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08

第108章 书评(8)

接手学报之初,周发增就在编委会上明确提出学报的办刊方针:第一,学报是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不采用一般性的调查报告、经验交流类的稿件。第二,要突出师范性。为此,编辑部增设了教学与管理编辑一人,增大有关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篇幅;同时,要注重地域性,对北京地区的有关教学的论文,要给予相当地位。第三,要注意时代性,坚持正确导向,对当时的大是大非、重大事件,要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在理论上做出反映。他在《试论学报政治质量和编辑质量的管理》一文中强调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加强中央文件的学习,二是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中央的决定精神来衡量稿件,一时拿不准的,要请示党委和向专家请教,同时在编辑部展开讨论,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为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纪国法。在学报管理中,要严格审稿制度,不“赶风头”、不搞“轰动效应”,切实保证学报的社会效果。

在坚持办刊方向的同时,周发增十分重视编辑部的建设。他认为,学报是从学术上发现人才和造就人才的殿堂。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是学报的天职。为此,学报编辑专业上要精,知识上要广,学识上要博,观念上要勇于创新,编辑上要善于撮精识珠,并掌握编辑学理论。编务是编辑部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编务除了熟知编辑流程、编排设计等业务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识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他主持下,做到了人人搞科研,个个有项目,有高级职称的同志,均有专著出版,有的编辑和编务的专著也已面世。

重视“专栏”建设,是周发增办刊主张的重要部分。如1988年,率先开出了“文章学研究”专栏,1989年开辟了“学科教育学研究”,至今仍是国内这一学术领域唯一的专栏。1990年在全国首辟“人权理论研究”专栏,1993年开辟“市场经济与行为规范”专栏。这些专栏不仅在教育界引起重视,而且引起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理论工作者的关注,还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台湾学者向前去访问的大陆学者表示,订阅《北京师院学报》,就是因为有几个很不错的专栏。在有些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台湾地区、日本和英国的学者曾向周发增说,他们很欣赏学报所办的“学科教育学研究”等专栏。这些专栏在推动人权问题等理论热点的研究,推动人权理论与行为科学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发增一度在北京师院出版社任社长,虽然仅只一年,但至今出版社的获奖书目主要部分仍是他担任社长期间确定和安排的,如《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学术论著自选集丛书》就是由他在编委会上定名和确定为重点书的,在国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

周发增热心社会学术活动,在不少学术组织中担任兼职工作。他是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一直担任该学会的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每年的年会纪要几乎都是他与另一位同志共同完成的。学会编辑出版的三部学术文集,他都是主编之一。他还担任北京市新闻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

在各种学术组织中,周发增最关注并为之付出最大努力的,当然是学报研究会。1988年,周发增和北京师院学院的自然科学版主编共同提出建议,由北京师院、天津师院、上海师院发起在京召开全国地方高师重点院校学报会议,探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学报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会报告,北京电视台作了报道。同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后,北京地区学报研究会的组建,却因种种原因,工作少有进展。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影响的委属学校主要倾力于全国研究会工作,北京研究会的筹备工作一时群龙无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杨焕章和副理事长潘国琪等同志经研究,认为由《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牵头进行筹备,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经与周发增协商,他当即积极应命,协同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济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学报,共同着手筹备工作。因当时群众团体、学术组织正处于整顿时期,要批准成立新的组织,一时难以如愿,筹备工作长达三年。在这三年中,周发增和筹备组成员一起,始终积极着手一切筹备事宜,并且组织各种经验交流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团结和凝聚了北京学报界同仁。这一时期中,北京师院学报编辑部出人、出力、出经费,提供活动场地,为北京地区学报研究会的筹建,立了大功。1991年,作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分会,北京学报研究会正式成立(后改为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周发增被选为理事长。在研究会的核心组成员中,周发增作为理事长,尊重别人,团结同志,民主坦诚,齐心策划。周发增作为核心组中的年长者,遇事谦让,处事稳妥,甘苦与共,富长者风。因此,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会员单位急剧增加,很多会员单位主动出人、出力、出经费,承担全区性的学术研讨会或年会的举办工作,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北京地区学报研究会是全国最后成立的地区性研究会,与许多兄弟地区相比,自然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对于编辑理论的研究,相对落后。周发增带领大家急起直追,举行学报质量研讨会、市场经济与学报改革研讨会等多次研讨会,并特地邀请全国学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蒋广学和《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作者宋应离与会作编辑学研究综述报告,促进北京地区学报界对于编辑学研究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在研究会的组织和鼓动下,短短三年,北京学报界涌现了一批编辑学研究成果。1994年,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由周发增主编出版了北京地区编辑学论文集《学报编辑与学报管理》。

