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24901300000037

第37章 文化、历史(1)

※我国主要的方言有哪些

现代汉语有它的民族共同语,同时也有它的方言。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分歧。现代汉语大致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

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一部分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区。

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等约一百来个县。它也是香港、澳门同胞的主要交际工具。

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上述各大方言中,闽、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等方言与普通话距离较小。我们研究和了解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效地推广普通话。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据《语言及语言交际手段问题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已知语言共5651种。其中4200种左右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中又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种语言尚未得到承认或正处在衰亡阶段。有250种澳大利亚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总共只有4万人。有170种印第安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更少,而且大多只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汉字究竟有多少

汉字数量繁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地增加。统计一下各个时代汉字的数量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现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单字有4500多个,其中可以认识的有1700多个。

目前已知的金文中,单字有3500个左右,能够辨认的有2000多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收字9353个。

晋代吕忱撰《字林》,收12824字。后魏阳承庆撰《字统》,收13734字。南朝顾野王撰《玉篇》,收16917字。隋朝陆法言作《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等人的《大宋重修广韵》,收26194字;司马光撰《类篇》,收31391字。

明朝梅膺祚撰《字汇》,收33170字;宋濂等撰《洪武正韵》,收32025字;张自烈撰《正字通》,收33000余字。

清朝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

1915年出版徐元诘等人所编《中华大字典》,收48000余字。

解放后列为我国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古今楷书汉字5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收集汉字单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你知道这些汉字之最吗

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一笔;最多的是“鼻囊”字共36笔。(“鼻囊”音nànɡ,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

现代通用汉字中,9笔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11.1%,其次是10笔的字和8笔的字。

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的9353个字中,形声字占82%。

现代通用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约占总字数的67%。

汉字在文章中出现最多的是“的”字,大约25个字中就要遇到一个“的”字。

组成汉字的“零件”叫做“部件”,最常用的部件是“口”,平均每100个不同的汉字,就可能出现20个左右的“口”。

读音最多的字是“那”字,共有8个不同的读音:nā、nǎ、nà、né、něi、nèi、nuó、nuò。

汉字里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里读yì的共103个字,《辞海》里读yì的共195个字。

※“什么”的用法有哪些

“什么”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疑问代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列举了它的七种用法。有人竟就“什么”一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不同用法列举了十种之多。现摘引如下:

1.表示疑问。

如:“‘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这里的“什么”表示搞不清楚,叫人一时难下结论。

2.表示反诘。

如:“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诉人的话吗?”这里的“什么”充当了反问的成分。

3.表示强调。

如:“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这里的“什么”强调表达的语气,使人一听,就能明白话中的意思。

4.表示泛指。

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这里的“什么”泛指“任何”、“一切”,也含有全称的意思。

5.表示虚指。

如:“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的事情。”这里的“什么”没有任何意义,语境中可有可无。

6.表示列举。

如:“什么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这里的“什么”表示很多,列举不尽。

7.表示复指。

如:“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这里的“什么”指代同种事物,前者决定后者,其义无异。

8.表示蔑视。

如:“这是店主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去歇。我怕什么!”这里的“什么”有不放在眼里,或全没当回事的意思。

9.表示惊讶。

如:“什么!戴旧毡帽朋友几乎不想信自己的耳朵。”这里的“什么”有出乎意料、大吃一惊的意思。

10.表示借指。

如:“为了赎回自己,我要什么都可以。”这里的“什么”借指“木盆”、“木房”之类。

※“二”、“两”、“俩”的用法有什么异用

“二”、“两”、“俩”都是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是相同的,但用法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应当合理选用,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语病。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是用在表示长短、容积和轻重等量词(即度量衡单位)的前面,用“二”和“两”均可,如二尺,也可以说成两尺;两千克,可以说成二千克,它们所不同的是在一般量词的前面,通常用“两”而不用“二”。如两本书,一般不说二本书;两间房子,不说二间房子。

“俩”是两个的合音,读(liǎ),所表示的数目与“二”和“两”是相同的,但在用法上既不同于“二”,也不同于“两”,而和“两个”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一样。如兄弟两个,可以说成兄弟俩。凡是用了“俩”的地方,后面就不能再加量词“个”,加上就显得重复、别扭、文理不通。

※“像”和“象”是怎样分工的

旧版《简化字总表》规定以“象”代“像”,多少年来语文教材及所有报刊都如此。国家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因此,1989年,经修订后的新版语文教材恢复了“像”字,不再让“象”代“像”。

