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4833300000017

第17章 爱孩子,尺度很重要(3)

(1)置换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家长认为:我现在对待孩子好些,将来孩子也会以同样的一颗爱心来回报自己。于是,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不管合理与否,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家长这种投桃报李的置换心理,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而已,一些孩子因此在心理结构上失去平衡,欲壑难填,到头来家长尝到的往往是自己酿下的一杯苦酒。

(2)补偿心理。一些家长由于本人的过失或其他原因而感到有负于孩子,企图通过物质满足来补偿自己的抱憾。产生这种心理有两类情形:一类是家长经常因公外出,对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缺少关心和照料;另一类是缺损型家庭,配偶一方去世或离婚,因而这两类家长往往将自己独特的爱全部迁移到孩子身上,并加倍地爱孩子。家长这种由负疚产生的补偿心理,会使他们在爱孩子时失去理智,导致溺爱。

(3)隔代效应。祖辈对孙辈的喜欢往往缺乏一种直接的责任感,因此,在爱的时候常常迁就多于严格要求、满足失去分寸,从而造成溺爱。由于父母在这类家庭中处于中介地位,孩子常会到祖辈那里去寻求庇护,这时祖辈因不愿伤害自己与孙辈的感情,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孙辈错误行为的保护伞。父母对此十分苦恼,怕继续严格要求得罪长辈,弄得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久而久之,就放弃自己的要求,听任长辈对孩子宠爱。

(4)从众心理。一些家长本来并不想过分宠爱孩子,或者囿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很难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但由于受周围群体的影响,为了表示自己与别人一样也是疼爱孩子的,自己并不吝啬,因此不顾实际,盲目从众攀比,忘却了对孩子应有的要求。

(5)投射效应。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童年生活清苦,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优裕的生活环境等,心理上经常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他们不希望在孩子身上再现自己的童年境遇,于是把改变现状的夙愿集中投射到孩子身上。为此,给孩子优厚的物质享受,搞超前高消费,在其他方面则无原则地依顺、娇惯宠爱,长此以往,造成溺爱。

(6)收买心理。家长用礼品和种种不适当的许诺,买取孩子对自己的好感,以此宠爱孩子。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家长之间不合或父母离异的家庭。父母一方为博得孩子对自己的感情,争相用金钱、物质或甜言蜜语来讨好孩子,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胜过对方。孩子在父母交叉宠爱和诱惑中,由于个人内部动机的缘故,习惯于钻营投机,变得毫无原则,养成种种恶习。

(7)忧虑心理。有些家长因已有孩子夭折,或是孩子自幼体弱多病,唯恐多有不测。家长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甚至“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也在所不惜,在生活上保护过度。这种由于对孩子的健康忧心而给予的超饱和的爱也会造成溺爱。

(8)光环效应。一些家长因孩子天生丽质或聪颖过人,喜形于色,对孩子进行不适当地夸奖,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迁就代替了原则,只要孩子将来能为自己增光添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看不到耀眼光环下的阴影,即使旁人提及孩子的不足之处,也百般袒护,致使孩子飘飘然,唯我独尊、挥霍无度、骄横无比。

此外,家长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因而对男孩待遇优厚、褒扬过甚、偏爱娇惯,这也是家长溺爱孩子的一种内部心理动因。

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溺爱会使孩子养成骄娇二气,一切都依赖别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溺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急躁、自私骄横、心胸狭窄等缺陷,性格被扭曲,影响了他们与伙伴的交往,在集体中很可能成为“孤独儿”,严重的可能导致虚狂等心理疾病;溺爱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沾染各种恶习,甚至会跌入犯罪的深渊;溺爱会使孩子养成挑食、生活无节律等坏习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家长宠爱孩子,本想使孩子更好地成长,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少困难。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消除溺爱心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爱子观。

把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

作者:佚名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会爱,我们经常以为自己爱孩子,却忽视了爱是由接受者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给予者来决定的。有爱和有能力给予爱是两回事,给予爱和给予高品质的爱又是两回事。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往往会伤害孩子也伤到我们自己。

要好好爱孩子,家长就要认清爱的八大误区:

第一,过分溺爱。过度的关怀,导致孩子自理能力欠缺;过多的物质保障,导致孩子精神上太贫乏。

第二,功利的爱。孩子成绩好或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就笑脸相迎,孩子成绩或表现不好时,家长就怒目而对。

第三,强加的爱。家长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

第四,贪婪的爱。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孩子得了90分还要求得100分,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

第五,补偿式的爱。常常出现在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忽视孩子的家庭或单亲家庭。

第六,聚焦式的爱。父母或几代人把眼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长辈的监护之下。

第七,情绪化的爱。高兴时爱得不得了,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就大发脾气,非打即骂,拿孩子当出气筒。

第八,无原则的爱。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合理行为时,父母毫不在意,甚至还不经意地鼓励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的滋长和蔓延。孩子大了,家长意识到错了但为时过晚。

家长要做到科学、理智地爱孩子,不要那么浅薄和外露,把你的爱藏起一半。

1。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自己学会生存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孩子通过亲身尝试获得体验,又开发了智力,在探索世界的惊喜中品尝发现和创造的快乐。

今天的父母都开始认识到,孩子只有好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对每件事都能自豪地说“我能行”的孩子才可能幸福。

2。爱孩子就应该培植孩子的情感

要让孩子学会感受爱、理解爱、付出爱、表达爱。爱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心中有别人的品德,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关注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例如父母带孩子植树、栽花,养蝌蚪、小猫、小狗等。

