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尝试的想法,妈妈应该适当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并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孩子尝试遇到失败的时候,妈妈应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失败,他们的失败并不代表无能。

化解嫉妒,为孩子心理上的毒瘤做化疗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由此可见,嫉妒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是由于自身与他人做比较,并且发现他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羡慕、不满和怨恨的一种复杂情绪。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嫉妒,但大多人都能进行自我控制,并把嫉妒转化为动力。

许多孩子喜欢嫉妒别人,这让妈妈十分担心,但是许多妈妈并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嫉妒心比较强的孩子。其实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只要引导得当,嫉妒心理不难克服,孩子心中嫉妒的毒瘤是可以被化解的。

对于孩子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引导:

首先,妈妈要向孩子说清楚嫉妒的危害性。

嫉妒主要有两大危害。其一,嫉妒会破坏自己与他人和谐的关系。当孩子在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自然很难对对方持热情和友善的态度,双方的关系必定十分冷淡。如果孩子嫉妒的人越多,与其他人的关系就会越不和谐,这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阻碍。其二,嫉妒会让孩子内心感到痛苦。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孩子常常会陷入痛苦中,时间久了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会产生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害别人的想法,而这往往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困境中。

其次,妈妈要教育孩子承认和其他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努力追赶对方。

人与人是不同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嫉妒心理不是期盼着自己变强,而是希望他人变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嫉妒别人并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越别人。但妈妈也不要试图通过贬低孩子的嫉妒对象来减弱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只会让孩子看到对方的缺点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使孩子产生另一种心理问题。

最后,妈妈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别人。

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别人是克服嫉妒心理的最佳途径,所以妈妈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多问自己一些问题,这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妈妈要教育孩子以他们嫉妒的人为榜样,看到他们的长处,并尽量追赶或超越他们。如果孩子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和别人,那么他们的嫉妒心理也会一点一滴地消失。

信心来自于妈妈的信任

常常听到很多妈妈对孩子这样说:“看你这孩子,怎么一点自信都没有。”紧接着就是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你一定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行……”结果孩子往往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由此可见仅仅靠妈妈苦口婆心地说教,并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其实孩子的信心最初来自于妈妈的信任。如果妈妈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那么孩子要建立自信就没有基础和保障。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而妈妈作为孩子的依靠和榜样,要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孩子一旦得到妈妈的肯定和支持,他们就会倍感兴奋,内心也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信赖感和支持感,这种复杂的内心情感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因此,对孩子充满信任是做一个好妈妈的基本条件。

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之上,妈妈要为孩子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重点是培养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受到关注,如果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被遗忘”,甚至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妈妈应该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得到心理满足。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或者唱歌,妈妈可以定期为孩子举办一个家庭画展或者音乐会,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被尊重,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当然,妈妈在为孩子创造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自我认识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对要强又内向的孩子,一定要在平时多指出他的不足,可以真诚地对他说“假如改进一下会更好”、“说说看你能做好哪些事,不能做好哪些事”。但要注意,给孩子指出不足时要讲究方法。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相对客观、稳定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他们的自信也会更稳固。

同时,妈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讲究评价的策略,这对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孩子一般很难把握长处与短处的相对关系,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有个五岁的男孩,从小很喜欢绘画,大家都说他画得好,老师也常常把他的画贴在墙上。有一次,他的画被拿去参加绘画比赛,他很高兴。但是他的画没有评上奖,评委老师还对他的作品提出很多意见。这个孩子的自信堡垒被攻破了,他不再以为自己的作品出色了,他甚至不想画画了,一提起笔来就没有信心画下去。更糟糕的是,他在其他方面也失去了信心。妈妈应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自信堡垒,尽可能避免孩子在这些方面受到挫折,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补救。

另外,妈妈还要让孩子克服一些信心的“忌口”,不要让孩子总是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强之心,那么无论外部的评价如何,都很难打击他的信心;但如果这个孩子没有自强之心,就算外界如何肯定他,他都会对自己说“我不行”这样的话,他永远都不可能自信起来。

妈妈要教育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说“我行,我能行”。在小时候,很多人以为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后来由于一次勇敢的尝试,发现自己也能行,比如有的孩子不敢从高处往下跳,结果第一次成功跳下后,他就克服了原有的心理障碍。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妈妈往往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人为地设置许多障碍,“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这样就让孩子从小变得没有行动力,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因而不敢去做。所以妈妈应该放手,让孩子勇敢地去尝试,让他们敢说“我行”,这样信心也会在点滴中积累起来。

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源,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顽强的自信常常会产生奇迹。做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打败自私,为孩子纠正“唯我独尊”意识

当谈到孩子自私这个问题时,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独生子女往往被妈妈当成“小太阳”,妈妈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迁就,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变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在外面不知道关心他人,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孩子的自私不仅让妈妈们头痛,而且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要加以纠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孩子的妈妈,要耐心地从多方面做工作。

事实上,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和妈妈的教育态度以及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还需要妈妈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首先,妈妈要想帮助孩子走出自私,就要放弃溺爱,让孩子多分担一些家务和责任。让孩子分担适量的家务,能让孩子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时也能让孩子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另外,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作为妈妈,不要代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其次,不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妈妈不要认为孩子小、尊贵,就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待遇,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总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高人一筹。其实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要坚决拒绝,不可心软。如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招待客人;吃东西时,不要只顾自己,把好吃的都据为己有,对别的东西又挑挑拣拣;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要教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人分享。

第三,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妈妈应该经常教导孩子尊敬他人,有好东西时让孩子首先想到他人。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则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向别人道谢。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这样能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

第四,帮助孩子树立助人为乐的精神,教会孩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或别人有事相求的时候,妈妈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最后,妈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5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友情和伙伴。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情况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孤独之中。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中,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是必然的。要改良这种状况,除了平时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和娱乐之外,妈妈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他人建立友谊。

打败孩子的自私,纠正孩子“唯我独尊”的意识,需要从妈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做起。作为一个优秀的妈妈,要端正教育的态度,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学会与人分担不幸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