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追念蕲王
2483200000012

第12章

尝摭宋朝事,分为类目,名《水心镜》,为书百六十七卷。礼部尚书尤袤修国史,白于朝,下取是书以进,光宗览之,称善。进龙图阁学士、提举万寿观,转光禄大夫致仕。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论曰: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摘自《宋史》卷三六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附:

白夫人传略

元配白氏夫人,绥德州城中白善人独生女儿。家境小康之白善人,诚信席三相术,倍多关爱韩五,相交日久,互以叔,侄尊称。韩五因降野马,以义勇斩杀西夏兵而名闻关陕,白善人自荐爱女作婚配。及韩世忠从军延安府直至南调,已生彦直,彦朴两子。韩世忠驻兵镇江,曾暗遣其爱将解元(今清涧县人)迎白氏南下,因不舍年迈双亲,只让解元带了直、朴两幼子还归。后因金兵搜捕,逼于身无藏处、生死难料,只好冒险南下投奔韩世忠而来,历尽艰难,幸遇岳飞军伍,终归夫妻团圆!

——参见王树才先生《蕲王韩世忠》一书

梁夫人传略

韩蕲王夫人,京口娼也。尝五更入府伺候贺朔,忽于廊柱下见一虎蹲卧,鼻息齁齁然。惊骇亟出,不敢言。已而人至者众,复往视之,乃一卒也。因蹴之起,问其姓名,为韩世忠。心异之,密告其母,谓此卒定非凡人。乃邀至家,具酒食,卜夜尽欢,深相结纳,资以金帛,约为夫妇。蕲王后立殊功,为中兴名将。梁封两国夫人。

——摘自明·冯梦龙所辑《情史类略》

卷四《情侠类》

周夫人传略

江苏大运河、鲁汀河间周家楼镇周员外女,七、八岁时为歹徒劫持卖于镇江府青楼。十三岁取名爱爱,命接客,乞准延期一年,恰值王渊统兵至镇江,卖定其身,以备赐赏有功将士。因战事急逼开拔,仍将爱爱托养于妓院。会皇族悼王元孙、荣良公之子赵叔近由秀州至镇,闻知爱爱艳丽天下,入院诈索,强抢回府。王渊得知,会谋于张俊,施之以暗杀,且以其“勾结叛贼谋反”罪奏于朝。周氏风流案传闻道途,渊虑赵叔近案始终尚未坐实,能保周氏安全者,唯有韩世忠最可依靠,遂将周氏送归韩府,数年后,纳为夫人。

茅夫人传略

建州城郊茅家店有茅顺则,生八女一男,其连袊吕祉,乃建州名举人,后中进士,惜无女儿,乃过养茅顺则之五女儿,取名吕小小。韩世忠平定建州之乱,奏荐吕祉出任建州守,后又晋升入京,侍事兵部。因往庐州抚喻军事,察知州守军副将郦琼与主将王德有隙,蓄意谋夺庐州兵权,乃密奏呈请高宗皇帝撤郦琼职,不料于途中为其羽翼截知。郦琼遂杀王德劫持吕祉,叛投伪齐刘豫北去。因吕祉不肯屈从,竟于途中将吕祉坠死河中,妻吴氏得闻凶讯,自缢而死。从小能诗词、善歌舞的养女吕小小,时年十六岁,决心欲为养父鸣此冤屈,遂以弹词歌技转辗至杭州伸冤。杭州街头有无赖色徒尤三,因见小小天生丽质,纠缠威胁无望,遂勾结其远亲杭州知府以吕小小歌词“指骂议和”、“辱骂朝廷”,押入大牢,定成死罪。茅顺则夫妇闻讯,急赶来杭州韩府,乞请韩世忠救援吕小小;深念吕祉也曾力排和议、为官忠直不二,无可奈何,韩世忠只好依照茅顺则夫妇之计议,上朝面奏高宗皇帝,曰:吕祉夫妇生前有许诺,待小女儿长大,愿送与帅府做下人!高宗口喻韩世忠:吕小小因父冤死,对朝廷有埋怨,情由可原!你代朕传旨,到杭州府去领人就是了!幸喜小小得救,茅顺则夫妇又曰:可保小小一生平安无事者,也唯韩帅可托,乞请纳小小为妻妾;韩世忠坚持不肯,茅顺则夫妇泪啼再乞,曰:“走出韩帅府,小小仍是死路一条!”元配白氏夫人与梁红玉爱怜吕小小忠义肝胆有志气,共认同茅氏夫妇所求,遂定姻缘,约定待小小稍大几年而后再行大礼!

