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卯木肇就来到芝加哥最大的电器零售商马歇尔公司,求见公司总经理,但工作人员推说经理不在。第三天又去,还是不见,理由是经理外出了。到了第四天,总经理也许是被他的诚心感动了,接见了卯木肇,但却拒绝卖索尼彩电,因为在他看来,索尼的形象太差,降价卖都不一定会有人要。
卯木肇恭敬地聆听着,一再表示要立即着手改变商品形象。
几个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卯木肇再次拜访马歇尔公司总经理,这次他们又说索尼的售后服务太差,还是无法销售。卯木肇立即成立索尼特约维修部,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说24小时为顾客做售后服务。尽管如此,马歇尔公司还是有别的借口拒绝销售。
卯木肇明白,马歇尔公司的每一次建议都帮助他们改进了产品,另一方面,对这样的顾客只能死缠烂打。后来,总经理终于同意试销两台索尼彩电,条件是一周之内卖不出去,立刻搬走。
没有退路了,为了打响头一炮,卯木肇亲自挑选了两名得力干将,并要求他们破釜沉舟,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不用回公司了。
这两名干将果然了得,当天下午就将两台彩电卖出去了,马歇尔公司又追加了两台,在短短一个月内竟卖出700多台。三年后,索尼彩电在芝加哥的市场占有率几近1/3。
优秀员工一定是那些鄙视借口、重视方法的人,他们深知,借口是失败的先导,而方法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2001年,当乔治·赫伯特成功地将一把斧头推销给布什总统时,他获得了布鲁金斯学会颁发的“金靴”奖。要穿上这只金靴可不容易,克林顿当政期间,学会的无数学员都无法将一条三角裤推销给克林顿。在颁奖晚会上,学会在表彰乔治·赫伯特时说,这个奖项已经空缺了整整26年,“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会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会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放弃寻找方法。”
找对方法:9个问题和18次判断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有许多借口都是因为当事人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无法解决才不得已而为之的。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去责备他人寻找借口,迎接挑战是人的本能,避难就易也是人的本能。武断责备或者空洞地大谈方法并不是负责的态度,那样于事无补。与其如此,还不如具体地分析如何寻找并找对方法,要打开一扇门,没有什么比一把匹配的钥匙更有效果。
有没有什么事情比向布什总统推销一把斧头更困难重重?当然有,比如让一个普通农夫的儿子当上比尔·盖茨的女婿,还要成为世界银行的副总裁。这当然比登天还难,不过也有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朗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大意是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完全可以做到。后来,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研究人员通过电脑计算也证实了,平均数是66个人,总之,不超过7个人,对此比尔·盖茨深信不疑。
假设,你在某次聚会上和盖茨会面了,你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你适时提出要给他介绍一个女婿,听说是这事,他笑了笑,以为你在讲笑话,就想走开。于是你马上补充一句,这个男孩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学识渊博,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英俊潇洒。比尔这次可真的乐坏了,也许他心里还在嘀咕你是不是在骗他,不过“六度分隔理论”让他相信,这完全有可能。他可不想与世界银行为敌。再说,他甚至暗暗猜想是女儿让你出面提议的呢。于是他答应这事可以考虑,只要这位年轻人真的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比尔是很精明的,但你的方法对路了,他无懈可击,他没有什么借口推却女儿的幸福。你对比尔说:“这还有假?现在就让你的专机把我送到世界银行总裁那里去,我还要参加他的晚宴。”
于是你和总裁会面了,你向他推荐了一位大富大贵之人做他的副手。富贵到什么程度?是盖茨的女婿,富可敌国,贵比黄金。总裁知道你是盖茨的贵客,乘坐比尔的专机过来,他当然也希望与盖茨有更紧密的合作。
农夫尽管普通,但他的儿子却是金融专业的高材生。再说世界上的农夫千千万万,找一个金融专业的年轻人还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现成的人选,你也可以通过“六度分隔理论”办成,谁不巴望有这样的好事?只要你不找任何借口,只要你想尽方法,这件事就做成了。
困难再多再复杂,只要思路对了、方法对了,就能势如破竹,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但是绝不能找借口,借口本身就是阻止问题解决的障碍。要想解决问题,你首先必须清除借口。
时间倒回到1953年11月13日凌晨3点。地点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年轻的消防员埃里希值班时接到了一个电话。
“你好!这里是消防队。”
没人应答。但埃里希听到了粗重的呼吸声,职业敏感告诉他,这个电话不寻常。埃里希大声说:“喂,喂!”
