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陆漂移学说已为整个世界所公认。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测定表明,目前大陆移动仍在持续:如北美正以每年1.52厘米的速度远离欧洲而去;而澳大利亚却以每年6.858厘米的速度,向夏威夷群岛漂来!
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不变”反而使人充满着疑惑,下面的故事是再生动不过了。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的科摩罗群岛附近,渔民们捕捉到一条怪鱼。这条鱼全身披着六角形的鳞片,长着四只“肉足”,尾巴就像古代勇士用的长矛。当时渔民们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每天从海里网上来的奇形怪状的生物多得是!于是这条鱼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味佳肴。
话说当地博物馆有个年轻的女管理员叫拉蒂迈,此人平时热心于鱼类学研究。当她听到消息闻讯赶来的时候,见到的已是一堆残皮剩骨。不过,出于职业的爱好,拉蒂迈小姐还是把鱼的头骨收集了起来,寄给当时的鱼类学权威,南非罗兹大学的史密斯教授。
教授接信后,顿时目瞪口呆。原来这种长着矛尾的鱼,早在七千万年前就已绝种了。科学家们过去只是在化石中见到它。眼前发生的一切,使教授由震惊转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不惜定下十万元重金,悬赏捕捉第二条矛尾鱼!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不知不觉过了十四个年头。正当史密斯博士抱恨绝望之际,公元1952年12月20日,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文是:“捉到了您所需要的鱼。”史密斯见到电报欣喜若狂,立即乘机赶往当地。当教授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鱼布包时,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那么,为什么一条矛尾鱼竟会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呢?原来现在捉到的矛尾鱼和七千万年前的化石相比,几乎看不到变异!矛尾鱼在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桑之后,竟然既没有灭绝,也没有进化。这一“不变”的迷惑,无疑是对“变”的进化论的挑战!究竟是达尔文的理论需要修正呢,还是由于其他更加深刻的原因?争论至今仍在继续!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世界的一切量,都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最原始的自行变化的量,其他量则是因变量。一般地说,如果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在研究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变量x就称为自变量,而变量y则称为因变量,或变量x的函数,记为:
y=f(x)
函数一语,起用于公元1692年,最早见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著作。记号f(x)则是由瑞士数学家欧拉于公元1724年首次使用的。上面我们所讲的函数定义,属于德国数学家黎曼(Riemann,1826—1866年)。我国引进函数概念,始于1859年,首见于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年)的译作。
一个量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保持同一确定的数值,这样的量我们称为常量。常量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一变量在局部时空中,其变化是那样地微不足道,那么这样的量,在这一时空中便可以看成常量。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那只是在平面上才是成立的。但绝对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水平面,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也是呈球面弯曲的。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去掌握应用平面的这条定理!又如北斗七星,诚如前面所说,它前十万年与后十万年的位置是大不相同的。但在近几个世纪内,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恒定的,甚至可以利用它来精确地判断其他星体的位置!
日本刀剑中的指数方幂
在日本,刀剑的制造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古老而令人崇敬的职业。它是通过父亲传给儿子,师傅传给徒弟这种秘密的方法继承下去的。在制造刀剑时,工匠们要遵循一种特殊的宗教仪轨并穿着一种仪式的服装。
首先,他们特别小心和巧妙地将钢条焊到铁杆上去,后者是作为手柄用的。其他的钢条摆放在它的上面再焊上一溜长6~8英寸宽1.25~2英寸的条子。由于刀剑应当有柔有刚,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层层的结构。制造时钢条的温度先要提高到焊合的热点,接着折叠、焊合,然后锻打成原先的大小。要避免与油脂类接触以及可能的裂缝。在这期间自然要小心,绝不能让金属部分碰到手。上述的折叠、焊合、锻打的过程要重复做上多次。实际上它重复进行了22次,产生了222=4194302层的钢。在每次锻打钢条时要交错放入油和水中冷却,而后抽出用铁锤打成所希望的长度和形状。
函数与消费
一元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消费活动时,若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则可利用一元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例如,当人们购物、租用车辆、入住旅馆时,经营者为达到宣传、促销或其他目的,往往会提供两种或多种付款方案或优惠办法。这时就应三思而后行,深入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切不可盲从,以免上了商家设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亏。
随着优惠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优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采用。如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1)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由此,人们可想到: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于是便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可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运用解析法将此问题解决。
如在纸上写道:
设某顾客买茶杯x只,付款y元,(x>3且x∈N),则: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x—4)×5=5x+6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20×4+5x)×90%=4.5x+72.
