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24901300000012

第12章 历法、民俗(2)

※“正月”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农历的一月称作“正月”而且读成“征月”的音,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缘故。

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的名字中“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读成“征月”就延续到现在。

此外,我国古代每年以何月为“一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如夏朝是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则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时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的一月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

※趣谈二月

一年12个月,只有二月是28天,有时还变成29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还有不少趣事呢!

远在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皇帝儒略·恺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根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为12个月,逢单的叫大月为31天,逢双的叫小月为30天。但这样一来一年的天数就成366天了,比地球绕太阳一周多了一天。

怎么办呢?后来罗马人认为二月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因为罗马帝国当时总在二月判处死刑,所以罗马人都不愿使二月过的太长,于是就把二月减去一天,变成29天。

但儒略·恺撒死后,他的养子奥古斯都继承皇位,宣布把他的出生月八月命名为奥古斯都月,而八月是30天,双数在当时又被视为不吉利,于是又从十月抽出一天加到八月里,从此八月和八月以后的双月,就成了大月,变成31天了。八月以后的单月改为小月为30天,而二月就只有28天了。

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25天,而平常所说的一年只按365天计算,这样每四年就会差一天。为了补上这个差数,天文学家又规定每四年加一天,叫做“闰年”。这一天,加到哪里呢?他们看到二月的天数最少,于是就加到二月份,所以一到“闰年”,二月就是29天了。

※“腊月”的由来

“腊月”是人们对农历十二月的一种叫法,它是由“腊月”演变而来的。

“腊月”是古人祭祀百神的日子。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开始的,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月”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干支纪日法中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腊月”也是不固定的。后来人们将12月8日定为“腊日”。

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做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为“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十二月也称“腊月”。

※“元旦”一词的由来

“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过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日”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字下面的“一”字表示了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就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圣诞节”与“元旦”

“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纪念日。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即正式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

同样,据说“元旦”也是人们以耶稣的诞辰为起点制定的公历的第一天。

那么同是耶稣的诞辰日,为什么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竟会相差六天呢?据说这还是个历史的误会。

原来,人们最初认为耶稣是元旦这一天生的,所以形成了庆祝元旦的习惯。然而随着人们对《圣经》的深入研究才发现,耶稣的生日并不是元旦这天,而是比它早六天,即在12月25日。因为庆祝“元旦”的习惯早已约定俗成,无法改变了,况且这一天为新年的开始。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该书以阳爻为九,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的月和日恰逢双九为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重阳节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风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重阳登高,最早见于梁代吴钧《续齐谐记》一书。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

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当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历代诗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词。曹丕有“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师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汶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京时间的来历

电台报告时间总是说:现在是北京时间××时。

“北京时间”又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人,看到太阳通过天体子午线的时刻(即正午12时)是不一样的。为了统一,天文学家规定东西两地相隔经度15度,时间就差1小时。地球自转一周为360度,一天分成24小时,所以地球一小时就等于自转15度。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我国使用的东经120度的标准时间,属于东11区,“北京时间”就是东11区时间。

※一星期为什么是七天

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创立了星期的纪日制度。他们建有七星坛,共七层。从上到下,依次以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为各层祭的神,每天祭祀一位神,七日为一周期。“星期”就是各星值日的日期。所以,七日周期又称为七曜星期周,从星期日、星期一到星期六,又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我国古代历法也有二十八宿“七曜”之说。

※元旦指的是哪一天

在大约45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名叫颛顼的首领。颛顼是个爱护百姓的好首领,就是他首先提出,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的。元,在汉语中有“开始”的意思;旦,在汉语中有“早”的意思。元旦,就是指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

颛顼之后许多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商、周、秦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都觉得:自己建朝的那一天,才应该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它们分别将元旦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根据长期的天文记录,又将元旦改成农历正月初一。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宣布:“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每年的公历1月1日称元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正式明确了公历的1月1日,是我国的元旦。

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和时间各有不同,因而“元旦”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大洋洲的汤加是最先开始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我国则是第12个。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与我国一样,是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的,但是有的国家和民族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元旦。比如说,居住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就以当地第一次下雪的那天为元旦,这被称为“雪花元旦”。再比如,聚居在尼罗河边的埃及人,世代靠尼罗河为生,对尼罗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就以尼罗河水上涨的那天为元旦,被称为“涨水元旦”。

※公元纪年是如何来的

公元纪年是国际公用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历元年。这是为什么呢?

