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书
24916300000019

第19章 军地家书(4)

军营生活靠家书慰藉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兵仍是青年人的最佳选择之一。很多青年到部队后提了干,或学会了一些专业技术,复员转业后大多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但18岁的刘勇涛没想那么多。在父亲半是征询半是鼓动的“攻势”下,他“脑子一热”就进了部队。他觉得穿着军装的男人看起来才像真正的男子汉。

没想到进部队后,艰苦的生活一下子击碎了他的浪漫想象。皮山,这个紧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方,是刘勇涛所在的新兵连所在地。这里春夏之际沙尘肆虐,在乌鲁木齐长大的他,一下子来到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从精神到肉体都有不适感。

“我们一个班每天要挖70个树坑,半个月下来,我的嗓子彻底哑了,一个多月说不出话。”刘勇涛这样说他初到部队的感受。

由于训练成绩优异,新兵训练结束时,他被选到了尖子连。尖子连每天的训练可以说是魔鬼式训练——一大早,战士们就会被起床哨“揪起来”。列队后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山坡,指导员在前,连长在后。

两个小时后,战士们回到训练地,休息10分钟后,接着就是繁重的体能活动,直到筋疲力尽。吃完早餐后,是5公里越野跑,每人负重20公斤,之后是专业训练。下午继续翻山,晚上是又一轮体能训练,直到10点睡觉……

艰苦的训练生活,似乎唯有亲情能抚慰他。于是,给亲人写信,成了他军事训练外另一项重要科目。

考上军校人生大转折

刘勇涛是带着家人期待他考军校的目标来到部队的。“我一直很犹豫,考还是不考?但中学50多个同班同学有48个考上了大学,我也得上个大学吧”,有了这个想法,接下来就是复习,入伍第三年,刘勇涛如愿考取了解放军理工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这期间,刘勇涛母亲的来信鼓励功不可没。母亲反复在信中鼓励儿子“做个有用的人”。

“考军校对我帮助很大。知识层面、人生阅历、价值观都不一样了,视野开阔了。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人生目标。”刘勇涛说,考上军校是“人生重大转折”。

刘勇涛说,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很平凡,每天无非是训练、学习、吃饭、睡觉这些“规定动作”。只有在需要军人出现时,比如洪灾等抗险救灾的时刻,“军人的价值和本色必定显露无遗”。

母亲常让儿回顾过去

通常,新兵写家书的热情是最高涨的,从第二年开始就淡了。然而,刘勇涛给家人写信的热情却持续了六七年,一直到电话普及到普通家庭。“刚开始几年,差不多一个月一封,有时会写好几封。差不多写了100多封信。”

对刘勇涛来说,写信、读信,是严肃的军营生活最温暖最放松的时刻。

刘勇涛的母亲将儿子的来信保留了下来。到了有电话和手机的年代,通信减少了,母亲时常将儿子那些信拿出来反复看,也时常让儿子看他当年写回来的信,以回顾过去的生活。那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纪念。而亲情,则在看似单调的军旅生活中,绽放出最温馨的光芒。

对刘勇涛来说,部队的锤炼无疑是重要的,而亲情,则对改变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钱毓)

孔雀河畔儿当兵,母亲叮嘱挂在心

儿子:你好!

你的来信已收到,照片也看了,很高兴。你胖了,希望你能再胖一点,看上去更结实、更英俊。

你在信中谈到,通过4个月的部队生活,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家的感觉真好”。这说明你在亲情上有了一个进步。目前社会上对于选拔人才、交朋友都有了一个新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父母。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也不可能对老百姓好,对朋友好。所以,你能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我很高兴。

关于你说部队把你的脾气抹杀得一干二净,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脾气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就会有大的改变,你之所以说你的脾气改变了,那只能说明你长大了、成熟了。你记住了“年轻不能气盛”的道理,遇事冷静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我认为交朋友不能用金钱去交,不能认为你给他钱,他就会成为你的朋友。战友之间如果谁有困难,需要你帮助的,你一定要帮助。但不能说,谁问你要钱就都给。做事的原则、交朋友的原则不是这样的。交朋友的原则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朋友渡过难关。日久见人心。如果别人给你一分帮助,你将用十分的努力去帮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假如用吃饭、喝酒来交朋友,那没有酒没有肉,也就没有朋友了。另外,多干点活也没啥,又不是能累死人的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不能虚伪。

关于考军校的问题,我认为不管哪一种能考上,都很不简单。我不知道你现在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多少,你光想考军校不行,你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你的业余时间、你的精力。如果是有志者,他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是平庸者,那就是原谅自己,给自己找种种理由去浪费时间。所以你应该有毅力,一定要坚持。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不会的题,你可以去问你们的连长、排长,他们都是军校毕业的,文化水平不低,不要怕难堪,要面对现实。如果难题平时不解决,到考场上更难解决。你一定要记住,不懂就问,不管是谁,只要他会你不会,你就去请教他。人们都很尊重爱学习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光靠你自己苦思,是不行的,那你想考军校也是一句空话。

