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为什么会流血不止
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铁丝扎破,流血不止,差点送掉了性命。人们不禁要问,幸子的皮肤只不过受了一点轻伤,为什么就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这与幸子血小板减少有直接关系。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剂量放射性同位素60钴的辐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血液内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每立方毫米血内仅有4万个血小板(正常人为10万~30万个),幸子的皮肤已出现了淤血斑,于是皮肤受点轻伤便会流血不止,以致威胁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体成分中的一种,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至1/2,形状不规则。血小板的本领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队”,人体一旦受伤流血,它们就会涌向前去,执行“堵坝”的任务。血小板止血的本领主要来自体内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体受伤时,血小板自动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致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变成凝血活酶。这种酶能使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原变成许多细丝,并编织成网,将血细胞网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块,将伤口堵住。同时,血小板的表面还有一种黏着力,使血黏聚在出血的伤口处,逐渐形成血栓,将伤口封住。另外,血小板还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携带者,其中与止血有关的有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它们随血小板携带到损伤的血管处并释放出来,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缩,促进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一旦显著减少,便会引起血液凝固障碍而流血不止。
临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医生常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来帮助诊断多种血疾病。外科手术前,也要检查血小板的数量,以防因血小板过少而造成手术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还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出现,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保持相对的平衡。
※人体体温恒定是怎样保持的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体温超过42~43摄氏度或低于22~25摄氏度就有引起死亡的危险。
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的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我们知道,人体内的各种酶参加新陈代谢,不断在产生热量。热量是体内物质不断氧化的结果。生理学家研究证明:甲状腺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调节影响较大。当运动或劳动时,人体的产热量可比安静时增加10~15倍,产热量最大的是肌肉组织,其次是肝脏,当人体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占全身产热量的75%~80%。人在寒冷环境中发生寒战,在生病发高热前的寒战,都是肌肉活动的增加,骨骼肌在机体的温度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体又要不断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向外界散发热量。主要散热途径是通过身体表面直接散发,汗腺分泌的汗液和呼吸道水分的蒸发。此外,对吸入的空气和吃入的冷食加温、排泄也是散热的途径。
就是靠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的协调,保持了体温的恒定。
我国北方一般习惯测腋下温度,这个温度,正常人为36.5~37.5℃。由于产热及散热方式各种条件的影响,人体各部的温度不一样,在24小时内也不一样。清晨最低,下午最高,最高与最低之差约为半度。运动和紧张思考问题时体温可略升高;天气冷,穿衣少又不运动,体温稍有降低;一般女性略高于男性,妇女在月经期和月经期以后稍有降低,在排卵后体温明显升高;幼儿体温比成人稍高,老年人体温又稍有降低,这与体内代谢率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为什么肝功能检查要空腹抽血
当人空腹时,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糖、脂肪、胆固醇、酶等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化验检查的结果比较准确。而进食之后,食物经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就会进入血液,使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血液中,便会提高和改变血清总蛋白量以及白蛋白和球蛋白之间的比例,影响对蛋白质代谢的检查。同时,食物中的脂肪类物质进入血液,和由糖与蛋白质合成的脂肪,都会造成血脂的增高,致使血浆呈乳浊状,影响对肝功能的正确诊断。所以,作肝功能检查时一般都安排在早晨空腹时进行。
※为什么坐飞机时感到耳胀
大家知道,在人的耳膜深处有一个空腔,叫做中耳腔。中耳腔有一条与鼻咽部相通的管道,叫做咽鼓管,它是中耳腔与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其作用是调节中耳外界气压的平衡,维持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咽鼓管平时呈闭合状态,当进行吞咽、打哈欠或鼓气时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使中耳内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当飞机上升到6千米时,大气压仅为地面的一半,上升到12000千米时,大气压仅为地面的1/4。随着飞机的升高,中耳腔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这时,中耳腔内的空气经咽鼓管不断逸出,使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当飞机下降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果咽鼓管因某种原因不畅通,便无法使中耳腔内气压与外界保持平衡,引起耳的气压性损伤,出现耳内发胀,嗡嗡作响,耳内疼痛,甚至鼓膜破裂出现。因此在坐飞机时,乘务员总是送上各种糖果,让乘客在吃糖果时,不断进行吞咽动作,使咽鼓管不断开放,达到调节耳腔内外气压平衡的目的。
※春天人为什么容易发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这首诗既描写了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写出了春天使人感到困倦的状态。人在春天为什么发困呢?