我在我的每期亲子训练营上都做这样的调查:问父母是否爱孩子?回答是100%的爱;问孩子父母爱你们吗?回答爱的平均不到3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是父母不爱孩子,是爱得太多了,不科学,所以孩子感觉不到。孩子最向往的母爱、父爱不是溺爱、宠爱、偏爱,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的爱。

3。爱孩子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爱

爱是什么?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求。孩子这种感受最早就来源于父母。“无情无义”孩子的出现,是家长单方面给予爱、却不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没有爱,而是在表达时被家长拒绝了。多次的拒绝,孩子就认为父母不需要,甚至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无情”地对待父母。

孩子的爱与情感培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给妈妈盛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给妈妈送一个节日礼物,给爸爸送一个生日礼物,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情感的最佳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儿爱的机会。

4。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欲望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里曾提到:“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无休止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想想我们大人,我们在拿几十元钱工资时想什么时候有100元钱就好了,在拿到几百元钱时就想什么时候能拿上千元,有了上千又想上万。我们大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何况孩子。所不同的是大人在外界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会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当我们无休止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时,就会使孩子的理性自控力丧失。这种例子在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不胜枚举。

5。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做正确

一棵大树长了一个小枝丫,你想扳掉很容易,可是你没有扳掉它,一直让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树枝,再想扳掉它就很困难。同理,当孩子的一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一直让它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结果往往是孩子痛苦、大人也痛苦。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要及时、正确地纠正。

家长要同时养育孩子的两个“生命”:即肉体人和精神人。我们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孩子在自我体验中学习成长,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

过度的“母爱”可致母源性疾病

作者:佚名

母爱胜过世间所有的爱,然而,过度的母爱反而会害了孩子。为此,专家给妈妈们提个醒,母源性疾病常见的情况有很多,主要都源自母亲过度的担心。专家提醒,每个妈妈都希望给宝宝最好的衣食住行,然而,一些抚养中的误区,却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妈妈的爱变成对宝宝的害。

据了解,最先提出母源性疾病的是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发现,小孩患病或出现异常,有70%~80%都是由于双亲养育子女的方法有问题造成的。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婴儿期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并非都能达到应有的卫生水平,做母亲的应尽力改善居室条件,为孩子提供优良生活环境。但是,由于忙乱或疏忽,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这便是孩子常发生上呼吸系统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紧张让孩子得病

如果孩子发烧,便带着孩子一天跑数趟医院,结果孩子不能按时服药,更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护理,病情反而加重。

还有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一些母亲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急着为孩子添加各种高营养食品,而不论其是否超量。结果,有的孩子变成“小胖墩”,为成人后发生心脏、血管疾病种下祸根。到夏天时,宝宝还穿着春天的衣服,妈妈生怕冻着孩子。结果孩子躁动不安,不思饮食,这时着急的妈妈第一想到的就是宝宝“火大”或“积食”,需要清热解毒。清热解毒药成了孩子的必备药,从而伤了孩子稚嫩的脾胃。

给孩子滥服药物反而致病

小孩发烧时,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只要是家里有抗生素,家长就会给孩子吃。在用量上更不加考虑,自认为小孩用药量是大人的一半。实际在临床上,儿童用药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还有的家长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小孩有病先弄点中药给孩子吃,结果不但不治病,反而会致病。

孩子不爱吃饭就滥用补品

如果孩子吃饭不好,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家长就会买些补品给孩子吃,结果小孩更不吃饭了。腹泻时,小孩不愿吃东西,这本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妈妈认为小孩拉肚子是一种消耗,应该吃点好的补一补,结果使孩子的胃肠道负担加重,腹泻更加厉害。

无原则迁就导致孩子走向偏执

作者:佚名

一位女士找到沈阳市和平区某小学的校长哭诉,说她的儿子在该校三年级某班读书,班上老师对她的儿子不好,总批评孩子。但事实与这位家长说的大相径庭。

据这位家长讲,她的儿子小飞(化名)因早产腿部落下残疾,家里人对他特别宠爱。因为怕出危险,家人从来不让小飞和别的孩子玩。上学后,小飞十分聪明,但有时爱走神,成绩不是很好。小飞常回家向大人哭诉说,这天同学欺负他了,那天老师又骂他了。家长听后,每次都跑到学校,非要为孩子讨个公道。这次小飞又回家哭着说,老师说他长大后什么都做不了。家长对此十分气愤,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的孩子,随意批评孩子。

小飞的班主任说,因小飞身体情况特殊,老师、同学对他十分照顾,可他却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班上,哪个同学惹他不高兴,他抬手就打。上课提问,如果小飞举手而老师没叫他,他就会生气地指着老师说“我要让你下岗”。小飞班上的同学说,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玩,他不高兴就打骂同学。这次小飞哭的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长大了怎么用科学造福人类,小飞却举手说他长大了要造炸药,炸死老师全家。老师为此批评了他。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刘晓云主任认为,小飞这种心理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偏执型或妄想型人格,常出现的症状有多疑、过分敏感、心胸狭窄,常认为别人跟他过不去,因而造成许多误解与冲突;自我评价过高,自负且好嫉妒,同时又很容易自卑;固执己见,言行易冲动,好诡辩。

这些孩子走向偏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无原则的迁就与宠爱。他们听惯了家长的肯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缺乏改正缺点的勇气。但社会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孩子在社会上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这些性格弱点就容易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若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对老师的批评无法接受,很容易使孩子往偏执的道路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