周发增在退休前,一直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他积极支持全国研究会的工作,要人、要物,全力支持;交代任务,大力完成。当全国研究会要求北京师院学报编辑部协助承担在北京丰台举办的全国学报界政治理论学习班的组办工作时,周发增和编辑部一班人,竭尽全力,圆满解决了食宿、交通等各种问题,胜利完成了交托的组办工作,获得与会者好评。

周发增在北京学报界,深得同仁推崇,1994年,当他即将退休之际,恰值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定首次田家炳基金奖,周发增被评为优秀编辑。同年,他还被选入《鄂东当代名人录》,1995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

霜叶红于二月花,周发增虽已退休,但他的学术生命依然是“好雨知时节,花重锦官城”!

心声

——在毕业50周年同学集会上在毕业50周年的同学聚首的欢庆会上,作为其中的一员,抚今思昔,感触诸多。在这50年里,我们经历了安定、动荡、走向和谐的人生历程。我们这些来自山南海北、港域、国外、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108位踌躇满志的男女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追求着一个向科学进军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在“同学”这一既平常又亲切赋予浓淡交融的称呼里,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凝聚力。在毕业后的50年岁月,同学之间来往有粗密,相交淡若水,但谁有难处、有何需助,无不无私伸手,主动出力,不求回报,体现出水浓于血的布衣之交,铸就着真诚的同学情谊,才有着我们的知天命、耳顺和古稀之年的三次相聚,才有着进入古稀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过程中,又有着这次在相互企盼的毕业50年的欢聚。

在毕业后的50年中,尽管同学之间,境遇不同,顺利与坎坷各异,但我们都从青涩中走向成熟,从艰辛中走向顺境。时至今日,都收获了各自的成就与欢乐。不论从事中教高教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不论是否进入领导岗位,都有着不同的业绩或学术成就,获得过不同的光荣称号。这一切都表明了我们这届同学,没有辜负党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学校的期望、社会的要求,为教育事业终生献身,作出了贡献,我们尽力了,无怨无悔,无愧于我们的人生。

我们这届同学,在这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过程里,不做岁月难留情黄昏的叹息,有的是年华易逝心不老,岁月难留情依旧,夕阳无限显青春。在“同学”这个关键词下,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在相互理解、宽容的和谐氛境中,有着更真诚的情谊,欢欣与愉悦。

2010年9月4日于首师大

思记与留痕

1987年,母已病重,她拿出一个信封,里装的是她从武汉到北京,辗转近40年仍保存着有关我的资料,多数纸张已黄旧破残,纪念章亦有破损。今选出4份最早的资料,载入“文集”,是为了对慈母深切的纪念与留恋,也是时代的留痕。

编著书目

初中中国历史古今地名对照表

北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之家”编印1962年12月

《国家与革命》词句注释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办公室1976年3月

历史知识(中国古代史部分)(广播讲座材料)北京出版社1979年2月

历史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

小学历史教材讲话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5年8月

小学历史教材讲话(下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1月

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

学科教育学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和研究(中国近代史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人高考历史标准化试题及解答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

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指导丛书——历史北京师范出版社1989年9月

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讨——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三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5月

历史的启示开放篇新蕾出版社1990年8月

中国古代史一百问中国近现代史一百问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世界史一百问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历史教育学新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普通教学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年3月

学报编辑与管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首都师范大学校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