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24

第24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8)

进人90年代以后,北爱和平进程开始出现转机。1993年12月,英、爱两国政府签署了《唐宁街宣言》,决定重新启动和平进程,同时承诺,北爱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活动都可以参加有关北爱前途的谈判。在各方的推动下,1994年8月31日,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无条件放弃使用暴力”。之后,北爱新教徒准军事组织也宣布全面停止武力行动,并声明在停火问题上与爱尔兰共和军保持一致。两大对立武装组织相继宣布停火,为北爱和谈创造了必要条件。

1995年2月,英、爱两国政府共同宣布了“北爱和平框架文件”,作为有关各方进行谈判的讨论文本。11月,双方同意采取“双轨制”办法,即预备性谈判与准军事组织解除武装问题的安排同时进行,并建议1996年2月底举行各政党参加的北爱问题正式谈判。但由于有关各方在是否将爱尔兰共和军交出武器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等,遂使计划化为泡影。1996年2月9日、18日,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策划了两起爆炸事件,宣布终止17个月来的停火,恢复暴力行动,北爱和平进程急转直下。

1997年5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布莱尔执政后把北爱问题列为其最重要的国内议程之一,并在北爱问题上采取更为灵活的立场,推行更为积极的务实政策,为陷入僵局的和谈注入了新的活力。7月,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恢复无限期停火,9月初新芬党签署了放弃暴力宣言。之后,英政府首次吸收新芬党参加了9月15日在贝尔法斯特举行的多党谈判。这是70多年来相互敌对的北爱各政党的首次直接谈判。各方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1998年4月10日,终于在“北爱和平框架文件”的基础上达成了有关北爱政治前途的历史性的和平协议。这个由英、爱两国政府和北爱8个党派共同签署的和平协议,为北爱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了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基本框架。即建立一个由108名成员组成、通过比例代表制选举方式产生的北爱尔兰地方议会,该议会拥有立法权,并将接管现行北爱尔兰地方政府在管理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职能;由北爱议会负责建立一个为增进北爱与爱尔兰合作而设立的南北爱尔兰政务会议;建立英爱不列颠群岛理事会,就群岛内部的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其成员将包括英爱两国政府、威斯敏斯特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北爱议会的代表。协议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爱尔兰政府将修改爱尔兰宪法的第二、第三条款,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英国方面则将废除1920年的爱尔兰法案,并在北爱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的前提之下,承认南北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此外,英国政府还将减少驻扎在北爱的警察和武装部队的数量,所有和平协议的参加方将再次确认对于解除武装的承诺,并保证与为解除准军事组织的武装而设立的一个独立的国际监察委员会进行合作。1998年10月16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约翰·休姆和戴维·特林布尔因努力和平解决北爱冲突而共享199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98年5月22日,和平协议在南北爱尔兰同时举行的全民公决中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在北爱尔兰的全民公决中,71%的选民对和平协议投了赞成票,投票率为81%;在爱尔兰的全民公决中,94.4%的选民对协议投了赞成票,投票率接近60%。英国北爱地区和爱尔兰分别有120万和280万人为合法选民,这次投票率是历次全民公决中最高的。

和平协议达成的实质意义是英国结束了26年来对北爱地区的直接管治,并使原来敌对的派别在议会制度下联合起来,共同行使管治权。北爱和平协议的通过成为北爱迈向和平与希望的一个里程碑。

三、北爱和平进程发展的原因

北爱和平协议之所以最终达成,是由内外原因所决定的。就内部原因来看,第一,民心思定。南北爱尔兰广大民众要求和平、结束动乱和发展经济。在全民公决中,爱尔兰94.4%、北爱71%的选民对和平协议投了赞成票。在北爱地方议会选举中,选民们首次打破教派界限,把票投给那些支持和平协议的政党候选人。

第二,英、爱两国政府的合作。英、爱两国政府逐步弱化在北爱主权问题上的争端,多年来坚持和平解决北爱问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谈判过程中注意兼顾各方的利益和愿望,这是达成和平协议的前提条件。北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在以前的各种谈判中未能充分尊重北爱的自治权,尤其是人口占少数的广大天主教民众对政治经济权利的要求。布莱尔执政后,提出政治解决北爱问题的计划,它使爱尔兰人在北爱事务中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和支配权,使天主教徒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成为可能。

