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24832200000026

第26章 不做孩子依赖的大树,习惯的养成来自信任(2)

在这个方面,我的同事做得很好,她从不会偷看孩子的任何秘密,跟孩子说话也是以商量的口吻,而不是颐指气使。她的孩子今年考上了重点高中,她对我说,即使是在学习最忙碌的备考阶段,她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放松和休息,从不要求孩子必须看书或是做题。她认为,孩子有个轻松的好心态才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

的确如此,没有什么比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更好的减压方式了。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激励孩子的内在潜力,这才是最主要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相信孩子的能力,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表达爱的方式。我们的孩子需要直接的爱,但更需要科学的爱。为了孩子将来能自食其力,做一个自立的人,父母在有能力培养他们的时候,就要尽自己的努力,把爱藏起一半在心底,让孩子适当地吃苦受累,忍受一些挫折,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才会为自己的明天负责,才有勇于担当的力量。

让我们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吧,不做他们依赖的大树,养成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好习惯。

独立的孩子才有作为

我同事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乔磊是很依赖家长的孩子。乔磊上小学的第一天是他妈妈送他的,他没像其他同学那样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话,而是隔几秒钟就要看看门口站着的妈妈。他妈妈正准备离开,被乔磊发现了,他马上跑出教室,哭着求妈妈别走,孩子们都哄笑起来,这下子,乔磊更不愿意上课了,说什么都要妈妈带他回家。

从小,乔磊一直在家人的溺爱中生活,7岁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从没自己打扫过房间,过马路都要妈妈牵着手,出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找妈妈帮他解决。

“这孩子完全不会照顾自己,”同事说,“自习课上大家都在认真看书或者做作业,只有乔磊一动不动地坐着,我问他怎么不做题,他竟然回答因为铅笔还没有削。”

我不禁叹息,孩子依赖家长的同时,已经不懂得什么是独立,只要一离开父母,马上变得胆小懦弱,丧失了承担生活苦难的勇气。

不管我们如何不舍得割舍,终归要承认孩子有一天将离开我们的视线,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他们总是要长大独立的。为了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我们千万不能用过多的爱束缚孩子的手脚,把他们牢牢地拴在身旁。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家长一般都不在旁边紧盯着,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如果孩子跌倒了,家长也是远远看着,等孩子自己站起来。而我们国内常见的情景是:孩子玩耍,父母常在后面目不转睛地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边喊着:“慢点儿跑,别摔着!”“别碰那个,多脏!”“别去太远,有危险!”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赶过去抱在怀里,又拍又哄,心疼得不得了。孩子本来没有哭,让家长这么一折腾,反而大声哭闹起来。

许多情况下,我们对孩子过分地保护却成了孩子的负担,担心孩子出事,就不让孩子骑自行车;担心孩子溺水,就不让孩子游泳——因噎废食的家长不在少数,担心的事情太多了,给孩子定的规矩也太多了:不许触摸电器,不许单独外出,不许自己出去玩,等等。

家长寸步不离地看管和过多地限制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退化。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父母为了不再担心,便剥夺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动的机会,孩子则很少与外界接触,经常与电视机和网络为伴,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不良性格。

有一次我读报纸,看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在杭州有一位明智的母亲,孩子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森林公园活动。她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教孩子记住家里到公园的路线,又给了孩子一张地图,让他自己骑自行车去。孩子从没有去过这么远的地方,母亲也很担心,她自己骑着自行车默默跟在儿子后面。儿子因为找不准路,不时拿出地图对照,母亲不打扰他,只是在远处看着。后来儿子骑过了森林公园大门,但他还不知道,母亲也没有提醒,让他自己兜了一大圈才回到公园门口。虽然儿子迟到了十几分钟,却是唯一一个独立到达目的地的学生。

回家以后,孩子很委屈地说:“我同学都是家长陪着的,只有我是自己一个人。”母亲笑着说:“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才有成就感啊,你难道不为自己骄傲吗?”听了母亲的话,孩子由委屈转为自豪,并且说:“以后再远一些我都不怕。”

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也给他增加了自信心,真是一举两得。如果他的母亲和其他担心孩子出事的家长一样,恐怕他的快乐就没有那么多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聪明的母亲使我想起了中国“国际象棋女皇”谢军的成长故事:

谢军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她辉煌的成就令无数人羡慕,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她的成功与父母给她独立自主的机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谢军12岁那年,小学即将毕业,有两条路摆在她面前:升重点中学和学棋。同样,她的家人也处在十字路口,需要选择女儿前进的方向。谢军的学习成绩优异,在小学6年中,她有7个学期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学校自然要保送她去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重点中学争抢的对象。而国际象棋也是谢军割舍不掉的爱好,家人都在慎重考虑,举棋不定。关键时刻,妈妈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问道:“谢军,抬头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谢军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我还是喜欢学棋。”得到了女儿的回答,妈妈同意谢军的选择,认真地对她说:“好,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12岁的谢军听懂了妈妈的话,并且非常感谢父母对她的尊重。

我想也许就是谢军和她母亲之间的这段对话,让谢军受益一生。假如当初她的父母没有尊重她的意见和选择,而是武断地决定女儿的前途,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天才了。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呢?我自己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是:

