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16

第16章 不霸道,不限制——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2)

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把他送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在那里训练小约翰独立生活的勇气和技能。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以及一本如何在野外谋生的书。艰苦的锻炼,让儿子形成了刚毅不屈的人格。

在约翰15岁那年,杰奎琳又送儿子到肯尼亚的荒郊野外里独自生存。在暑假期间,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的70天训练。这仅仅是磨炼儿子个性的开始,为了进一步强化约翰独当一面的才能,杰奎琳又送儿子参加赴危地马拉志愿队,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使他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

正是由于杰奎琳从不放弃锤炼约翰独立人格的任何机会,使得约翰最终成了一个自信潇洒、积极上进、理智节制、圆通练达的年轻人。约翰独立人格的形成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有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给了儿子2元钱,嘱咐儿子1元钱买香菜,另外1元钱可以去买根冰棍,算是对他的奖励。儿子极不情愿去买菜,虽然他已经5岁半了,可是他从来没办过这样的事,平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母亲告诉儿子,在自己像他一样大的时候,早就能买酱油,帮家里办事情了。做通了孩子的工作,看着孩子离开的身影,母亲一边庆幸,一边担心。庆幸的是孩子长大了,能帮自己做事了。担心的是,害怕孩子出现危险。等了半天,孩子还不回来,母亲就跑出去寻找孩子。刚出楼道口,便看到儿子小小的身影,左手提菜,右手吃冰棍,笑眯眯地回来了。母亲高兴地夸奖孩子真乖,儿子也一个劲儿地向母亲叙述买菜的经过,原来,他是让院里一个大姐姐陪他一起去买的。儿子还真有办法,自己胆子小,倒会找陪同。虽然不是儿子单独完成的这项工作,但母亲依然觉得儿子是很棒的,毕竟是第一次帮父母去买菜,以后多锻炼就会好的。

由此可见,有时候父母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孩子,更不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自有他的办法。只要告诉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大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早一点体验独立的生活。父母只需像朋友一样站在儿子的身边,做他的参谋和启蒙老师,但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交到孩子手上。当发现孩子的一些决断明显欠周到时,父母可以在与孩子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让他调整自己的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既然父母已经把一些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就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因为害怕把事情做砸了,就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孩子犯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责罚他,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父母经常这么做,就会扼杀孩子自主做事的积极性,会让孩子畏缩不前,不敢尝试。

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

从众和随大流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总是喜欢将他人的意见当做自己行为的镜子,他们总是在别人的目光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人生坐标。有时候,调来调去不但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反而误入了歧途,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

现如今,有不少父母习惯了事事替孩子考虑周全,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什么学、交什么朋友。于是,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主意,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就会束手无策,完全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孩子年幼的时候完全跟在父母的身后做事,父母让做的才去做,父母不让做的就不去做,甚至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长大后,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事事依赖他人、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但是,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引路,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父母靠自己生存。学会遇事有主见,不盲从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

程依是一个遇事有主见的孩子,这使得他常常成为一群孩子的中心人物。但当初却并不是这样的,以前的程依什么都不用管,就连玩什么玩具也要父母帮他决定。程依上学后,父母告诉他,他已经是大孩子了,做什么事都要自己有主意,比如玩游戏、吃水果,以及平时穿衣服等,父母只是协助他。同时告诉他,如果他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就要及时说出来,“我吃饱了,不想吃了”、“我不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橙子”、“我愿意玩捉人游戏,不喜欢拍皮球”等。父母给予了程依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当然,程依说得不对时,父母也会耐心地给他指出来,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刚开始的时候,程依的爸爸还担心这样会让程依变得任性不服管教,但事实证明,这样让孩子学会了遇事有主见,不再盲从。

一般来说,从4岁开始,孩子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会认为他已经足够大了,已经不再需要别人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如果孩子遇到事情能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这是有主见的表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对此应该加以鼓励,而不是将之视为孩子的叛逆。那么,好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

1。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父母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2。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父母要让他们经过失败的考验后,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帮孩子完成任务。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反省,可以告诉他们遇事时要怎么做,以帮他们提高判断力,但不要帮过了头。

适当放手,

让孩子自己去交友

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人们兴趣的培养、情绪的控制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正是交往,才使孩子有了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并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证明: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不但可以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而限制孩子的交友权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

