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时,如果你想表示你对对方所讲内容的注视,那么,除了集中你的注意力之外,还应注意你的身体。你应该朝向对方摆正身体,最好微微前倾,这样的姿势可以传达给对方重视和鼓励的信息,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默默支持着他的表达。
目光的接触很重要,掌握好目光接触的技巧,可以消除他人的不安并减少压力,融洽交谈的气氛。目光接触太少,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个不感兴趣的听众或者没有信任感的发言者;目光接触太多,又会让人感到很有压力。如果你是讲话者,当说到重要的事情时,可以保持目光的接触,传达给对方“你们应当相信我所说的”的意思,它也能帮助听众集中精力。假如你作为听众,当对方认真地、很有兴致地在讲话时,都应保持目光的接触,以表示“我对你的发言很感兴趣,请继续。”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鼓励。
为表尊重,在位置上,尽可能处在与你交谈的人的同一水平面上。假如受条件限制,就要让对方处在比你高的位置上,使他不必仰着脖子看你,以免自己的高度给对方带来威胁感。
但假如你想要被严肃地对待,或者要有力地表达某件事情,你则可以选择站起来说话。
假如想要营造一种开放、合作的沟通氛围,那么以直角的形式站或坐就要比面对面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发出一种合作的信号,使双方都有凝视的空间。在比较紧张的沟通情形中,把角度再拉开点或者并排坐,这样的位置象征你与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可以起到缓解气氛的作用。
除了掌握这些可以拉近距离的肢体语言,你还需要规避一些会使彼此疏远甚至找人厌烦的肢体语言,以免适得其反。
双手抱胸的姿势很多时候对于行为者本人来说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因此也最为常见,但是这样的姿势无论是站着或是坐着,都会都会给人一种你在有意保护自己,不相信对方或从心里上疏远的感觉。如若将双臂交叉式地抱于胸前,还会给人一种不服气的神情。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慎用。
交谈时,如果有眼神接触,一定要尽可能地从正面注视对方,不要由下向上吊着看,也不要有上向下瞟着看,更不要左右斜着看。这样的眼神,会给人一种轻视和怀疑的感觉,让人感到心里不舒服。即使是角度的问题,也要适当地扭转脖子,让对方看到你的尊重与诚意。
有些办公椅子为了方便而设计成可以前后摇摆或旋转式,但如果你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坐在这种椅子上不停的摇动扭转,就会给对方一种不耐烦或者不尊重的感觉。
翘鼻子或扭转身体是一种似乎相当普遍的姿态,但却表示不喜欢和拒绝。所以在我们为人处事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让双方难看。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不发一言地提问和决断,还可以很好地运用时机,何时该直言,何时要含蓄,何时应强调或低调,甚至可以制止对方与我们交流。可以说,你的肢体语言控制得越好,你交流的能力就越强。
“一见如故”更能迅速拉近距离
对于第一次打交道或者不熟的人来讲,双方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外在的言行上,都会显得有些隔膜和拘谨,如果能有人主动、大方地打破这层隔膜,对方也能很快融入进来,即使交谈双方是毫不相干的人,也会产生“一见如故”的良好感受。
比如,生活中经常会有推销员按你的门铃,你问是谁,如果对方说:“送产品或者推销商品。”你就通常会回应一句“不需要”之后,便不再予以理会。但是,有些时候你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推销员推销的东西与你扯不上半点关系,但即使是不见面,只在电话里交谈,你也无论如何都不好意思主动切断电话或者将她居于门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下边的这个实例。
一天,王岚独自在家,正当电视演到正精彩的部分时,门铃响了起来。王岚一面不舍地离开沙发走向门口,一面问到:“谁啊?”
对方:“我!”
从门镜望去,是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子。王岚以为是认识但自己想不起来的邻居或者是找老公的同事朋友之类,于是,想都没想就把门打开了。
这时,门外的女孩继续以一种熟络而亲切的口吻说道:“您这门口的瓷砖贴的真漂亮,我这几天正愁我家的装修呢,这下可找到灵感了。”
王岚顿时喜上心头,笑笑问对方:“您有什么事吗?”