“像”、“象”分工后,它们的词性及义项情况如下:“象”作为名词,表示动物“象”。作为词素有两个义项:一、名词性词素,如现象、形象、印象。二、动词性词素,如象形、象声。“像”有三个义项:一、名词,如人像、画像。二、动词,如好像。三、介词,如像雷锋那样生活。

※“相”和“像”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相”有两种读音。当读xiānɡ的时候,其含意有:①交互的意思,如互相、相识、相逢、相思。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③姓。在这一读音下,人们是不会错用“像”的。当读xiànɡ(象)的时候,其含义有:

①相貌、外貌,如,长相、狼狈相。引出的词条有照相、相机、相片。②物体的外观,如,月相、金相。③坐、立等姿态,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④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一相。⑤观察人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如,相马、相貌。⑥古代官名,如宰相。⑦姓。

在这一读音中,“相”作为称人的外貌方面的用词和与此相关的用词时,人们往往容易与“像”混淆,如把“照相机”写成“照像机”、“相片”写成“像片”、“长相”写成“长像”等等。应该注意,“相”与“像”在上述义项中是不通用的,要用“相”而不该用“像”。

※“做”和“作”有什么区别

当“做”和“作”同时当动词用时,两者在普通话里是同音字,均读zuò,词义也相近。因而,这两个字常常被不少人相混使用。其实,“做”和“作”在用法上是有一定的分工的:

“做”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1.做衣服做鞋(制作);2.做诗做文章(写作);3.做工做事做报告(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4.做生日做寿(举行庆祝活动);5.做亲做对头(结成);6.做老师的做母亲的(充任);7.木头可以做造纸原料(用做)。

“作”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

1.死者如可作也。(起来)(《礼记·檀弓》)2.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创造、制作)(《孟子·梁惠王》)在现代汉语中,“作”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单独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主要作为词素出现在合成词中。如:

作案 作罢 作保 作弊 作成 作场 作废 作风 作坊 作梗 作古 作假 作价 作兴 作客 作乐 作乱 作美 作难 作孽 作呕 作陪 作品 作息 作祟 作为 作文 作物 作业 作用 作战 作者 工作 合作 协作 创作 习作 大作 佳作 杰作 发作 下作 忤作 木作

“作”字作为单音词,只出现在成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中。如:

认贼作父 作茧自缚 作威作福 寻欢作乐 自作聪明 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 装腔作势 兴风作浪 一鼓作气 天作之合 枪声大作成 功之作

往往同一个意思,书面语用“作”,口语用“做”。如:

〔书面语〕作茧(自缚)作客 作恶

〔口语〕做茧子 做客人 做坏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做”和“作”的区别归纳成以下三条:

①口语里单独充当动词一般用“做”;

②作为合成词中的词素一般用“作”;

③在成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中一般用“作”。

※“辞”“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辞”“词”同音,在现代汉语里含义各别。“词”是语言文学方面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构成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辞”不同,“辞”指优美的语言。但在现代汉语里,在言词、文词的意义上,“辞”“词”是通义的,因而在很多合成词里,“辞”“词”是通用的。例如“辞人”“辞旨”“辞讼”“辞林”“辞典”“辞宗”“辞章”“辞藻”等词中的“辞”均可用“词”替代。但“辞”作推辞、辞职、辞别或作辞赋(辞赋是一种古诗体,如《楚辞》《木兰辞》)用时,“词”不能代替“辞”;同样,当“词”作“诗词”“实词”用时,“辞”也不能代替“词”。

不过,在古代作品,特别是汉代以前的作品中,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但仍以用“辞”为主。这点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

※“此致敬礼”是什么意思

人们写信,常在末尾写“此致”,另一行写“敬礼”,“此致”“敬礼”后面不加标点,这已经成为一种格式。“敬礼”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弄清“此致”的含义和作用。“此”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写回信,末尾用“此复”;下通知,末尾用“此通知”;发命令,末尾用“此令”;出布告,末尾用“此布”。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含有无保留地给予呈献之意。“此致”二字连用,译成白话,意思是“上面的话说完了”,或者是“上面的话都说与你了”。这样,“此致”表示是一封信的煞尾,而不是“敬礼”的动词,两者之间不存在动宾关系。

※“第一”的雅称有哪些

桂冠摇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摇鳌头指古时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古代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进士第一)站此迎榜。“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

问鼎摇鼎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敢于“问鼎”者,说明力量很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即“第一者”。

榜首摇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摇“魁”指为首者,“夺魁”就是“夺取第一”。

执牛耳摇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立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口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