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这我们都知道。我相信,你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如果你肯努力,一定比你姐姐强。你比你姐姐聪明。这一点我一直这样认为,能很快适应各种环境。你最大的弱点就是总能原谅自己,自己不想干的事,就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你在小学时,每次考试不比你的好朋友差,这说明你聪明。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就好了。

另外,工作都是一样的。做同样的一件事,每天,每天……妈妈当会计也是一样,每天就摆弄0-9这10个数字,一辈子也摆弄不出来一笔写出一个10来。大家都一样,习惯就好了。

家里一切都好,请你放心。衷心祝你实现你想的事情。

此致

(抽空给你爸爸写封信)

母亲:何高英

2005.4.7

家书故事

53岁的何高英是石河子市一家企业的会计,她的儿子小安从小性格很叛逆。2004年年底,18岁的小安成为一名军人。从儿子的来信中,何高英惊喜地发现了儿子的许多新变化,但在欣喜之余,深知儿子弱点的何高英也在为儿子担心——怕孩子犯老毛病。这封信是何高英写给在部队的儿子小安的第二封信。在信中,何高英以殷殷之心,耐心劝导儿子要脚踏实地。

新兵连改变叛逆儿子

少年时期的小安非常任性,有着典型“80后”孩子的一些特点和毛病。由于沟通上的隔阂,母子之间关系很紧张。高中时,儿子坚持退学,到石河子一家歌厅打工,干了一个月,领到200多元的工资。

内心焦灼的何高英想到让儿子到部队锻炼锻炼,听到这个想法,起初儿子不愿意,但后来还是同意去了。

没想到两个多月的新兵连生活改变了小安。小安在从库尔勒部队给何高英写回来的第一封信中说,他已经认识到,以前妈妈对他的教育都是对他好,当时自己有很多错,参军后他才知道“在家的感觉真好”。

在第二封信中,小安谈了包括想考军校的一些想法,也说了他的苦恼和反思。何高英了解儿子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学习。因此,何高英在给儿子的回信中,苦口婆心地开导儿子在部队如何交友、如何向战友学习等道理。

2005年夏天,何高英去库尔勒看望小安。当时见到儿子时,儿子竟然高兴地扑过来和她长久的拥抱。“这在过去的19年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子说想家了、想我了,还问家里每个人的情况。他知道关心家里人了,我太高兴了!”儿子的转变令何高英十分欣慰。

当天,儿子还陪何高英到梨城的孔雀河边游览。其间,他专门找阴凉的地方让母亲歇息,还把路边的凳子擦干净了让母亲坐——何高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变得亲切随意了,以前的那种紧张终于缓和了。而在以前,我们一说话就吵架,看他哪儿都不顺眼”。

部队锤炼儿子长大了

服役期间,在部队汽车连的小安出了一次小事故,开车时把别人的车撞了,虽然事故不是很严重,但部队按规定处理了他,他被“下放”到炊事班。放在以前,出了这样的事,何高英肯定会骂他。但这次考虑到他也不是故意的,心情肯定也不好,就劝导他不要埋怨,安心在炊事班学习做饭。结果儿子说:“妈,你放心,我不会怨别人,我一定会在炊事班好好学习的。我不是小孩子了,再也不会意气用事了。”何高英听了放下心来。

儿子回家探亲,和何高英聊到半夜,什么话都对她说,母子之间特别热乎融洽。

2006年,小安从部队复员后先和表哥一起干,给别人开车。车很旧,冬天的时候,小安早晨6时就要起来提前发动车。从小没吃过苦的他没有怕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发动车。何高英有点心疼,对儿子说:“我给你做早饭吧。”儿子却说:“不用,我自己解决,你就不要早起了。”何高英觉得,儿子真的是长大了。

后来,小安说要到内地去一趟。原来,他的一个战友,也是特别好的朋友要结婚了。小安曾经答应过这个战友要去参加婚礼的,他要信守诺言。于是小安用他赚来的几千元钱出门,何高英又给了小安一些钱,希望他能出去开开眼界。

小安到内地转了一圈回来时,给家里每个人都带了礼物,这让何高英觉得儿子真的长大了,她现在说起来还是很高兴:“儿子给我买了个漂亮的发卡,我到现在都没舍得用。这是儿子第一次给我送礼物。”

去年,小安到一家公司上班,“每周都给我打电话,比我女儿打的电话还多。”何高英说,希望儿子今后踏实做人,学技术的同时,再读个高一点的学历,在知识上充实一下。

当兵期间和妈妈之间的数次通信对小安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和幸福”,“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期待和良苦用心以及做人的道理”。与母亲之间的沟通,因为有了书面交流的基础,回来后,母子之间的“口头交流也变得容易了”。

(钱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