一鸣是一个性格内向、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可他在学校里却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原来一鸣的这种情况与他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一鸣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嫌外面空气污染严重,就很少抱孩子出门玩。再往后抱着一鸣出门的时候,父母也不太愿意让别人碰孩子,一怕孩子沾染上细菌,二怕孩子以后没有警惕性,被陌生人拐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鸣见到陌生人常常吓得大哭。到一鸣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又怕一鸣跟着别的孩子学坏,除了上学外,回到家一般情况下都不让他出门去玩。

父母的做法,使一鸣从小就养成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习惯,平时总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在幼儿园里虽然偶尔也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但玩一会儿很快就吵翻了。上学以后,一鸣对周围的环境极不适应,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不爱参加集体游戏,而同学们也觉得他是个“怪人”,不愿与他亲近。父母原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与他人交往,但现在看来,一鸣虽然上四年级了,但依然没有改正独来独往的习惯,没有要好的朋友,也很少与同学交往。

有的父母出于怕发生危险的心理,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奔跑、爬高、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有的父母因自己的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对孩子更是加倍保护、照顾;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索性不准孩子与他人来往,甚至把他禁闭在家。这种过分照顾、过分疼爱、过分保护的方式,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完全隔断了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使孩子依赖、胆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与人交往则显得十分笨拙。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父母应该做的是引导、鼓励,而不是限制和打压。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朋友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笔财富,孩子也需要朋友。如果孩子没有朋友,那么他的童年将极为孤独,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交友权,而应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善于为孩子的交友牵线搭桥。例如,可以把别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发展到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时候很有才华的孩子,由于从小处于一个封闭、孤独的环境中而不善于与人交往,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而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因为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总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可见,交际能力是人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一个人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时期就要开始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还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兰惠是个聪明伶俐、善于交往的孩子。在游戏中,她能巧妙地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一次,兰惠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开汽车”,她很想当司机,但是涛涛已经坐在了司机的位置上,怎么办?总不能把伙伴从司机的位置上推下来呀!聪明的兰惠找来一块硬纸板,上面订了几叠“车票”,她拿着“票本”对涛涛说:“你看,这个票本多漂亮!”涛涛一见漂亮的票本和兰惠那兴奋得意的神情,马上被“售票员”的工作吸引住了,对兰惠说:“我当售票员吧?”“行,你来当售票员,我当司机!”兰惠爽快地答应着,把票本递给涛涛,高高兴兴地坐到司机的座位上。这样,她当上了司机,同时也使同伴感到高兴,当然也没有出现争吵的现象。

其实,兰惠并不是天生就会与人交往,和其他孩子一样,开始时她也不知道怎样与别人打交道,也想依赖大人的力量去打通和小朋友交往的途径。但是,兰惠的父母并不替孩子去交友,而是鼓励、支持兰惠自己去交友。

有一次,爸爸领着兰惠在楼下散步,看见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球。她羡慕地看着那些扔球的孩子,拉拉爸爸的衣角说:“爸爸,我也想扔球玩!”爸爸说:“好呀,你自己去说。”兰惠怯生生地走到那几个小朋友面前,用小得连自己也听不到的声音说:“我也想扔球!”见别人没有反应,兰惠便跑回到爸爸身边,央求爸爸:“爸爸,你去跟他们说嘛!”爸爸笑了笑,鼓励孩子:“你会说,这次声音放大点。”兰惠鼓足勇气,又来到小朋友面前:“我想和你们一起扔球玩。”声音比第一次大了点。但是,不知是玩球的孩子没听见兰惠的话,还是玩兴正浓,顾不上答理她,兰惠的话仍然没有引起反应。兰惠失望地回到爸爸的身边。就在这时,皮球滚了过来,爸爸悄声对兰惠说:“快去帮助拾球!”兰惠会意了,急忙拾起球,跑到孩子们中间,把球还给他们,并大声说:“我和你们一起玩球吧!”“欢迎,欢迎!”兰惠的友好举动引起小朋友的好感,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加入到伙伴的游戏中。

兰惠的交际本领是和父母对她的培养分不开的,而这也正是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所缺失的。其实,孩子要想立足于社会,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发达的智力,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顺利与人交往。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过:“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让孩子学会在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并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请求、协商、让步与宽容,学会照顾他人的利益与需要。父母还要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因为倾听是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理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目光专注、点头、给予语言回应等。

总而言之,父母需要明白的是,交际能力是每个孩子立足于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父母要用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孩子,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使教育过程成为孩子们缤纷生活的组成部分,帮助孩子尽快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