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04

第104章 书评(4)

此专著共分六章,其内容包括历史思维特性和历史认知结构、历史形象思维、历史逻辑思维、历史情感思维和灵感思维、历史创造性思维、历史思维的课堂模式研究;本书的指导思想,诚如作者所言:“历史思维的归宿应该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运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作为指导思想,更是明确地道出了学习历史的方向和目的所具有的时代性;本书的体系是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及教学方法论等为依据,其面更涉及哲学、逻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遗传工程及人工智能诸方面,并贯通古今,融为一体,自成体系,体现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突出自我,立根于本专业的大教育观,其局部见突破,整体是创新;其著述内容和编著方法,确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例与经验来自当今的实践和历年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史论,教育方法论进行论述、论证,使实例、论述、论证和认识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升华到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这也是本专著内容的核心和本质;除上述及有关相关处外,本专著的作用和效果最突出处是,在师生进行常规的教与学过程中,在历史教育、教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课程内容与典型实例有机融合,学习和学会如何突破传统的单纯知识教育和一般能力教育,师生共同启动历史情感思维、灵感思维,以开拓学生的新思路,引导学生提出新看法,在发展创造思维中形成历史逻辑思维,在历史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造思维,完成对历史的认知,形成历史概念。并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与素质教育自然地有机接轨。

全书的重点内容是“历史形象思维”与“历史逻辑思维”,作者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着重指出:“两种思维既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又彼此互补和随机汇流”,在二、三这两章中,作者通过两种思维的特性、本质、理性内容和思维模式理性内容的具象化,操作程序、图式结构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古今中外的历史实例,使读者在形象思维中获得了理性的观念,在逻辑思维中出现了理性内容的具象化。“历史创造思维”,在本书中不是重点内容(作者另有专著),但仍是一个极重的突出点,作者指出: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突破。即创新和开拓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突破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限制等。这虽不算是新观念。但作者在本专著中讲创造思维形成的方法、创造思维的原则等内容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的是作者在这里强调提出了“创造思维和教学民主的发扬”,通过有关史料的解析,历史的评价,人物行为得失的诠释,启其心智,明确是非,在提高认识中增强学识意识,得出结论,而其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在师生采取探讨的形式来完成的,不能不说是有所创新,而且似这样全面、深透、具有独到之处的阐述,不好说是空前,但在此前,确实难见。在“历史情感思维和灵感思维”一章中,尤其是对历史情感思维的肯定和倡导,对历史教育学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应说是每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的心得所在,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能否做到具体深入,生动感人,在教学过程中能以育人,在育人中得以提高师生的素质,是与师生的历史情感思维若何,总是息息相关的,但从理论上论述情感思维,究其源,析其流,究其功,确其能,导其发展者,从其全面、深透及专业的学识角度看,笔者尚未看到。还有,作者在这里的突出点是提出了:灵感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来自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并在对其特性进行叙述后,告之以操作的方法,从灵感、悟性、潜意识到心理启动和基本动力的提出,乃至心灵启动的排列,使读者从具体中体验出理念,在理念中深化了具体,给予一种心舒气畅之感。这比历来在历史教学中强调的“具体生动”、“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提法与做法,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在学术研究中,能言前人所未言,所未敢明言,或较前人系统地阐述其源流,确定其功能,指出其发展的,从这个角度看,也不仅是显示出作者有独到之处,为其站得高,才敢言前人所未言、未敢明言者,更是创新之作。

纵观此著之全部,可说几乎处处均能给人以启示、以提高,不少之处当能使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下面再对本书特点略作概述。

首先,其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典范之作。这除了作者本身具有理论上的高水平和丰富的历史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深度的科研功底外,还在于踏踏实实的按实验项目来进行的。作者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推出初步研究的尚待进一步验证的成果——讲义,在历史高级教师研究班和中级教师研习班讲课,广泛听取意见,还通过问卷和取证(提供历史教育教学实例)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交流经验,征得反馈实验成果的卡片800余张。从此专著中看,其融于书中有机结合的实例当在千数。此著作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始成重器。因此说是此专著是本学科典范之作,从这一过程的意义上讲亦不为过。

二是面广。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教育心理、哲学、遗传、“三论”及名著、名言,并结合教材的使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实例的运用等等进行阐述。然融于一体而不赘。

三是有深度。深度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理论和实践的功底上。不论是古今中外的史实、史例、史论、学者名言、典故,抑或是教材内容、教学实例,在作者笔端,多显示出了过去未见或少见的提法或阐述,并有着新的高度。其深度主要体现在让读者既感到有理论上的指导,又得到了具体运用之方,使用之法。这种在浅出中见深度,深度中育具体的高度,更是难能可贵。这也是作者理论高度和深度的特点——融会贯通。