“噢,我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周末没事就在家附近的小区转转,看看能不能遇到聊到一块的客户,也顺便宣传下我们的产品……”女孩依旧是一副老熟人的样子侃侃而谈起来。
她们之间的这场谈话足足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从屋外谈到了屋里,最后,以王岚兴高采烈地买下了一套化妆品为结束。
女孩之所以没有被王岚拒之门外,而推销成功的原因,精明之处就在于她的“自来熟”。
一开始用一句“我”就将自己摆在了熟人的地位上,才会用唠家常的交谈方式最终赢得好感和信任。
很多时候,这种“一见如故”的交谈方式就是会让我们瓦解自己的理智,很轻易地去相信一个陌生人或者接受一个本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就像你在大街上行走,如果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伙子对你说:“这是我们的宣传彩页,请看一下。”你可能想也不想就会奉上一句:“不要”,或者直接置之不理。但如果对方将语言换成:“姐,能帮忙拿一张吗?”我们就多半会接受。这就是“一见如故”的说话方式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但相信也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惑:推销东西,嘴甜一点,叫的亲切一些自然好办,但假如是两个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人站在一起交谈,太亲切会显得很假。双方也不甚了解,怎么像熟人一样交谈呢?
191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在一次宴会上,由于他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大家都认识他,但罗斯福却不认识在场的来宾。由于那些宾客都是有一点身份和地位的人,因此没有人愿意去主动凑上前去搭理罗斯福,神情都显得很冷漠。
见到此情此景,罗斯福想出了一个接近这些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交谈的主意。于是,他向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请教:“博士,麻烦你把在我对方就坐的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
向陆思瓦特博士了解了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就开始以其中的一些信息为依托,像老朋友一样端着酒杯同那些客人一一聊了起来。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了解到了关于对方的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等很多情况,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和他们结下了亲切的友谊。
只要我们肯去花点心思,就不愁了解不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如果你预先就知道自己将要和一位陌生人见面,那么你就要预先向你们共同的朋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打听一下对方的情形。
假如有困难或者突然遇见的人,就可以随便从看到、听到的一点谈起,哪怕是墙上的一幅画、桌子上、窗台上那些装饰,都能成为一个“投石问路”的线索。继而引发更加深入的交谈。但话题最好是与你们双方有关,或者能够把你们联系到一起的,这样显得更亲近、熟络。
其实,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相通处也并不难。可以通过察颜观色,比如对方的口音、服饰、行为举止来判断对方可能从事的职业或者身份、出生地等等,然后用话来试探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以引发接下来的讨论和交谈。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打开口语交际的局面。如果实在不擅长或懒于去察言观色,直截了当地找共同点也行。比如假如同坐一趟车,就可以问对方:“您这是打算要去哪?”然后顺着对方的回答亲切交谈下去即可。
除此之外,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发现共同点不难的,并且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只要把握好交谈的语气和氛围,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和彼此间的隔膜和戒备就会被轻易打破,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随之而来了。
交谈终止不是友谊的结束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记忆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是开头和结尾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甚至具有左右整个记忆的作用。所以说,说好了第一句话,就是摆好了龙头;说好最后的结束语,就等于给双方的谈话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凤尾。有头无尾的交谈,是影响感情增进的大忌。
星期天的下午,秦娆家的客厅里一篇欢声笑语,秦娆在心底感慨,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自己跟眼前这位同事才不过认识不到十天,此刻就已经聊的水深火热了。
晚上,吃罢晚饭,又看了一会电视之后,对方说:“不早了,我要走了。”
“要走了?”