第一,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负责,这个意识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都可以灌输给孩子。比如带孩子出去玩,可以启发他们说:“旅行应该带点儿什么呀?”几次提醒,孩子就会主动想起要带什么必备的东西。在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让他选择去什么地方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他分析这种选择的优势和劣势。当孩子没有带好该带的东西,或者把东西忘在外面发脾气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对这件事负责,下次要有计划地安排。

第二,要正确认识孩子和理解孩子。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具备的特点,并根据这种特点适当地调整教育方法,他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就放手让他去做,而不是做孩子依赖的大树。

第三,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我们要提供给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妮妮看书时,经常遇到一些她不认识的字,她就让我告诉她,我装作不认识的样子,并告诉妮妮,遇到生字要查字典。以后再有生字,妮妮也不找我了,而是翻字典,然后对我说:“妈妈,这个字我认识,我又多学了一个字。”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孩子想要一个善待自己、朋友般的父母,所以为了达到孩子的这个标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建立在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之上。只有孩子相信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一定会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那么孩子才能放心地去寻觅外面的世界。

我始终认为,鼓励是最好的推动剂,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事,我们要鼓励他们自己掌握做事的技巧,如果做得不够好,也不必横加斥责。在孩子幼年时期,独立活动的能力比较差,又对什么东西都跃跃欲试,父母不应该怕麻烦,而应该多鼓励他试一试。比如让他自己叠被子,自己倒水喝,自己收拾书桌,等等。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风趣地说:“做爸爸的最好只有一只手。”他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自立,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做人。凡是孩子自己能办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办,孩子学会了自理,就懂得照顾自己,也就摆脱了成年人的照顾,进而学会照顾别人。

为了让孩子真正独立,我们要“离开”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开拓!

太听话的孩子“没糖吃”

有一次我去听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课程,专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父母问他:“你为什么要画蓝色的太阳呢?”孩子回答:“太阳在大海里啊,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听了,夸奖他说:“你真棒,想象力真丰富。”父母的夸奖让孩子非常开心,他在大人的鼓励之下,信心十足地又画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画。

这个故事中的家长懂得让孩子自主发挥想象力,用适当的表扬增强了孩子的信心,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发展自己的特长。

接着,专家又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中国的教育专家去外国一所小学参观交流。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画苹果,小朋友们把苹果画得五彩斑斓,老师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画得太好了。”孩子们都很高兴。这时中国的专家问老师:“你怎么不纠正他们的错误呢?哪有五颜六色的苹果。”老师说:“为什么要纠正呢?说不定他们以后真能培育出多彩的苹果来。”

我认为,外国的家长能容忍孩子的“不听话”是有道理的,这种容忍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出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破坏他们的创造欲望。

我从一位大学教授经历的一件小事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教授的朋友家有两个孩子,3岁的女儿乖巧听话,两岁的儿子活泼调皮。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两个孩子在客厅里玩,追逐嬉戏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名贵花瓶,女儿赶紧低头认错,而小男孩却一头扑进爸爸的怀里,带着哭腔说:“我不是故意的,爸爸。”朋友本来很生气,一看到孩子哭了,就拿过糖果哄他说:“爸爸没生气,别哭了,乖。”哭的孩子得到一颗糖,而听话的孩子什么都没得到。

相比听话的乖孩子而言,不听话的孩子更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听话的孩子让家长放心,父母往往不会倾注更多的爱,有了进步也不会得到特别的关注,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而不乖的孩子则不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父母的视线,吸引了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进步就会被表扬“太棒了”。

“你家孩子可真听话。”听了这样的赞扬,我们大概都会引以为荣,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的、懂事的、省心的。然而,这些家长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潜能,单纯地用“听话”来约束孩子。

有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太听话并非好事,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听话的孩子在家中一般接受的是“管制教育”,家长为了让他们听话,无论什么事都替他们做主,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导致自己日常生活的能力退化,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张东是我同事小王亲戚家的孩子,他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一直很乖,平时家长对他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没让他在生活上烦心过。就是这样一个让父母无比骄傲的孩子,不久前被送进当地某家医院的儿童精神科病房,经诊断,张东患了严重的焦虑症。

张东的妈妈说,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如果不听话就会挨打,从上学开始,张东就很乖,只要是父母说的话,他不会不听。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张东的成绩一直很好,是公认的“模范生”。但是,从去年年底,张东就不愿意上学了,他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那时正是他升中学的关键时刻,骂他劝他都没用,父母非常着急。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跟老师说了真实情况。

父母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们的乖孩子竟然跟班上的同学发生了激烈争执,差点动起手来。在老师的建议下,父母带着张东去了医院,心理医生跟张东单独交谈后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张东始终生活得很压抑,为了达到父母让他成为“乖孩子”的目标,他失去自我,完全没有独立意识。

长期的压抑终于在和同学的争执中爆发了,他觉得班里同学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接触,因此不想再上学了。由于他的焦虑症状很严重,不得不住院治疗。张东的父母了解情况之后,不敢再管他了,事事都顺着他,可是原本听话的张东却动不动就对父母呵斥,让父母非常为难。

我们要求孩子听话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听。太听话的孩子缺乏创造性、冒险精神以及自我决断能力,当这些天性被抹杀后,一旦他们要独自面对困难,就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失控等种种问题。所以,我们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不应该简单地打骂,而是要清楚,自己的话也不是全都正确,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并且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