——参见王树才先生《蕲王韩世忠》一书

韩世忠词三首

满江红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谁评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管,鸾舆步老辽阳月。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临江仙(送苏仲虎尚书)

斜日青山潇洒,春来山暖花红。少年衰老与花同。世间名利客。富贵与贫穷。荣华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南乡子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多是梦,为官。宝玉妻儿宿业缠。年事已衰残,鬓发苍苍骨髓干,不道山林多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附录:

据传,镇江才子李晦叔,家境贫困,欲进京赴试,苦无盘缠费用。听人们都说蕲王怜贫惜老,很关爱穷苦人,就到府第外去等候一见。果然真等上了。蕲王听他讲了前来拜见的原因。慷慨解囊相助。李晦叔一举夺魁,金榜题名探花郎。从此,二人成了忘年之交。

一年,二人同游天竺山,蕲王命李晦叔以天竺山为题填词。李晦叔即兴赋吟,曰:“人说苏杭胜天堂,佛祖东来细端祥,灵隐更比西天强。呈祥光,天竺异石从天降。一石激起千重浪,游客观涛心向往,竹林深处闻酒香,回头望,王爷醉卧凉亭上!”(天竺山·调寄渔家傲)

蕲王爷听了,哈哈大笑,说:真不愧是探花郎君!李晦叔见王爷手里正好拿着一本《郭子仪传》,就说:不妨亦请王爷就以《郭子仪传》为题,也填一首词可否?蕲王爷翻身坐起,说:试试看!于是,亦随口赋吟,曰:“古来英雄战沙场,出生入死奉君王,引出多少忠良将。干戈响,刀枪死伤两较量!三皇五帝到夏商,秦汉三国与隋唐,死了无数好儿郎!依我讲,争权夺利空悲伤!”

韩世忠遗墨

《高义帖》取法东坡,端庄方正,似其平生为人。晚罢兵权,一派隐士气象。然忠勇未退,笔间未尝稍有逊色。该《帖》收录于《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第三卷中。在苏州灵岩山韩蕲王祠里《韩世忠纪念馆》中亦有展出。

附:韩氏宗族考

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是炎黄子孙诸姓家族血缘传承的宗徽脉记。华夏神州泱泱多彩,民族姓氏大千。在这诸多姓氏中,韩氏根深叶茂,文明悠久,源远流长。

综观各有关史书记载,韩姓之源起有五,然主流则是出自姬姓,系炎黄子孙。姬姓何来?《史记》〈索隐〉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由此可知,姬姓自轩辕黄帝始。

源起之一。《姓氏考略》载: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史记》载:昌意为黄帝之子。传说韩流之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所以,此脉韩氏源出姬姓无疑。但其后繁衍,不见史书记载,无从查考。

源起之二。《左传》载:“邗、晋、应、韩、武王之穆也。”此韩即武王之子,为西周时的诸侯国韩国(此非战国时的韩国,其封地在陕西省韩城市)国君。于西周、春秋期间为晋所灭,子孙们就以国为氏,当然是源出姬姓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我们认真追溯一下韩氏姓前的功孙源流世系,就知其所以然了。

韩氏姓前功孙源流世系

轩辕——玄嚣(少昊)——蟜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一作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亦作渝、榆)——公非——高圉——亚圉——公叔——古公(掸父,改国曰周)——季历——文王昌——武王发。

上述源流世系载于《史记》。因为轩辕黄帝为姬姓,按此世系可知,周武王为黄帝后裔,此支韩姓后裔的繁衍流布,亦不见于史书记载。

源起之三。受姓始祖万(又名毕万,即韩武子),为晋侯唐叔虞(系武王子、成王之弟)第十世孙成师之子,其源当然出自姬姓。为了对血缘祖先有更多一些了解,下面引述《史记·晋世家》描述唐叔虞的一段故事:“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段故事大意是说:当初武王和叔虞母亲姻合时,其母亲梦见天神对武王说:“我命你妻子生下这个儿子,取名为虞。我将把唐这块地给他。”儿子生下后,手心上有个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驾崩,成王继位,唐地发生叛乱,周公率军诛灭了唐。有一次,成王与叔虞玩游戏,将桐叶削成上尖下方的圭状(圭,是帝王举行封爵等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送给弟弟说:“以这个封你。”因此,史佚便恭请选择吉日以封立叔虞。成王说:“我只是与他开玩笑而已。”史佚说:“天子无戏言。任何言谈,则史官都录之,然后以礼乐程序达成事实。”于是就封叔虞于唐。这就是有名的桐叶之封故事。《史记·韩世家》载:“韩之先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通志·氏族略第二》载:“韩姓,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源。”为什么武子万能食采韩原,并因此而得姓呢?据《左传·桓公二年》和《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的儿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晋水旁,改称晋侯,传十世到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桓叔传子鱓,称曲沃庄伯;庄伯传其子称,是为曲沃武公。在武公伐晋的汾水之战中,成师另一子万(即武子),亲为武公驾车,在汾水旁的低洼地追赶并俘虏了晋哀侯。武子万因战功,封于韩原,故又称韩武子。武子传三世(一说四世)而有韩厥。厥伐齐有功,升为正卿,遂以封地为姓称韩氏。其后韩氏数代为晋正卿,后韩、赵、魏分晋,建立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灭韩后,其后人以国为氏,称为韩姓。

