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荣誉,这是一个值得妈妈重视的问题。孩子们常常将学校授予的奖状视为珍宝,将老师表扬自己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间,但妈妈在对待孩子荣誉的态度上却各有不同:有的妈妈对孩子兴高采烈地拿回家的奖状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这会使孩子好似一堆熊熊烈火突遇了寒风冷雨,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还有的妈妈则是过分看重孩子的奖励与荣誉,甚至还广邀亲朋好友来家中庆贺,并且通过各种关系和多种途径大力宣扬。这样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惶惶不安,给他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曾说过:“荣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它是一种指导、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因此,正确看待孩子得到的奖励,妈妈无须张扬,也不能贬低,而是要做到珍惜。
鼓励是金,每个孩子在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荣誉和取得好成绩时,都渴望得到妈妈的赞赏和鼓励,这时,妈妈应当予以珍视,让孩子知道妈妈是重视他的努力和荣誉的。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的荣誉感,为获得更多的荣誉而努力,其实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自律精神的一种方式。当然,在珍视孩子荣誉的同时,妈妈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不要因为孩子得了奖或考了高分就大肆宣扬,让孩子有点荣誉就沾沾自喜,否则,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故步自封,不再追求进步。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孩子不要拘泥于荣誉,不要过分追求荣誉。培根说:“荣誉就像河流一样,轻浮的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沉重的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中。”对于荣誉,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最高的人格目标,而不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努力才是孩子最被认可和重视的地方。
保护孩子的梦想
一个人可以不在意他从哪里来,但是必须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如果不知道,以后到达的一定是他不想去的地方。
——佚名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在年幼时就有了自己的篮球明星梦。一天,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妈妈,妈妈大加赞赏,为他有了自己的梦想而表示祝贺,鼓励他向篮球明星学习,并且还经常抽出时间和小乔丹一起欣赏报刊上篮球队员们的飒爽英姿。同时,妈妈还建议乔丹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剪下来,贴到房间的墙上,让孩子与偶像们朝夕相伴。
同小乔丹一样,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梦想,可并不是每个妈妈都像乔丹的妈妈一样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梦想。
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孩子在谈到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然而,很多妈妈却常常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曾对妈妈说,他长大了要去当舰长,妈妈却说:“瞧你那糟糕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就这样,孩子的梦想被妈妈的讥讽伤害了。如果这个妈妈真能像乔丹的妈妈那样认真对待孩子的梦想,没准小男孩日后真的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舰长。
有一个小男孩,一次,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便奖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很高兴,跑回家就开始看这本世界地图。妈妈叫他去烧洗澡水,于是他就一边烧水,一边在灶边看地图,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埃及地图,小男孩觉得埃及很好,埃及有金字塔、埃及艳后、尼罗河,还有法老王等很多神秘的东西,便想长大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埃及。
正当小男孩看得入神的时候,爸爸突然从浴室里冲出来,腰里围一条浴巾,大声问他:“你在干什么?”男孩说:“我在看地图!”爸爸很生气,说:“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男孩便说:“我在看埃及的地图。”没想到爸爸跑过来“啪啪”就给了他两个耳光,然后说:“赶快去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打完后,又踢了他的屁股一脚,把他踢到火炉旁边去,表情严肃地告诉他:“我敢保证,你这辈子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赶快生火。”
男孩看着爸爸,呆住了,心想:“爸爸怎么有这么奇怪的保证,真的吗?我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
20年后,男孩第一次出国就选择去埃及,朋友问他:“你去埃及干什么?那里还没有开放观光,出国很难的。”男孩说:“因为我的生命不要被保证。”于是男孩便自己跑到了埃及旅行。
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男孩买了张明信片给爸爸写信。他深有感触地写到:“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两个耳光,踢我一脚,保证我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给你写信!”
这个男孩为了对抗爸爸的嘲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又经历了怎样一番内心挣扎的煎熬呢?
有人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在意他从哪里来,但是必须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如果不知道,以后到达的一定是他不想去的地方。”梦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看看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成就卓著的人物,他们在童年时期几乎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梦想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那么,妈妈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梦想呢?