“嗯,你也早点歇着吧,改天再聚。”同事从沙发上拎起包来。
“好。”秦娆是个利落人,干净爽快地说出这个字之后,便将同事送到了大门口,接着将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秦娆的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同事刚才还很热络的感觉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心理顿生一股凉意。
之后,秦娆本以为她以后跟这位同事都会成为不错的朋友了,却不想对方却从此表现的不冷不热,即使秦娆一再邀请,也再也没有登过她家的门。
秦娆在那次会面中一切都表现良好,却输在了少说了一句道别的话上。于是,热情变成了冷漠,送别也被冠上了一种不耐烦和冷落的意味。也许秦娆是无意的,可是对同事就不一样了,心中总会有所猜疑,原来畅谈甚欢的兴致,也就被那“砰”地关门声一笔勾销了。其实想想也是,估计我们多数人碰上了秦娆这种“不拘小节”,多少都会觉得心理不舒服。
看来分手的印象不亚于初次见面的,足以左右整个会面的结果。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句成功的结束语,不仅能够为我们收获甜美的友情和良好的印象,有时还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毕业在即,王蒙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张罗起了求职的事宜。恰巧,她和同班的一个男生都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那天去面试的还有另外十几个求职者。
一番相互询问过后,迎接所有人的都是面试人员的一句:“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你和其他候选人的情况,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及时通知你。”自此,面试便暂告一段落。
面试结束后,王蒙和她的同学都对自己的表现较为满意,他们焦急地等待着结果。但两个星期过去了,王蒙自己接到了录取通知。而且,到了公司之后,王蒙发现,那天面试的十几个人居然只有自己被招了进来。
进入公司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小程问那位面试官:“能告诉我您当初录用我的原因吗?”上司笑了:“你很有实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求职者中,你是唯一一位懂得在面试结束时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至此,王蒙才恍然大悟,也感到万分庆幸,原来机会正是源自于自己当初在面试结束时说的那句:“很高兴认识您,与您谈话是一段很愉快的经历。非常感谢您给我这次面试机会。从这次面试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贵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特点,并且十分欣赏,如果有幸得到录用,我相信自己能在贵公司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当初自己从网上的面试技巧中学来的一段话,没想到真的成了自己获得工作的秘籍。”
很多人都觉得面试结束后,只要礼节性的奉上一句“谢谢”就足够了,事实上,远不如此。面试官一般都要经过对几个甚至几十个面试者的考验之后,才会决定录用哪一个。在众多的面试者中,大家对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大同小异。那么,想要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一个礼貌、得体的结束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来说,对于一般性的会面,人们在结束和他人的谈话时,都会说上一句“再见”、“改天见”、“常联系”等等作为谈话的结束语,这样的结束语自然比什么都不说强的多,但略显得有些平淡,而是由于应用范围比较广,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难让对方感受到情感的流露。因此,如果想要锦上添花,对于结束语就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了。
比如,与其说“再见”就不如以一些邀请式的结束语作为谈话的结束。例如“改天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去打台球”、“以后到附近来办事,就到我家去,我好好招待您”,这样的结束语虽然未必能够真的实现,在沟通场合中运用这种结束语,肯定会赢得他人的赞同,尤其是对于陌生人。
如果是客人告辞,除了说一些“再见”、“慢走”、“欢迎再次光临”之类的告别话。还可以询问一下对方准备以怎么样方式、路线离去,对附近车站、环境是否熟悉等等。而且
说告别话的态度要真切、自然,防止出现草率或应付的神情,这样才能使对方有一种值得留恋的余味和友谊绵长的感觉。
还有一种常用的结束语是关照式的,比如:“刚才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但这事咱俩知道就行,最好别让别人知道,省的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强调谈话内容的私密性和重要性,让对方感到彼此关系的不一般和亲近。
交谈缺少了得体的结束语,就像一锅好菜缺少了盐一样,令人不得尽心,也影响了对厨师厨艺的评价。所以,结束语不仅要说,而且要说的巧、说的好。千万不要让沉默或者不恰当的结束语为一段友情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