“救命,救命啊!我站不起来!血,我在流血!”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
“别慌,太太,”埃里希回答,“您在哪里?我们马上就到。”
“我不知道。”
“您是在家里吗?”
“我想是的。”
“您家在哪里,哪条街?”
“我记不清了,我头晕。”
“您至少要告诉我您的名字!”
“我记不得了,我头上有血。”
“请不要把电话挂掉。”埃里希抓起另一部电话,拨通查号台,“我是消防总队,请您帮我查一个电话号码,这位妇女受伤了,她打电话向我求救。”
“对不起,我只是警卫,不懂这些事。而且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任何人在。”
埃里希想到了一个办法,他问那个女人:“您是怎样找到我们的电话号码的?”女人告诉他,电话号码是写在电话机上的,她跌倒时把电话也拖下来了,才拨通了这个电话。女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埃里希又问:“请您告诉我,您现在能看到什么东西?”
“窗子……窗外……街上……路灯……”女人的声音断断续续。
“非常好,”埃里希心想,能看见路灯,就说明是在一栋不太高的楼上,最多也就两层楼,“那么,窗户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还是长方形?”
“长方形。”
埃里希迅速做出了第二个判断,职业经验告诉他,那是一个比较早的社区,“您家里点了灯吗?”
“是的,灯亮着。你快点来啊……”
埃里希还想问,但电话那头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了,估计那位妇女昏迷过去了。
时间就是生命!要怎么办呢?埃里希马上拨通了队长的电话,将情况简要地陈述了一遍。
“一点办法也没有。”队长的回答让埃里希有点失望。
怎么办?上司不肯想办法。但埃里希不想放弃,既然你不肯找办法,那么我来想吧。一个疯狂的念头跳出了他的脑海。上司一听,声音都颤抖了:“埃里希,你疯了吗?人们会以为爆发了战争,这里是首都,是哥本哈根!”
“我恳求您!”埃里希绝不放弃,“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
电话线的另一端沉默了,漫长的20秒钟过去了,上司回答:“好样的!就这么干!我马上来!”
10分钟之后,哥本哈根上空传来了尖锐的警笛声,20辆救火车奔向指定区域,大街小巷的人们惊醒了,所有小区的灯光全亮了……
又过了10分钟。埃里希兴奋地喊道:“我听到电话里传来警笛声!”
队长马上下令:“1号车,熄灭警笛!”
然后问埃里希是不是还听到了警笛声。
“是的,我还是听到了警笛声!”
“2号车,熄灭警笛!”
……
“3号车,熄灭警笛!”
……
当队长命令第十二辆救火车熄灭警笛时,埃里希大声说道:“我听不到了!”
队长再次下令:“12号车,再放警笛。”
埃里希说:“又能听到了,但声音越来越轻!”
“12号车掉头!”
一分钟后,埃里希喊道:“现在声音非常刺耳,就是那条街!”
“12号车,你们找一个有灯光的长方形窗户!”
“所有的窗户都亮着灯,人们都趴在窗口上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用扩音机!”
从电话线的一端,埃里希听到了声音:“各位女士和先生,我们正在寻找一位生命有严重危险的妇女。她就在你们这个小区。我们只知道她的房间里亮着灯。请你们马上关掉你们的灯!”
所有的窗户都变暗了——只有二楼的一个窗户还亮着。
过了一会儿,埃里希听到门被撞开的声音,紧接着是队友汇报的声音:“她已经失去了知觉,但脉搏仍在跳动。会有救的!”