首先,妈妈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引导孩子清楚自己的想法,也许孩子的梦想是多变的,妈妈都要引导孩子说出来,并与孩子一起反复讨论,使他的想法逐步成熟。
其次,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梦想的偶像,和孩子一起讨论偶像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就史,明确地告诉孩子想要成功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让偶像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给孩子的圆梦计划提供建议和一定的支持,经常提醒孩子实践诺言,在他怀疑梦想时适当地给他鼓励。这对孩子树立和实现奋斗目标都大有益处。
如果孩子的梦想飘忽不定或朝三暮四,妈妈也不可批评甚至责罚,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己愿就批评打骂,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妈妈要多鼓励、引导,帮助孩子调整。
还有一点,妈妈需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头上。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妈妈,有的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帮自己圆梦;有的则是逼孩子沿着自己的脚印,复制自己的梦想。这种“逼迫”式的梦想教育模式,在孩子自己的梦想觉醒后势必会遭到抵制,导致孩子与妈妈的矛盾激化。
和孩子谈梦想,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必须尊重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孩子的梦想就像一颗有生命的种子,种子落地后,什么时候萌芽,什么时候破土,什么时候吐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任何拔苗助长、越俎代庖的行为都只会造成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苦果。
让家庭给孩子快乐的力量
看一看吧,一个家庭能传递给孩子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什么不快乐都会被克服。
——斯宾塞
约翰·列侬说过这样一段话:“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老师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做个快乐的人’。老师告诉我,是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教育的目的绝不是教孩子认识几个单词、学会写几个字、考一个高分、谋求一个好工作那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关于“幸福人生”的教育,它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
妈妈们可以想一想,培养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与培养一个考高分的孩子,哪个更重要呢?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快乐?那是因为,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作怪。”
在俞敏洪看来,教育是急不得的,要让孩子们“慢慢”长大,让他们在童年时做童年的事情,长大了再做长大的事情。
可是很多妈妈都等不及了,她们把太多的期待都赋予在孩子身上,就像那个用摩托车来驯马的故事中讲的一样,虽然驯马师训练了比摩托车跑得快的马,可是在比赛时才发现,这匹马一到赛场上就原地打转,东张西望地寻找着什么。原来它是在寻找摩托车——它已经被训练成一匹只会和摩托车一起奔跑的“赛马”,如果没有摩托车,这匹马就不起步了。
很多妈妈就是在“用摩托车驯马”,为培养一个“天才”孩子,早早地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却训出了依赖性极强的“弱马”。
俞敏洪的女儿喜欢弹钢琴,她5岁就开始学了。但是,弹着弹着就变味了。失去了兴趣后,女儿不想学了,但妈妈坚持要她学下去。俞敏洪便问妻子:“你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过了钢琴十级,请问她10岁以后还学不学琴?如果她10岁以后不学,那从她5岁到10岁时学钢琴有什么用?你如果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为什么让孩子10岁就要通过十级考试?”
在俞敏洪看来,让孩子学琴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帮孩子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是为了获得快乐的心境。
所以说,给孩子什么特长也比不上给他一颗健康、快乐的心。妈妈要教会孩子永远带着笑容前进。快乐是一种能力,有了快乐,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总能自我调节,也会拥有更强的抗挫、抗压能力。
作为妈妈,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快乐吗?如果你总是对孩子“约束”过多,什么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会快乐吗?如果一个孩子不快乐,那么妈妈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就需要妈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不要有过多的禁令束缚,不要絮叨地埋怨、责怪孩子,更不要打骂、体罚孩子,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乐趣,尽情挥洒他们的天性,展现他们的智慧。这样,孩子们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开心地生活,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在教育过程中,妈妈要允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误”。要知道,犯错是孩子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妈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使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识、探索这个世界。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就是一个“快乐教育”的倡导者,他提出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玩耍中学习。
举个例子,当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对花园里的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只是看和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蚂蚁……第二天,斯宾塞就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做好笔记。
——了解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了解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这些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厚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从好玩中觉察出了意义。
那么,在家庭中,妈妈应该如何赋予一个孩子快乐的力量呢?斯宾塞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斯宾塞认为:“家庭是否能够给孩子力量,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联系的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是他的加油站,是他的坚强后盾。”此外,斯宾塞还给父母提出了9个建议:
1。家庭共聚的时间是神圣的
一次,斯宾塞问小斯宾塞,在他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断是什么?这时小斯宾塞已经考上了剑桥大学,他说:“是每天晚上我们聚在餐桌前,一起祈祷、一起闲聊的时候。”可见,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时光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是难以取代的。
2。互相认识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
“我们是一家人,难道彼此还需要认识吗?”也许有人会这样问。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可能熟知的只是对方的名字、长相。父母常常只注意现实的家庭琐事或家庭开支,却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探知自己以及孩子的感情。想一想,作为妈妈,你曾有几次和孩子坐下来一起谈理想、谈目标呢?你又有几次询问孩子:你担心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是什么?不要担心这会浪费时间,相反,大量地去做与这些不相关的事,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3。适当地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很多妈妈在遇到疾病、经济紧张、亲人死亡之类的事时,总会瞒着孩子,理由是怕孩子被吓到。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只要你在讲述时不夸大,而且表现得有信心,孩子是不会被吓到的。如果完全对他们隐瞒,他们大多会把事情想得更糟,或者有被抛弃和不被重视的感觉。其实,也只有在这些事情中才能培养孩子生活必需的勇气。如果有兄弟姐妹或父母病了,应该让孩子知道,并让他参与跑腿办事,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处变不惊的能力。如果有财务困难而完全不告诉孩子,他们会猜想可能没有饭吃或没有地方住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实际情况也许只是放弃一些奢侈品而已。
4。珍视全家一起用晚餐的时光
即使再忙碌,妈妈也最好保证每个星期至少有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而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