为了更明确血缘传承关系,现列晋侯十世(从唐叔虞至成师)世系表如后:

周武王——唐叔虞——燮(晋侯)——武侯(名宁旅)——成侯(名服人)——厉侯(名福)——靖侯(臼)——厘侯(名司徒)——献侯(名籍)——穆侯(名费王)——成师(桓叔)——万(韩武子)

韩姓受氏十世表

武子万——赇伯——定伯简——子舆(一作兴)——献子厥——宣子起——贞子顷(一作须)——简子不信——庄子庚——康子虎。

从受姓始祖万起,连续二世都是晋国的大夫,康之虎之子,十一世启章本也为晋大夫,因后世为侯,故追尊为侯,因而列于韩侯世系。

韩侯十一世表

启章——景侯虔——列侯取——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虮虱——信(此非淮阴侯)。关于信,后文将另述。

源起之四。《帝王纪》载: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不久,为夏之遗臣靡所杀。关于此支韩氏,此后再无史书记载。但韩浞其人,却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因此,《韩姓史话》将其称之为韩姓远古祖先。

源起之五。胡姓汉化,改姓韩氏。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第六》载:北魏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因汗、韩同音,而改为单姓韩;后满族罕札氏,亦改韩氏。此外,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韩氏,如彝族、傣族、回族、蒙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土家族、壮族、鞑靼族等,其中可能有不少是原来的少数民族姓氏改为韩姓的,但其后裔的承传未见记载,无从查考。

韩氏宗族,脉连万络。由上可知,尽管韩姓的源头有五,其主流则是源出姬姓。目前就承传关系有史可考的韩姓后裔,其血缘祖先为唐叔虞,韩姓确实为武之穆。受姓始祖为万,即韩武子。九九归宗,正本清源,都是源于韩国。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公认“天下韩姓是一家”的缘由。

韩氏自武子万受姓以来,至今已历二千七百余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由于种种原因,韩姓一次又一次地迁徙分流。每迁一地,即为韩姓提供一处新的繁衍生息之所,开荒拓地,流布一方。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肥源沃野,孕育哺乳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韩姓更是受惠良多,瓜瓞绵绵,繁衍昌盛,遍及全国,蔓伸海外。

春秋战国时期,因受姓不久,还没有形成郡望世系,旋即嬴秦兼并,刘、项逐鹿,各国后裔或伏于山泽,或避入异地。至汉定天下,韩之后裔方率众归汉。汉孝帝时,韩安国出任御史大夫,为当时名臣,子孙出仕,策勋文武之间,籍著冠绅之列,韩氏因此再度振兴。经两汉至唐、宋,韩氏子孙派生七系,形成郡望,即颍川、南阳、昌黎、阳夏、相州、越城、大别山等。以此为分支源头,韩氏子孙遂流布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何为郡望?即指某地某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不仅是人丁兴旺,更重要的是高官显宦,代有人出,为社会尊崇,则该地即为该姓之郡望。历史上韩姓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二处,其次为昌黎、阳夏,再后的相州、越城等,均为其后裔支派。

现以时为序,来介绍韩姓流布的主体趋势和概略情况。

春秋战国,迁地徙都

春秋时,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8年),自厥升为正卿始,韩氏开始昌盛,多次迁地徙都。主要有以下几次:(1)受姓始祖武子万第六世孙韩宣子起,迁往河南怀州。州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里。(2)第七世韩贞子顷(一作须)徙居平阳(今属山西霍邑县)。(3)第十世韩康子虎,与赵、魏共同分知伯之地,地益大,大于诸侯。(4)韩虎之子启章,即为韩侯一世,公元前四一六年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韩城。)(5)启章之子韩景侯虔,为韩侯二世。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被东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6)韩侯五世哀侯(佚名)二年(公元前357年)灭郑,徙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市),直到十一世被秦所灭,韩氏子孙一直在这一带居住活动,后来终于形成韩姓第一个郡望——颍川世系。

两汉至唐,颍川世系。

昌黎世系在韩姓的流布中,颍川世系不仅形成早,而且也是流布时间长、范围很广的一支。根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对有关大量史料的归纳梳理,颍川世系当为二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