三是有体系。对历史思维能力,探其源、述其流、论其理、启之方、教以法、展其向,广吸万家,自成一体。关于对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出和研究,发表的论著当不下千百数,但能成体系的,就我所见,在国内当为第一部。

四是具有实用性。实用性不只是表现在方法的使用上,其高度表现在理论的运用上,理性的体验上。在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方法,使读者既得“鱼”,又获“渔”,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能得以长进。

五是可读性。不同层次的文著,都应具有可读性。作者为文,历来注重可读性,近年来日益强化,其表现是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文字优美,华丽而自然,无多余之字,赘牙之文,读的轻松而人心田,不觉中而有所得。

六是创新。勇于创新是作者学术研究的特点,作者历来倡导“在学术研究上要有‘含其旧而新是谋’的勇气”,对此,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还作了专段叙述。作者之所以能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本书是极好的例证,除了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专业和学术功底外,就是脚踏实地,深入实际中去调研、实验、实践;再是广泛吸取营养,凡是新事物新观点出现,他就思索、研究,迟早都有新成果出现,如图示教学、历史教育学,本文所评荐的“姊妹篇”莫不如此。还有的是不耻下问、虚心吸取有益之识,并与之共同研究、提高,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冯习泽先生不只是在本书中有个别章节的合作,且在稍后还合著了本书的姊妹篇,这样既丰富了自己,也提携了同仁,据我所知,作者尚未与冯老师谋面,这是难得和少有的。

赵恒烈教授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47年,他的研究成果多,质量高,多有创新。他为本书写的“后记”很值得一读,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不断地向历史教育前沿冲刺的。还可以看到求学之术,研究之道,为人之则,其谆谆吐心肺之言,呕心沥血之语,竟似“封笔”之作(我实在不愿用“绝”字),我在收到他给的此赠书,读完“后记”,既觉语重心长,又有一丝说不清的苦涩感,现思及,竟是不祥之兆。我与赵恒烈教授在一个教研室8年,在一个宿舍19年,相识40年。40年来,每次相逢,都是他主动提出一些学术问题,或是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些设想进行探讨,即使是半天的会议,也要利用间隙时间切磋一些问题,或是相互提供一些学术动态上的信息。对于这位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执著,敢于冲刺、善于冲刺,屡有新作、常有新论问世,且自成体系的学者,对于这位在历史教育教学的权威,对于这位一向走在时代前沿的著名专家的过早离去,确实是我们这个学术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留下的治学之道,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赵恒烈教授走了,离开我们一年了,仅用评荐他在世的最后公开出版的这部著作,寄托我的哀思。

编辑学研究

编辑学研究试论学报政治质量和编辑质量的管理

原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6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并且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新成绩。当前面临世界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临“苏东巨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挑战形势下,党又及时重申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并将其视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学报这类学术理论刊物,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必须加强学报政治质量和编辑质量的管理。

一、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

学报政治质量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无产阶级事业的党性原则,也是学报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问题,从来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出版物,应受党的监督。大学学报作为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它虽不同于党刊党报有着直接指导当前工作的任务,也不同于一般理论宣传刊物的学术性,与单一专业学术期刊亦不相同。它主要是反映本校科研教学学术成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侧重在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从“文科”学报的内容来看,它包括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各个方面,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文学、历史、教学、音乐、美术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论研究等等,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学术性、高校性、综合性、内向性的特点。由于它是高校最高的学术性代表刊物,因而从学报当中不只是可以看到科研水平的高低,人才培养的状况,还可以看到学术的导向,人才培养的导向等等。有鉴于斯,因此,学报必须坚持党性的原则。从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是与所有的刊物一样,应该坚决贯彻执行的。

为了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从政治上说,必须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既反对“左”,又反对右的错误倾向,当前更要加强注意反对“左”的错误倾向。从思想上说,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加强中央文件的学习,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上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统一认识;二是要坚决执行和宣传中央的决定,对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意见、立论等,都要看是否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即是否符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精神,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对一时拿不准,认不清的问题,一是要请示党委;一是要向专家请教。同时要在编辑部敞开思想,深入讨论,讨论的重点放在分清全局和局部、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上,即是否符合全局的利益,也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统一认识而统一行动。

为了从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从组织上说,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纪国法。学报是党领导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9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中指出的“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是党的舆论机关,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必须无条件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不允许发表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因此在学报管理中,凡是遇到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如果有的问题在内部认识还不一致,可以继续讨论,可以保留意见,可以向上级请示。但在中央未作决定以前,对外必须与中央的决定、口径、步调一致,不得自作主张,不要“赶风头”、搞“轰动效应”。强调遵守宣传纪律,并以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做到既要坚持真理又要服从组织,这就更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编辑质量的科学化管理

编辑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主要表现在计划、信息和编辑质量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