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成就一生的理财计划
24851700000007

第7章 财务管理——训练理财基本功(2)

误区二:免费卡“不办白不办”

现在有些信用卡年费打折,刷卡送年费,甚至干脆免年费,还有办卡送礼等促销活动。这不免让人心动,有人一办就是好几张。不过拿到促销礼物之后,就把这回事丢在脑后,卡片也不知所踪。

信用卡与借记卡的一个明显区别是:银行可以直接在信用卡内扣款。如果信用卡内没有余额,就算作透支消费。免息期一过,这笔钱就会按18%的年利率“利滚利”计息。100元,一年的利息至少18元。如果一直不交,就被视作恶意欠款,严重的还会构成诈骗罪,引起刑事诉讼。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免费卡真是那么好拿的。如果不想继续持卡,需要向银行主动申请注销,有的银行还规定,注销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

误区三:信用卡交易很安全

阿昆办了一张信用卡,为了消费方便,阿昆没有为这张卡设置密码。不久前,阿昆的钱包在健身房被盗,两个小时后他才察觉,打电话到银行挂失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卡已在两小时内被狂刷了7000多元。更让他愤恨的是,事后发现盗用者在签名时居然把“昆”写成了“申”,而收银员连这样的明显错误都没有看出来。

不设密码、只核对有效签名应该说是国际上使用信用卡的惯例,这个惯例是为了鼓励消费行为而设,但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安全系数。此外,目前网上的信用卡支付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在信用卡体系比较健全的法国,个人使用信用卡进行网上支付会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但在各项法规尚未完全健全的中国,网上支付仍需谨慎。

误区四:信用额度越高越好

据介绍,信用额度首先要考虑个人的还款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持卡的安全性。如果信用额度过高,一旦丢失而又被别人盗用的话,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在不需要大量信用额度的时候,可电话通知银行卡的客户服务中心减少已有的额度,被减少的额度在需要之时可通过客户服务电话重新启用。

误区五:异地刷卡“免费”

不少银行都发行了自己品牌的信用卡,并且提供了“异地外币刷卡,本地人民币还款”等多种的金融服务。然而,各家银行对于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制定的收费标准不同。因此,无论是信用卡还是普通卡,持卡人打算在外地或者出国使用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享受的银行服务所需交纳的手续费。如异地刷卡会给持卡人带来一些意外的支出,所以提醒消费者,不要被广告词中的一些“免费”字眼所迷惑。

误区六:信用卡存钱生息

与借记卡和储蓄卡不同,信用卡里的存款是没有利息的。一些信用卡持卡人受原有的用卡习惯影响,把信用卡当作储蓄卡使用,存了大量现金在信用卡里,白白损失了利息。

误区七:信用卡存钱可增透支额度

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和卡内存入的金额没有任何关系。银行在客户最初申请信用卡时,就会根据每一位客户的信用状况授予其相应的信用额度,其后不管消费者存入多少钱,都不可能增加额度。

误区八:信用卡比现金更“安全”

如果你的信用卡落在了别有用心的人手中,那就意味着会有比丢失储蓄卡更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专家提醒广大信用卡的持卡人,目前国内的信用卡基本可以等同于现金在各个商家消费结算。如果持卡人发现卡被盗,应尽快进行挂失。

误区九:挂失非要到柜台

很多人在自己的银行卡被盗或者丢失的时候,想到的是持身份证到银行去挂失。然而,目前许多作案手段高明的犯罪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从卡中划转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信用卡。针对这种情况,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示消费者,持卡人一旦丢卡后,首先应该通过各个银行的服务热线进行口头挂失,挂失时需要提供持卡人的账号、身份证件号码以及相关情况。挂失后,银行的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内为持卡人冻结账户资金。持卡人最好在第二天持有效证件去银行柜台正式挂失并补办卡手续,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账户安全。

误区十:信用卡多多益善

李丽是典型的月光族加超前消费体验者,在朋友的推荐和中介的大力推销下,在不同银行的积分送礼、优惠打折和抽奖的诱惑下,她一口气办了5张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手里持有这么多卡,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麻烦。首先就是还款,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卡,像她这样的马大哈根本搞不清每一张卡的免息还款期,所以逾期罚款总是难免。李丽对每张卡一视同仁,平时刷卡抽到哪张算哪张。到了年底发现每张卡都有积分,但每张卡的积分都不足以让她换到银行赠送的礼品。

蕴藏在信用卡中的市场潜力和盈利空间,令各家银行想方设法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想出各种新奇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办卡。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一人有个三四张信用卡根本不算什么。卡一多,像李丽面临的这些问题便随之而来。

六、负债消费

经常有人会以这么一个故事来反映东方人和西方人之间消费观念的巨大反差——

一个东方的老太太在她50岁时,用自己一生的储蓄购买了一所房子,于是她欣慰地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一个西方的老太太在她50岁时住在自己20年前用贷款买来的房子里,也欣慰地说:“我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完全拥有了这所房子!”

这个故事里也许包含了一些对东方人传统观念的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国人习惯上是不喜欢借债度日的。中国人如果借了债就感到负担沉重,就感到矮人一截,在没有还清债务以前总是忧心忡忡。细究起来,一方面当然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使然,而另一方面也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一个良好的借贷制度和保险制度有关。以前我们谈到经济拮据时,想到的一般是当铺和高利贷。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人的观念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动摇着我们的某些传统观念。

其实只要我们转变理财观念,在具有丰富理财经验的机构帮助下,普通居民通过负债消费花钱的门路还是比较多的。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推出了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旅游等多种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涉及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并不断简化手续,有的还实行了信用贷款。多种消费信贷业务的推行,为人们精挑细选符合自己的金融产品提供了可能。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步入“负债消费”的时代。宽敞明亮的住房、时尚前卫的汽车、高档名牌的时装……在各种诱人的消费资讯不断向人们灌输小康生活标准的同时,许多人都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负翁”。

统计显示,自1998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来,个人消费贷款额急剧增加,至2004年6月已经超过1.7万亿元,比1998年前扩大了20多倍。年轻一代是引领都市“负债消费”潮流的主力军。一项对都市青年的调查显示,有57%的人表示“敢花明天的钱”,48%的人称自己不会为负债消费担忧。这些乐于负债消费的“负翁”们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他们的年龄多在25到4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对未来有着较高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