在1世纪的巴勒斯坦,由于罗马帝国的强权统治,贫民和奴隶们渐渐产生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希望能有个“救世主”(古希腊语为“基督”),来拯救他们脱离苦难。传说这个救世主就是耶稣,他许诺穷人死后可升入天堂,而富人要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因为这种传说很能拨动精神苦闷的下层人民的心弦,于是基督教便逐渐从巴勒斯坦传播开来。这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不安,传说他们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耶稣又从坟墓中复活并升上天堂……基督教徒把这些传说和耶稣的言行用文字记录下来,编成了《新约全书》。由于这时的基督教预言罗马帝国的残酷统治即将崩溃,因而遭到当时统治者的多次镇压。但到了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公元306~337年),统治者看到了民心所向,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一反过去的做法而采用怀柔政策,将基督教宣布为国教,从而使基督教变成了他们的政治工具。

在这之前,各国基督徒计算时间都保持着各自的地方特点,显然很不利于交往、传教。到了6世纪,建立一个统一的记录时间的体系就显得越来越必要了。基督徒们便开始尝试使用救世主耶稣纪年,当时有个罗马修道士乔尼西宣称,基督降生已有254年了—据一些史学家推测,乔尼西可能是根据《新约全书》中的传说推算出来的。在书上记载,耶稣是在3月25日复活的,这是个星期日,于是乔尼西就在自己编的那本计算复活节日期的表格中向后搜寻3月25日是复活节的那一年,查得是在38年后,因为耶稣是500多年前的人,所以上推532年。当时所采用的纪年—戴克里先纪年为241年,那么耶稣纪年的纪元就应该是戴克里先纪元前253年3月25日。《新约全书》上还说,耶稣复活时为30岁,所以再上推30年,耶稣降生就是在当时戴克里先纪年的纪元前283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公历纪元的元年。

※世纪和年代如何算起、如何称呼

世纪、年代都是纪年的单位。一般公历纪元以百年为分期,100年为一世纪;每世纪纪年又以10年为一“年代”。对于世纪和年代的起讫和称呼,目前还不尽一致。

一种主张是世纪应从第一年算起,如19世纪第一年是从1801年算起,最后一年是1900年。年代则不同于世纪,应从0到9计算,如19世纪90年代,则是从1890年到1899年;而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不包括在任何年代里,只说某某世纪最后一年,如2000年就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

另一种主张是,无论“世纪”与“年代”,均从1年开始计算,如21世纪从2001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则从1991年开始。其理由主要是公元没有0年。

其实这一主张仅代表少数,而国际上多数主张从0年开始计算。因为0是十个阿拉伯数字中的首位数字(即0、1、2、……、9),我们中国人也把9视作最高阳数,从0开始计算也符合现今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通常习惯,除以公元1~99年为第一世纪外,以后各世纪均从0开始,如20世纪是指1900~1999年,国际上权威辞书中都这样写。

作为每世纪中以10年为期的时段名称的年代,它与世纪的称呼不同。国际上对1900~1909年称“20世纪最初10年”,1910~1919年称“20世纪第二个10年”;第三个10年则称20年代,因为1920~1929年中的十位数上都是2字。这样,80年代是指1980~1989年,90年代是指1990~1999年。这是十分容易记忆的。因此“90年代”应从1990年开始,而不是从1991年才开始。同样,21世纪就应从2000年算起。

※月份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

现行的公历纪年有两个特点:一是2月份只有28天(闰年才有29天,4年一闰);二是每年7月份以前的单月均为31天,双月则为30天。但从8月份开始却恰恰相反,双月变成31天,单月变成30天。

这是由历史上两个独裁者一手造成的。

人们知道,阳历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公元前46年,罗马大独裁者恺撒大帝主持制定“儒略历”(它就是阳历)时,将一年分为12个月,逢单月是31天,即大月;逢双月为30天,即小月。但如此一来,一年是366天,平年则比地球公转时间多了一天,故此必须在某一个月中减除一天。按照当时罗马宫廷的规定,全国的死刑犯都集中在2月份处决。罗马人普遍视2月为“凶月”,当然希望它越短越好。于是便决定2月份减少一天,只有29天。

据说继此之后,另一个独裁者恺撒的养子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皇帝时,发现恺撒大帝生于大月的7月,自己的生日是在小月的8月。两者相比,自己显得“吃亏”。他立即下令修改“儒略历”大、小月——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并将其后的双月10月和12月都改成大月,单月9月、11月变为小月。这样一来,每年又多出了一天,便从不吉利的2月份再减去一天,使得平年的2月份只有28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