人在冬天时,皮肤是处在“收敛含蓄”状态的,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并加强产热,这种变化是适应抵御寒冷。春天一到,气温回升,受环境条件的刺激,皮肤的血管和毛孔渐渐扩张,皮肤里的血液循环旺盛,供应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另外,春天的气温和湿度结合使人有舒适的感觉,通过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而影响着内部各种功能的改变,产生一种良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所以,人就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觉。
春天发困,不是生理上需要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过多的睡眠,反而倒使精神常常处在一种委靡状态,工作和学习效果反而不好。所以,应充分利用春天的大好时光锻炼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可以增强意志,提高身体里各个器官的功能。这样既增强了体质,也克服了春天发困的现象。
※伤口碰着咸的东西为什么会痛
皮肤是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对人有很重要的保护作用。皮肤非常敏感,在它表面有任何动静都会立即有“情报”送到我们的大脑,供大脑分析,产生某种感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皮肤之所以敏感,在于它里面存在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能感受痛觉、触压觉和温度觉。尤以痛觉最敏感,但感觉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下,不是直接暴露在外的,在它的外面还有皮肤的表皮保护着,好像穿了外套似的。要是皮肤破了,有了伤口,情况就不同了,敏感的痛觉神经纤维从伤口处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刺激引起疼痛。如果碰到咸的东西就会更痛,为什么呢?因为咸的东西里含有盐分,盐是一种化学物质,能直接刺激痛觉神经纤维,引起疼痛感觉,盐还有很大的吸水能力,当它和伤口接触时,会使局部水肿加剧,进一步压迫痛觉神经,因此更觉得痛。
※为什么在汽车上看书容易头昏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当你在照相时,摄影师总是不让你动,如果你晃动了,那照出的相片一定不清楚。在汽车上看书容易头昏,就是因为书本上摇晃的字迹不能在你眼中形成清楚的物像造成的。
人眼成像的原理虽然和照相机相似,但它毕竟和照相机不同,照相机只要有了底片就能拍出照片,而映入眼里的影像只有在传到大脑以后才能被你感觉到。大脑皮层上有一小块地方,专管看,管分析两只眼睛里所形成的影像,这一小块地方被称为视中枢。当两只眼睛因所看的目标移动太狭而应接不暇时,当视中枢收到一个又一个模糊的影像时,眼睛就很容易疲劳,头也会发昏。另外,人在车上看书,由于书面上的反光忽强忽弱,也容易引起头昏眼花,增加疲劳。
※人害羞时为什么会脸红
有人不惯于在大庭广众之间说话,当他突然发现有很多眼睛在盯着他的时候,他会感到不自在,甚至脸部刷地红了起来。或者是做错了事,为他人所责备时,也会觉得脸上一阵阵地发热。
看到别人注意自己的是眼睛,听取责备的是耳朵,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的是头脑,这跟脸面发红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都集中在头部,仿佛电话线集中在交换台里一样。当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使我们害羞的事情时,眼睛和耳朵就立刻把消息传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得知信息后,会通过神经与有关部位联系,以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交感神经的反应非常迅速而广泛。支配面部皮下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一般不兴奋,但在害羞、情绪激动时能很快兴奋,使面部皮下血管都扩张,血流量突然增多,因为血液是红的、热的,所以面部立刻显得发红和发热。
※为什么有些人睡着了会流口水
口水就是唾液,它是一天到晚都有的,为什么人醒着时唾液不会自己从口中流出,而在睡着后往外流呢?
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不断分泌出来的,人在清醒的时候,能不断将唾液咽到胃里去。俗话说“馋涎欲滴”,是形容我们闻到食物香味后就会嘴馋想吃,欲滴口水。是不是真的会馋得把口水流出来呢?才不会呢!当闻到香味或酸味时,唾液分泌增多、加快是事实。不过,它分泌得多,我们咽得也快。所以,白天无论唾液分泌如何多、如何快,它只在口腔内而绝对不会流到口外来,这是因为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它。
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不同了。一睡觉,全身肌肉放松,脑子也在休息,什么都忘了。把口水咽到胃里去的这个有意识的吞咽动作不再继续,就有可能让口水自由自在地流到外面来。但多数人睡觉的时候,并不流口水。因为,当我们睡着时,唾液腺的分泌活动大大减少,唾液也就减少,再加上有两片嘴唇作防线封住了出口,所以,一般不会流口水。但是,如果白天太累了,晚上睡觉睡得太香太沉,以致嘴唇闭得不紧或者由于鼻子通气不畅,用口进行呼吸的话,口水就会顺口角流出。
※为什么有些人的脚容易抽筋
脚抽筋大多数发生在小腿后面的腿肚子上,或者是足部。
脚抽筋往往是由于突然受凉,或突然的动作以及肌肉过度疲劳几种情况,使小腿后面的肌肉作强烈收缩的结果。比如在半夜里或脚刚刚浸入冷水时,由于突然受凉,脚肌就会发生强烈的挛缩反应。有时赛跑、跳远、爬山、游泳等,也常常会发生脚抽筋。这是因为运动前的准备动作不充分,从静止状态突然转入剧烈运动,腿部肌肉一下子不能适应,因此发生痉挛性收缩。再则是运动过度,肌肉过度疲劳,一时不能放松也会引起挛缩状态。
脚抽筋不但会引起局部疼痛,还会影响行动,因此应注意预防。如睡觉时注意保暖;运动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运动时不要过量,感觉疲劳就休息一下,这样,脚抽筋是可以避免的。
※为什么皮肤受冷会起“鸡皮疙瘩”
可能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受到寒冷的刺激感觉冷时,皮肤会出现一个个小突起,就像鸡的皮肤一样,我们常称为“鸡皮疙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皮肤中含有感觉冷、热、痛、触、压觉的感受器。当皮肤受到冷的刺激时,感受冷觉的感受器立即通过神经“报告”大脑,大脑经过分析之后,就立即发出“命令”,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中的立毛肌收缩,于是毛发竖立。皮肤由于毛发竖立受到牵拉而形成丘状突起,很像鸡皮。这时皮肤的表面变得很紧密,使身体内的热量减少散发,而且给人们一个信号:“注意保暖”,因此皮肤受冷起“鸡皮疙瘩”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
肚子饿的时候,上腹部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和空虚感,等到肚子饿得相当厉害时,就会发出咕咕的叫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食物在胃中消化将近完毕时,胃的收缩就逐渐加强。空胃猛烈收缩引起的冲动通过神经传至大脑,就引起了饥饿的感觉,我们称这种猛烈的胃收缩运动为饥饿收缩。
当胃做饥饿收缩时,胃内的液体和收缩时吞咽下去的气体在胃内不得安宁,一会被挤到东,一会被挤到西,从而发生振动,产生“咕咕”的声音,隔着肚皮就能听见。
当然,这种收缩不会持续太久,过不了半个小时,也就停止收缩,肚子也就不叫了,饥饿感随之消失。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饿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