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38

第38章 基督教(3)

天堂地狱说天堂是指上帝在天的居住处所,其宝座前有众天使侍立,基督则坐在上帝右边。在天主教会的《要理大全》中,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凡是信仰天主而得救的灵魂,都能升人天堂,与上帝同享永久幸福。地狱是指不信基督、不悔改的人死后灵魂受永罚的地方。在那里,到处有不灭之火烧人,到处有不死的蛇蝎等毒虫咬人,人们的灵魂要受到无穷无尽的折磨。这种地狱的情况,在《圣经》的《马可福音》中也有描绘。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设立了所谓炼狱。这种炼狱说认为,人死后,完全纯洁无玷污的灵魂才能直接进人天堂享永福;犯有大罪的灵魂,被投人地狱受永罚;有小罪或罪已被赦免,但尚未做完补赎的灵魂,既不能立即升入天堂,也不必马上下地狱,就被放在炼狱中暂时受苦,待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方可进入天堂。

怯懦驯服说基督教《圣经》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世俗的人们做到怯懦和驯服。《马太福音》第五章中的“论爱仇敌”就是通过提倡所谓普遍的爱,号召人们不要与恶人作对。“论起誓”中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这就是要爱仇敌的内容。在《罗马书》的《要顺服掌权者》(第13章)中,还通过神的名义,要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一切统治者,说什么“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什么权柄是出于神赐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令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2.基督教的十诫、礼仪和节日

基督教教义还通过伦理和教戒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十诚”(Decalogue或TenCommandaments)0据《圣经·出埃及记》载,这“十诫”是上帝在西奈山上亲自授予使徒摩西,作为同以色列人订立的约法。犹太教把它作为最高律法,基督教也奉其为最高戒条。这“十诫”的内容是:崇拜唯一的上帝而不可崇拜别的神;不可制造和崇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须守安息日为圣日(上帝在六天内创造宇宙万物,第七天完工休息);当尊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财物。

基督教各教派诫命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条文的具体写法上略有差别。

基督教的教义还要求通过各种宗教礼仪表现出来。

基督教的祈祷基督教是一神教,一切祈祷的对象都是天主。祈祷的内容很多,《旧约》有许多祈祷的诗篇,内容包括赞颂、求福求恩、感恩、悔罪、求罚恶人等等。赞颂天主的祈祷诗篇很多,文句常常很优美,如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①求福求恩的祈祷最多,“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求你侧耳而听,快快救我!作我坚固的磐石,拯救我的保障!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所以求你为你名的缘故引导我,指点我……”②“上帝啊,求你快快搭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愿那些寻索我命的,抱愧蒙羞;愿那些喜悦我遭害的,退后受辱……”③感恩的如,“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向你求寿,你便赐给他……”④悔罪的如,“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⑤

基督教的祭祀祭祀的意义在于通过奉献神所喜爱的东西,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于尊神,以示献祭者对神的无限崇敬。基督教废除了人祭,把献祭变成象征性的仪式。基督教祭天主的祭祀,称为弥撒(mass)。弥撒在教会中,只有神父、主教有权主持。东西派教会礼仪的形式都各有特点。西派教会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因地区而异,或用希腊语,或用古斯拉夫语及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时领圣血。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进行礼仪改革,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教会都采用民族语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16世纪宗教改革后兴起的新教各个宗派,除英国圣公会高派教会外,都不再采用弥撒仪式,但都保留不同形式的圣餐礼,作为一种隆重的纪念仪式,只是已不具有传统的神学意义。

基督教的讲道信徒们集中在一起,举行祭祀或祈祷,先由司礼者读一段《圣经》,然后由主礼者或另一人讲道,解释所读的《圣经》,得出关于实际生活的结论。

祈祷、祭祀、讲道三者是基督教礼仪的最基本的划分,它们不是孤立进行的,而往往同时存在于某一仪式(圣事)或节日之中。

基督教的七件圣事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天主教和正教都主张有所谓七件圣事。一是洗礼(Baptism)。这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行礼时,主礼者给受洗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让水从额上流下)和浸礼(主礼者引领受浸礼者全身浸人水池中片刻)两种。二是坚信礼,亦叫坚振(Confirmation)。入教者在领受过洗礼,过一定阶段后,再接受主教所行按手礼和敷油礼。据称这可以使“圣灵’’降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人灵。三是告解(Penance),亦叫“办神工”。据称是耶稣为赦免教徒在人教后对“上帝”所犯诸罪,使他们重新获得上帝恩宠而亲自定立的。举行时,由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向神父告明,并表示忏悔。神父对教徒所告诸罪,应守秘密,并指定应如何做补赎而为之赦罪。四是圣体(HolyEucharist),意思是“感谢祭”。正教称圣体血;天主教称圣体,对其仪式则称弥撒;新教则称圣餐。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受难前夕同使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对饼和酒进行祝祷,分给他们领食,称其为自己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并命后世门徒常如此行之以纪念他。具体礼仪各宗派不尽相同,大都包括由主礼人(牧师或神人)对面饼和葡萄酒进行祝祷,据称它们于是就变成了耶稣的肉和血。然后分给正式信徒领食后,他们僮可获得耶稣的生命。五是终傅(AnointingoftheSick),意为终极(指临终时)敷擦“圣油”。在教徒生命垂危时,由神父用经主教祝圣的橄榄油,敷擦其耳、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一段祈祷经文。据称这可以帮助受敷者忍受苦痛,赦免罪过,安心去见上帝。六是神品(HolyOrders),亦称“圣品”或“圣秩”,基督教神职人员权力、职分的品级。领受神品须通过主教祝圣仪式,据称这可以使神职人员神圣化。七是婚配(Marriage)。教徒在教堂内,由神父主礼,经教会规定之礼仪正式结为夫妻。仪式主要内容是,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回答之后,主礼人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并对结婚双方祝福。新教教徒也有请牧师证婚的习惯,但不视为圣事。这实际上是教会控制婚礼和家庭的一种手段。