接着比较y1y2的相对大小
设d=y1—y2=5x+60—(4.5x+72)=0.5x—12.
然后便要进行讨论:
当d>0时,0.5x—12>0,即x>24;
当d=0时,x=24;
当d<0时,x<24。
综上所述,当所购茶杯多于24只时,方法(2)省钱;恰好购买24只时,两种方法价格相等;购买只数在4~23之间时,方法(1)便宜。
可见,利用一元一次函数来指导购物,即锻炼了数学头脑、发散了思维,又节省了钱财、杜绝了浪费,真是一举两得啊!
在企业进行诸如建筑、饲养、造林绿化、产品制造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时,其利润随投资的变化关系一般可用二次函数表示。企业经营者经常依据这方面的知识预计企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前景。他们可通过投资和利润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预测企业未来的效益,从而判断企业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企业是否有被兼并的危险、项目有无开发前景等问题。常用方法有:求函数最值、某单调区间上最值及某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探讨闭眼打转问题
公元1896年,挪威生理学家古德贝尔对闭眼打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收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人自身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使每个人一只脚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只脚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了这个人走出一个半径为y的大圈子!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定某个两脚踏线间相隔为d。很明显,当人在打圈子时,两只脚实际上走出了两个半径相差为d的同心圆。设该人平均步长为1。那么,一方面这个人外脚比内脚多走路程:
2π(y+d2)—2π(y—d2)=2πd
另一方面,这段路程又等于这个人走一圈的步数与步差的乘积,即:
2πd=(2πy21)·x
化简得y=2dlx
对一般的人,d=0.1米,1=0.7米,代入得(单位米)
y=0.14x
这就是所求的迷路人打圈子的半径公式。今设迷路人两脚差为0.1毫米,仅此微小的差异,就足以使他在大约三公里的范围内绕圈子!
上述公式中变量x,y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上称为反比例函数关系。所弯曲的曲线,数学上称为等边双曲线,在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很有用场。
为什么全都走成了弧线
下面我们看一个有趣的游戏:
在世界著名的水都威尼斯,有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做一种奇特的游戏: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向另一端教堂走去,看谁能到达教堂的正前面!
奇怪的是,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但却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全都走成了弧线,或左或右,偏斜到了一边!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就先来计算一下,当人们闭起眼睛,从广场一端中央的M点抵达教堂CD的最小的弧半径是多少。注意到矩形ABCD边BC=175(米),AM=MB=41(米)。那么上述问题,无疑相当于几何中的以下命题:已知BC与MB求MC的半径R的大小。
∵BC2=R2—(R—MB)2=MB(2R—MB)
∴1752=41×(2R—41)
R=394
这就是说,游人要想成功,他所走的弧线半径必须不小于394米。那么就让我们再计算一下,要达到上述要求,游人的两脚的步差需要什么限制。根据公式:
y=0.14x
∵y=R1≥394
∴x≤0.14394=0.00035(米)
这表明游人的两只脚的步差必须小于0.35毫米,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然而,在闭上眼睛的前提下,使两脚的步差这么小一般人是办不到的,这便是在游戏中为什么没有人能被蒙上眼睛走到教堂前面的道理。
“钟表定向”的科学原理
对于在沙漠,草原或雪野上迷了路的人,识别方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设想一位迷失了方向的人,面临着一种艰难的境地,他在旅行中赖以辨认方向的罗盘,不幸丢失了!我们试图帮助他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
倘若故事发生在晴天的夜晚,那是不用愁的,因为北天的那颗极星,可以准确地为你指示方向。
倘若故事发生在阴天,情况似乎比较棘手!不过,只要细心观察周围,还是有希望找到一些辨别方向的标志。如北半球树木的年轮一般是偏心的,靠北方向(N)年轮较密,而靠南方向(S)年轮较疏,这是由于树木向阳一面生长较快的缘故。又如,有时在荒野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残垣断壁、破寺败庙,按中国的习俗,这些建筑物一般是坐北朝南的。
假如我们的主人公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周围当然不可能奇迹般地出现庙宇和树桩。当空的烈日,正使他陷入一种茫然和绝望!此时,如果谁能告诉他,他手上戴着的手表,就是一只标准的“指北针”,那么他一定会为此而欣喜若狂!