那位妇女获救了,她叫海伦·索恩达,她和哥本哈根一起迎来了新一天黎明的曙光。
在困难重重而又万分紧迫、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埃里希拒绝了任何借口,通过缜密的分析,一次又一次找对了方法,他问了9个问题,作了18次判断,终于挽救了一条生命。在方法与借口面前,他选择了方法,他给平凡的岗位赋予了伟大的荣誉。
快字当先,借口闪一边
世界上的借口有一半都是因为拖延而引起的。小事拖延会影响到大事,大事被动了就很有可能耽误工作,于是需要找借口将其抹平。今天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明天又有明天的事,完不成任务又只好找借口辩解。某个地方有失误马上解决还来得及,一拖延,小失误铸成大错,还是会找借口。借口最喜欢拖延。借口最怕的是你立即行动。
一个立即行动的人,几乎让借口无法沾边。上班迟到了,发现是交通堵塞造成的,立即调整作息时间,早晨早起半个小时,就没有“堵车”的借口。工作碰到困难了,立即想办法,就没有“这件事太难”的借口。专业能力不够,立即充电学习,就没有“我能力不够,你找别人做”的借口。你要知道,当你一直找借口,到最后老板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你涨工资有借口,不提拔你也有借口,辞退你还是有借口。
时间就是效率、商机、市场、利润。一旦你捕捉到了商机,就不要找任何借口,应该迅速行动抢占先机,当市场疲软的时候又懂得及时抽身。
温州人抢占市场的能力可以说令人叫绝,往往是头一天打探到某个商机,第二天就能生产出样品,第三天就能收到订单赚钱。1983年的一天,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打电话回国给两个温州老板:“美国警察总署刚刚发布消息,全国34万警察都更要换新的制服,你们做不做?34万人,每人两套,就是68万套制服,136万个标章。”
温州老板一听,马上就抓紧时间直奔美国,和他们洽谈合作意向。当时中美民间交流不多,美国人对中国情况不了解,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的标章。
温州老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话说得不紧不慢,但掷地有声。
随后,两位警署专员来到温州,温州老板当场就让工人演示了从投料到成品的过程,前后不过半个小时。警署专员非常惊讶,几天之后,他们就带着100副样品回去了。
警署官员看到样品后,非常满意,而且不需要定金,价格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更关键的是,尽管质量非常好,但交货时间却很短,于是很爽快地就将这笔买卖交给他们来做。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标章、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证、邮电部特快专递信封、美国海陆空三军军服上的军徽……在别人还在找借口犹豫的时候,温州人就凭一个“快”字悉数拿下了订单。
前温州********董朝林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没有厂房,机器可以先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里,生意行了再盖厂房,生意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
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现在却是“快鱼吃慢鱼”“一招鲜吃遍天”。很多大型企业不是没有实力,但是它对市场的反应太慢,结果反而被小企业逼得步步后退。
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就善于对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应。1992年,他到上海出差,路过延安东路的时候,看见一家食品店卖糖炒栗子,生意非常火爆,门前都排起了长队。他开始仔细地观察,发现急于尝鲜的上海人买了糖炒栗子后都急着吃,常常把里面的栗子肉弄碎了,吃相也不是很雅观。
“能不能搞个剥栗器?”朱厂长心想。他在脑海中一盘算,剥栗器可以在汽水瓶盖的基础上改进一下,材料可以用镀锌铁皮,成本应该是每个一角五分,出厂价可以定在3角,市场有多大呢?嗯,还是非常可观的……10分钟之后,朱厂长就走进了那家食品店,和店主交流起来。
店主想了想,说:“这个想法很不错,顾客肯定喜欢。问题是你需要多长时间?两个月?我希望上市越早越好!”
朱厂长笑了:“两个月?我一个星期就送上门。”
说干就干。当天晚上,朱厂长就将剥栗器草图传回了工厂,不到两个小时,模具就做出来了,冲床开始运转……
这边朱厂长也没闲着,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糖炒栗子摊。
三天之后,当一卡车剥栗器涌进上海时,那些摊主都成了朱厂长的经销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剥栗器,最少为工厂创造出4万元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