新教一般主张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两种,也有少数教派,如公谊会等不主张举行任何仪式。

基督教传播久远,支派繁杂,纪念性节日在各国有所不同。各教派基本共同的、影响较大的节日有:

圣诞节(Christmas)亦称“耶稣圣诞节”、“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早期基督教亦无此节日。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守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年历,首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生日,此后基督教就以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复活节(Easter)亦称“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这是纪念所谓耶稣“复活”的节日,是基督教仅次于圣诞节的最大节日。根据教会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西方称为耶稣受难日(故视该日为不详之日)。受难后第三天(星期日)耶稣从坟墓里复活、升天。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小亚细亚召集会议,统一了复活节的日期(在此之前众说不一,争论不休),规定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但因历算不同,正教会的复活节一般较天主教、新教迟一星期,如果月圆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就推迟到下个星期日。复活节的日期不同,在公历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三四月间。复活节前要斋戒,减少宴乐活动,教堂举行各种宗教礼仪,包括有趣的圣烛游行,每个人手执一根点亮的蜡烛象征着基督光明的到来。

圣灵降临节(Pentecost)亦称“圣神降临瞻礼”。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据此,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大约3世纪末开始举行,4世纪在基督教文献中有耶路撒冷教会欢庆此节日的记述。由于历法的不同,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在具体日期上常比天主教、新教迟十三四天。

3.基督教的教职等级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都有自己的教职等级制度。

天主教的重要神职人员有:教皇,是世界天主教的最高首领,亦称罗马教皇,是梵蒂冈君主,天主教罗马主教的最高称谓。枢机主教(红衣主教)是由教皇直接任命的罗马教廷中最高主教,分掌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中重要教区的领导权。宗主教,职位次于罗马教皇。都主教,是基督教国家的京都或大都会的主教,其地位在宗主教之下,该职称已逐渐被淘汰。大主教,在20世纪后其地位和职权与都主教相同。首主教即首席主教,是基督教国家首都和一个国家内的特别重大城市及某地区的首席主教,主教,通常为一个教区的主管人。神甫(神父、司祭),是一般的神职人员,协助主教管理教务,通常为一教堂的负责人。修士、修女,是终身为教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东正教的神职人员有:牧首(宗主教),是东正教的最高主教。都主教,是重要城市教会的主教,其职称仅次于牧首。大主教,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地位低于都主教,一般主管一个大教区。大司祭,是司祭神职的高级职称。修士、修女。

新教神职人员的职称比较简单,主要有牧师,意为牧羊人,是负责主持宗教仪式和管理教务的人员,通常每一教堂有一牧师负责传教活动。传道员,是指未受神职而在牧师指导下传道或向尚未领洗的新人教者讲解经文教义的人。长老,由各级教堂一般教徒中推选的参加管理工作的非专职宗教职业者。执事,由一般教徒中推选出来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人。

(第二节)当代世界基督教

从信徒数量、地区分布和影响力来看,基督教可谓当代世界的第一大宗教。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世界各大洲基督徒的总人数近21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3%左右。世界上大约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数居民(信徒人数占居民人数的50%以上)信奉基督教的某一派别,其中以天主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以新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和地区有30个;以东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有12个。

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现状与作用

基督教虽然诞生于亚洲,但其发展及其向世界的传播则是在欧洲和北美(主要指美国),它对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仍占西欧、北欧、中欧和北美诸国信徒的大多数。在新教未出现之前,天主教基本上是作为欧洲人的宗教而存在的,特别是在西欧,可以说是它的一统天下。现在,除罗马尼亚人外,欧洲罗曼语民族的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罗旺斯人、加泰罗尼亚人、加利西亚人、瑞士意大利人等多信奉天主教,日耳曼语民族中的奥地利人、荷兰人、弗拉芒人,部分德意志人、卢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斯拉夫语民族中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多数西乌克兰人和部分白俄罗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在爱尔兰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部分匈牙利人、部分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中也流行天主教。

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希腊人、罗马尼亚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以及少数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东正教。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大部分白俄罗斯人、莫尔多瓦人、马里人、部分爱沙尼亚人、部分拉脱维亚人、部分楚瓦什人、摩尔达维亚人也信奉东正教。

新教主要流行于北欧、中欧和大不列颠。瑞典人、挪威人、芬兰人、丹麦人、冰岛人、苏格兰人、大部分德意志人、部分拉脱维亚人和部分爱沙尼亚人信奉路德派;荷兰人、瑞士人和部分德意志人信奉加尔文派;英格兰人信仰英国国教(圣公会)。

自17世纪上半叶欧洲新教徒大量移民北美以来,新教就与北美社会及其政治、文化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北美大陆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这两个国家的新教徒约占其信教人数的50%以上,新教信仰及其政治、道德观念对整个北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北美新教徒约有1.6亿人,其中美国新教徒就多达1.2亿人,其中圣公会信徒200万人,浸礼会信徒4000万人,信义宗1360万人,卫理公会1260万人,五旬节派2320万人,长老会700万人,其他教派26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