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4871500000027

第27章 为人处世眼界宽,高也和善,低也和善(6)

无论我们处于何等的高位,都应秉着“和为贵,人为善”的思想面对人和事,就像《菜根谭》中说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不要把人逼到死胡同去,也不必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正所谓“狭路相逢宜回身,往来都是暂时人”,为小事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就没有必要了,况且,说不定哪一天,你与别人还是要共事的,留个人情终归是好事。人情的投资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因为它是一本万利的。

秦朝时的荆轲刺秦王,荆轲甘愿赴死,原因何在?因为太子丹给了他“人情”;《红楼梦》里,贾雨村所拿的护官图其实也是人情图;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秘诀是“人情账”远大于还“钱财账”;《水浒传》里为什么宋江无才却坐上头把交椅?是因为他懂得利用“人情”……很多历史都告诉我们,“人情”是不能小觑的。我们的国家是讲究人情的,适时给别人留个出口,也是为自己着想,有道是“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谁也不敢肯定什么时候自己会遇上雨天,所以多留些人情,总是不会错的。

一天晚上,林教授参加了一个宴会。席间,坐在林教授身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小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这位先生引用了一句话:“不管我们如何粗俗,有一位神,就是我们的目的。”

讲故事的那位先生认为这句话出自《圣经》,不过林教授绝对肯定是这位先生记错了。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和聪明,林教授委托一个人指出了他的错。谁想这位先生却坚守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圣经》里说的!”

当时林教授的一位老朋友也在场,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十分了解的,而且他有相当的威望,最后二人都同意让这位朋友来说出那句话究竟出自哪儿。这位老朋友听完整个过程,在桌下用脚碰了碰林教授,然后说:“林教授,这位先生是对的,的确出自《圣经》,你记错了。”

在散场的时候,林教授非常生气地对朋友说:“你明明知道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

“的确是出自《哈姆雷特》中,可是你忘了,我们都是宴会的客人,为什么非要证明他是错的?为什么要让他没有面子?他说的故事并不是要征求你的意见,你难道想和他发生冲突?”

朋友的话给了林教授极深的印象和启发,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注意让自己不再触怒别人,即使自己手中把握着真理,他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较真了。也是从那时起,林教授感觉自己的朋友多了起来,而且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合适的朋友适时出来帮忙。

无谓的争执只会多为自己找一个敌人,而给人留余地则会有相反的效果,所谓的给人留余地就是说弹性交往,让自己和对方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摩擦。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如果对方因为失误而得罪了你,在这狭路相逢的关头,我们应该主动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不要抓住别人的痛处不放,维护别人的尊严,让他能下来台,这时,他不仅会感激我们,也会视我们为朋友、知己。

在林肯冲破重重阻碍当上总统以后,依然任用了一位能力很强的原来的死对头任部长之职。他的幕僚非常不理解他的做法,大家愤怒地建议着:“他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消灭他!”而林肯则说:“把敌人变成朋友,既消灭了一个敌人,又多得了一个朋友。”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林肯具有的宽广胸怀和巨大智慧。善于忘记所谓的“仇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特征之一,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能放下沉重的包袱,大步地向前走,只有宽宏大量,不计较琐事,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这样才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支持和帮助。心中容得下对立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者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用宽容的习惯支配自己的行动,为他人也更为自己开启更多方便之门。要想常处人生的高峰,就要牢记一条原则:记着别人对你的恩泽,忘掉自己对别人的恨意。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急流勇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方法,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就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它比低调来得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或许有些人觉得,功成身退的思想于今天的人而言是不现实且毫无用处的,还有人认为它会让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所说的功成身退不过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教我们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不要过于贪恋名利,以免被其所伤。

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在外19年,历尽千辛万苦,他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王后,他赏赐和提拔了许多有功之臣,却唯独把介子推忘了。

有人对介子推说:“重耳这人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啊。”介子推却说:“作为国君,日理万机,实在太忙,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周到。再说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帮主公渡过难关时还有点用处,现在要治理国家,却并非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了。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从不怪他人。”

介子推正是以其低调而成名的,如果他像其他人一样,因为一有点功劳就去请功,或许他就不会名垂青史了。当人们在某个方面有所付出时,因为拥有了一份功劳,便常常会有产生邀功的念头,而这又经常让人陷入无论得到什么都不知足的深渊,于是也常常因此惹来祸患。而能做到功成身退、毫不张扬的人则越显其风格和傲骨了。

战国时代的商鞅因为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结局就很悲惨。商鞅在秦孝公统治时期,以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可是,他最大的不幸正在于他知进而不知退,因而触犯了自己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秦孝公时期,为了最快速地提升秦国国力,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由于他制定了苛刻的刑罚制度,令秦国民风一变,掌权二十年令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然而,商鞅虽为治世之能臣,但是,由于过于严苛的法治,得罪了不少人。他虽然为秦国的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贡献,可是他的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他在朝野中也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然而有秦孝公的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

后来,连秦孝公都感到他的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无疑是孝公故意传位,以试商鞅之心,可见此时他已经怀疑商鞅了。这时他本应主动提出退避,以隐遁避险。糟糕的是,功成名就的商鞅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作为一个强势的超卓人物,商鞅也没有看破名利,而是被眼前国富兵强的业绩所陶醉。得意之余,他还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毂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赵良没有回答,而是述说了五毂大夫的事情,并分析了商鞅所处的情形。他劝商鞅见好就收,可是,商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了报商鞅刖鼻之仇,告商鞅意图谋反,并下令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谁料到,魏国人因为曾经中过商鞅的计策而打了败仗,把商鞅当成了仇人,因此拒而不纳。商鞅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秦国,最终被施以五马分尸,而且家人也全部被杀。

可见商鞅于“退”字上实在是欠火候,他固执己见,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一世的荣华马上化为乌有。商鞅之死缘于他太不识时,只知进不知退,所以引起众怒。

功成身退是保平安的最佳选择,此乃天之道也,因喜退者忠心弥坚,极少生事。历史上那些懂得功成身退之人都是聪明人,他们识时务,懂得随时随地保全自己。自己退让方能成就别人,算是君子有成人之美也罢,为自己找条出路也罢,自己退让总比让人敌视或陷害好得多,退让之后,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笑对人生。要知道,名利本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因此,我们不妨淡泊名利,看轻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平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