第三,参加和谈的北爱对立教派各政党的努力。和谈进人最后阶段后,各方的重大让步终于使协议达成。1998年4月9日,爱尔兰总理埃亨同意修改宪法,放弃对北爱的主权要求。10日,北爱统一党领导人特林布尔决定在议会问题上做出重大证步,允许南北机构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力,同意新芬党成员参加未来的北爱内阁。接着,新芬党在跨边界合作机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就外部原因来看,第一,国际形势的缓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缓和的国际大背景为英、爱两国政府全力推进和平进程以及美国的积极斡旋提供了可能。

第二,美国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历史和血缘关系,美国内部对北爱问题一直十分关注。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爱尔兰移民的后裔占很大比例,统计数字显示可能高达4000万人。一些美国政界显要(如里根、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后裔。美国国内还存在许多声援、资助北爱的基金会和院外活动组织。爱尔兰裔移民成为美国政界中一支各方都希望争取的重要力量。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北爱人民的斗争,帮助结束北爱的长期流血冲突局面。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总统时,为争取爱尔兰裔居民的选票,就一再呼吁英国加快北爱和平进程。此后,美国政府开始频繁地插手北爱事务,先后于1993年9月和1994年8月两度派出“和平代表团”前往北爱和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访问,在有关各方之间进行斡旋。美国国务院还不顾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抗议和反对,为新芬党领袖亚当斯首次访美发了签证,允许他在美国进行筹资活动。美国对于促成1994年8月31日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发挥了重要的影响。1995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了贝尔法斯特和都柏林,他是出访北爱的第一位美国总统,通过访问促进了和平气氛的进一步高涨。此后北爱和谈“双轨进程”开始启动,即预备性谈判与准军事组织解除武装问题的安排同时进行。美国还承诺对北爱的经济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并鼓励美国人到北爱投资、贸易。在和谈的关键时刻,克林顿还应布莱尔的请求,依次打电话给亚当斯、埃亨、特林布尔、休姆,敦促他们抓住这次和平机会,表示美国一定会支持他们的努力,使和谈渡过了危机,各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北爱和平协议的达成,为北爱和平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实现北爱永久和平的道路仍将漫长而艰难。多年来,新教徒在北爱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处于优越地位,协议意味着他们将被迫放弃一些传统的特权而赋予天主教徒较为平等的权利,这是他们不情愿的。协议通过后,新教教派第二大政党民主共和党就明确表示反对和平协议,发起抵制“出卖了英国主权的协议”运动。另外,新芬党仍被新教徒中的一些人视为恐怖主义组织。还有解除各党派下属准军事组织的武装难度很大。根据和平协议,准军事组织应从1998年6月开始陆续缴械,但爱尔兰共和军多次表示不会轻易交出武器,认为交出武器的条件是北爱非军事化和彻底改组北爱警察部队。

1999年北爱议会选举产生了权力共享的地方政府执行机构,并吸纳了新芬党进入地方政府,英国政府将自治权还给了北爱尔兰人。由于爱尔兰共和军继续从事恐怖活动,英政府宣布收回北爱地方政府的自治权。2000年5月5日,英政府同意在5月22日前恢复北爱地方政府的自治权。随即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愿意重开缴械谈判。英爱两国政府还宣布,北爱准军事组织武装被解除的最后期限从2000年5月22日推迟到2001年6月。2002年,北爱尔兰两派之间冲突又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再一次收回自治权。

此外,反对和平协议的极端主义组织仍在进行恐怖活动,企图挑起对立教派间新的暴力冲突,摧毁和平协议。1998年8月15日,“真正爱尔兰共和军”(从爱尔兰共和军中分裂出来的极端组织)在北爱小镇奥马制造了一起严重的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8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然而,北爱和平的基石巳经奠定,求和平、谋发展已是人心所向,国际社会的支持对北爱和平进程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到2000年时,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爱尔兰共和军也多次表明态度要正式停火。新芬党也发布了放弃暴力的宣言。2004年12月,布莱尔和埃亨宣布一揽子重启和谈建议。2005年,爱尔兰共和军全部解除武装,宣布解散。2007年8月,随着新一轮北爱尔兰地方议会选举,两派各政党之间终于达成妥协,决定组建由统一民族党和新芬党出任首席部长的分权共享自治政府。

