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庄子大智慧全集
24910000000028

第28章 江湖随风飘,谨防朋友刀

【原文】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译文】于是,天下万物都不知不觉地生长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长,同样都不知不觉地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所得。

事情有时都是这种状况: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这正如人们对友谊的渴望,总是期望没有掺杂利害关系的纯正友情,但这是很脆弱的,经不起时间考验。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是人们对朋友易交,知己难寻的慨叹。

其实这不是慨叹,这句话所说的,毋宁是一种真实,很值得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行走的行僧们思考。

以这句话来看,交朋友以“知心”为最高境界,其实这是做不到的。

家是人生活的堡垒,有不欲为人窥见的隐私。人的内心也有私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但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因此,当一个人和你初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人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因此,当你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

——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罗网。

——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在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

——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地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厢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

当然,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

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迷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徐先生和许先生两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甚至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退伍徐先生先找到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到处碰壁。徐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了一年,徐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徐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很多朋友替徐先生担忧,并且认为许先生应拉徐先生一把。

碰巧许先生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出缺,很合适徐先生,许先生问了徐先生的意愿,徐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答应去许先生的公司上班。

谁知等了一个月,消息毫无,徐先生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徐先生才偶然从许先生同事口中知道,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徐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学校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反而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老朋友”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同学友情有时反而更强固,有时却脆弱得应声崩碎。

这个故事中徐先生和许先生的“友情”就是属于后面的那种,许先生显然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其实,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许先生苛责,因为他的选择固然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却符合了求生存的最高原则——自私。

并不是说所有自私的行为都是可以谅解的,而是强调“自私”是我们对人性应的理解,若对人性抱持一厢情愿的乐观期待,自己将不免大失所望。

不过,许先生的做法也有可议之处:

他表面上替徐先生安排新工作有两个用意,一是还他当年被徐先生提携之情,二是对其他关心徐先生的朋友有个交代。

这种作法或许一开始是真心的,只是后来变了质,但不管怎么说,手法并不高明,因为许先生再怎么解释,徐先生都不会相信;或许两个人不会翻脸,但至少友情已经变了味,不如大学时期那样真诚了。或许许先生早有放弃这份友情的准备,利益当前,友情算什么呢?

这个故事应不是特例,而应是普通现象,也就是说,面对利益时,人的任何感情都在接受考验,连亲情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有一个认知:人心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

也唯有抓住这“不变”的真理,才能适然面对人心的“多变”,也就不会因为人心的变异而生苦恼的怨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