也许你会疑虑重重,然而事实确是这样!钟表定向的方法是:把手表放平,以时针的时数(一天以24小时计)一半的位置对向太阳,则表面上“12时”指的方向便是北方。例如表面上指的时间若是早上8时零5分,其时数一半的位置大约是“4∶02时”,以这个位置对向太阳,则“12时”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应当注意的是,对向必须准确。为了提高精度,我们可以用一根火柴立在“时数一半”的地方,让它的影子通过表面中心,这表明我们已经对准了太阳的方向!
我想你一定很想知道用钟表定向的科学道理,这是不难的!不过要彻底弄清它,还得先了解地球的自转。
众所周知,白天的出现和黑夜的降临,是由于地球的自转。然而,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此半信半疑。迟至公元1805年,一位相当聪明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梅西尔还这样写过:“天文学家要使我相信,我像一只烧鸡穿在铁棍上那样旋转,那真是用心枉然!”不过,这位学者的偏见,并没能阻止地球的旋转,从那时起地球又一如既往地转动了六万七千转!
公元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著名的巴黎国葬院,作了一个直接证明地球旋转的惊人表演:让一个大钟摆在地面的沙盘上不断划出纹道。虽说这个摆同其他自由摆一样,不停地在同一方向、同一平面上来回摆动。但地球及国葬院的地板,都在它底下极其缓慢地转动着,因此沙盘上划出的纹道,也一点点一点点由东向西缓慢而均匀地改变了方向。傅科摆的摆面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在极点需要24小时时;在巴黎需31时47分;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摆面旋转一周约需37时15分。
傅科的实验使我们亲眼见到了地球的均匀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在人们的视觉假象中,太阳好像绕地球旋转了360°。与此同时,手表面上的时针走了24小时,绕表心旋转了720°。由于以上两者的转动都是均匀的,从而视觉中太阳绕地球旋转的角度y,与表面上时针旋转的角度x的一半,应当是同步的。这表明,当选定各自计算的起始角后,应当有y=12x+b。
这是一个一次函数,它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上式右端x的系数k=12称为直线的斜率;b称为截距,恰等于直线截y轴的有向距离。
将上述一次函数式变形得:
y—12x=b(常量)
这意味着,视觉中太阳旋转的角与时针旋转的半角之间,相差是一个常量。这一变量中的常量说明,将“时数的一半”对向太阳时,手表面的位置是恒定的,不因时间的推移和太阳的升落而变化。当早晨6点太阳升起在东方时,我们用“6”的一半“3”去对准东方,那么“12时”所指的方向自然就是北方了!而这一方向,在太阳与时针同时运动中,保持恒定。这就是“钟表定向”的科学原理。
揭示星期几的奥秘
公元321年3月7日,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宣布采用“星期制”,规定每一星期为七天,第一天为星期日,尔后星期一、星期二直至星期六,尔后再回到星期日,如此永远循环下去!君士坦丁大帝还规定,宣布的那天日子为星期一。
一星期为什么定为七天?这大约是出自月相变化的缘故。天空中再没有别的天象变化得如此明显,每隔七天便一改旧貌!另外,“七”这个数,恰与古代人已经知道的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的数目巧合,因此在古代神话中就用一颗星作为一日的保护神,“星期”的名称也因之而起。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历史上的某一天究竟是星期几的奥秘!为了揭开这个奥秘,先从闰年的设置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