2007年5月8日,北爱尔兰自治政府成立。首席部长由北爱尔兰新教派的民主统一党领袖伊恩·佩斯利和天主教派新芬党人马丁·麦吉尼斯共同担任,佩斯利为正职,麦吉尼斯为副职,他们领导10位部长。从党派成员分布上看,民主统一党占5个部长之位,新芬党获得4个部长之职,北爱尔兰统一党获两席,天主教派政党社会民主工党获一席。

(第六节)瑞士的民族关系

瑞士的全称为“瑞士联邦”,总面积为41293平方公里,人口有700多万。从其地理情况和人口比例来说,瑞士可谓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内陆小国,但从其发展和对外影响来看,瑞士又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世界大国。在这个国度里,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捉摸的奇怪现象。有人说瑞士有几大怪: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工业异常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居世界之首;瑞士没有瑞士语,没有瑞士民族,居民主要由四个民族组成,讲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但百余年来民族关系和谐,彼此没有矛盾与冲突,瑞士人的地域观念极强,但长期以来,各州间能和平共处,几乎没有发生过地区争夺与纠纷;瑞士青年70%不读高中,靠学校和短期培训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国家的科研先进,高教领先;国家元首任期只有一年,七名委员“轮流坐庄”;瑞士虽是“永久中立国”,但却拥有军队,奉行武装中立政策,对内实行普遍兵役制,“全民皆兵”;瑞士境内集中了众多国际机构,然而长期不加入联合国。1984年瑞士国会两院通过决议,决定加人联合国,1986年提交公民投票,结果竟遭到选民的否决,“人民比政府保守”。一直到2002年9月10日,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瑞士联邦为联合国第190个会员国。这一系列貌似矛盾而又协调得当的奇特现象,正是瑞士治国的独到之处,实在发人深省。

一、民族关系和睦的国家

瑞士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市镇。瑞士全国共有23个州,其中有3个州又各分为两个“半州”,故亦称26个州①。瑞士的州不是人为划分的,它完全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有人将瑞士的“市镇”也译为“社区”。社区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小不同,情况各异,它是一个人为的行政区划,并不一定是市镇。瑞士共有3020个社区。

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四个主体民族,四种主要语言。讲德语的居民为数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63.7%;讲法语的居民为第二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9.2%;讲意大利语的居民较少,占全国总人口的7.6%;人口最少的是讲雷托罗曼(Raeto-Romance)语的居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6%;讲其他语言的人口占8.9%。至于语区的划分,大体上说,靠近德国的北部、东北部以及中部地区是德瑞,讲德语方言;毗邻法国的西部、西南部地区是法瑞,讲法语;东南部的迪溪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南部四个河谷的居民是意大利族,讲意大利语;此外,还有少数讲雷托罗曼语的瑞士人散居东部,主要在以讲德语为主的格劳宾登州境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瑞士各州的语言分区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以德语为主的各州,也有部分人或小区说法语、意大利语;反之,以法语为主的地区,也有人说德语或其他语言,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居民迁移所造成的。

瑞士又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在瑞士居民中,除了上述四个主体民族外,还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度的外国移民,外籍居民大约占总人口的15%。

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瑞士居民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但与其他欧洲国家所不同的是,别的国家一般要皈依于一个教派,而在瑞士则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平分秋色。据统计,瑞士公民(不包括外国居民)中天主教徒占46%,新教徒占44%,伊斯兰教徒约占0.8%,犹太教徒约占0.02%。瑞士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教与否或信仰哪一种宗教纯属公民个人的私事。瑞士联邦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思想和信仰自由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被迫参加宗教团体,接受宗教教育,履行宗教行为,也不得因宗教信仰蒙受任何性质的处罚……民事或政治权利的行使,不得为任何教会或宗教性质的规定或条件所限制。”

在瑞士,不论是官方政府还是民间百姓,对本国讲不同语言的居民,全然不使用“民族”这个概念。瑞士人在国外与人交往时,当然会介绍自己是瑞士人,但在国内,瑞士人就不再是瑞士人了,而是日内瓦人、苏黎世人、巴塞尔人、楚格人等,这是因为瑞士人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

瑞士有四个主体民族,讲多种语言,信仰新旧两教和其他宗教,地域观念浓厚。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两个世纪以来瑞士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政局长期稳定,社会和谐,从未发生过民族间的激烈冲突和宗教矛盾。瑞士的确是一个民族关系和睦的国家。

二、瑞士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

1.独具特色的联邦制有利于协调瑞士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