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46

第46章 论文(1)

学科教育学研究

学科教育学研究试论教学发展的趋势

原载《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

当前,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学也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进行改革。在这里,笔者拟就发展的趋势,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微效。

一、教学心理化是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机能,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教育心理是研究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教育工作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教育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都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序和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在欧美,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19世纪初期,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就曾主张教育方法要以心理学为基础。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盛行的是心理测验和开始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乌申斯基的从教育实际出发的系统阐述心理学的著作也已出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虽一度迟缓,但到四五十年代,运用巴甫洛夫所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去解释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去总结教师的经验,广泛研究学生的认识活动,以及学生性格和意志的锻炼和培养,在学科教育心理学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提高了苏联的教学质量,推动了苏联的教育事业。进入6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又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形成了世界教学改革的三大派别,即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联邦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这三个学派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冲破传统的教学论,要重视掌握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都认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倡导发展性教学。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当前,在现代生产中,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及其科学文化知识的意义都在提高,而体力的作用及传统的生产经验的作用在下降,信息加工的概念也已被引进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对开发学生的智能极表关切和注意。可见,教学心理化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已不是只见端倪了。

在我国,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古已有之,可散见于孔子、孟子、荀子、王充、韩愈、朱熹等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一些著作中。由于没有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过,因此,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与研究,较之欧美国家亦较迟缓。下面结合我国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阐述一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趋势。

首先,从教学目的看。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偏重知识教育,着重学习书本知识,注重书本的背诵和机械的记忆,忽视学生身心生长的程序和人类学习的法则,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现在的教学,不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和需要。这样教学的内容、方法、法则都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使他们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都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序和需要。就表明了教学心理化的趋势。

其次,从教材的选择和应用来看。教材,是完成教学目的内容的工具,在古代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而优”,以达到进入社会时能“仕”的目的,根据当时的需要,学生启蒙以后,立即转入熟读“四书五经”,以应付经书取士的科举制度,采用“帖经”和“八股”的考试方法,是不考虑学生学习时有无兴趣,要不要体会明明德、止至善的道理的,为的是培养一代代驯服于统治阶级的书呆子。进入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社会以后,师范教育的兴办,随之增设了一些属于教育心理学性质的课程。在小学教材中。有时也注意到了适应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编写了像“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学道声早”“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类切合少年学生经验和生活需要的教材,开始了向教学心理化迈步的尝试,但总的看,未引起社会上的重视。尤其是进入中学以后,为了日后就业竞争的需要,教材则已成干粗、枝壮、杈多、叶繁的知识汇集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平衡,扼杀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编写的教材,突出的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理论上、内容选材上,都和旧中国的教材划然有别。但从教材的结构上来分析,我们的教材,基本上与过去的教材结构相同,虽然多次修订,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彻底的改革,同样的是缺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编写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体现出教育科学的教学原理和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有着较大的距离。从教法的角度讲,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体现的是以教师怎样教为主的方法,而未着实考虑怎样有利于学生学的途径。严格地讲,当前就教材教法而言,是难以符合进入80年代的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因此,当前教材的改革,必须顾及到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和需要,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教材,必须以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为出发点,突出兴趣和需要的特点,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则要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以利于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从总的说,所有教材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旧经验到新经验,逐渐扩大范围,进入深度,要由心理发展到论理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现有教材过于突出论理而又过于忽视心理的现状。编写教材要以适应教学心理化作为一条原则,已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了。

再从教学法来看。由于教学法是服务于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重要根据而确定的,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是注入式占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关于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来改进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尽管当时像这样提法和认识还是不甚清楚的,但在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加强讲授中的启发性和思想性,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开始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左”的影响逐渐加深,到所谓“大跃进”的年代,过分强调了教育作为社会现象的阶级属性,又批判了教育学,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忽视了教育的自身规律。这样,在50年代初期,逐渐表明试图以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改革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时被湮没了。虽然如此,但教育规律是湮没不了的,到60年代,在教学中提出了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要求,“双基”的提出,促进了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讲为主,兼用多种方法,提倡启发式,注意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仍然体现出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为主,仍然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仍然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但是提倡启发式,探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一次触到了教育心理学的脉搏,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再次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探索教学的规律。如以历史教学为例,关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内容而公开发表的文章,以这个时期为最多,但遗憾的是后来为林彪和“四人帮”在教育中推行愚民政策所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行开放政策,国内外的信息交流迅速扩大,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联邦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日本的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当今世界各国一些学者对比较教育的提倡等等,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求教育部门通过教学改革,大力开发智力,培养独立能力,造就出一批批适应“四化”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进一步表明了教学改革的迫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迅速加强对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研究,而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加强教学对象的研究,研究怎样才能使上述的一切适应教学对象生理心理的发展。因此,教学心理化,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笔者所知,这种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还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条件。这也就是说,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点及过去对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还有学习动机的情况,来进行完成教学任务的准备。

学生学习的心理条件,主要来自对学习的认识和兴趣。认识,一般说是以意志为基础;兴趣的情感的激奋和精神上的满足。当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社会意义,就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在学习中就能知难而进,但这种学习由于带有强制性是艰苦的。这种学习精神,我们是要加以肯定的,因为它是学习的最重要的认识基础。不过,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提倡越苦越好,甚至以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为号召,就不恰当了。如在小学错一个生字罚抄一百遍,在中学为了考试而做大量同类型的习题,就不足取。因为,这是不计成效的重复劳动,是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的劳动。因此,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乐此而不疲,主动地进行学习,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以在准备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条件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与此同时要加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这个“乐”在不同的年龄和年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少年时期或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开始阶段,领会抽象的概念还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故事性,要适当地选择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但不能停留在就故事谈故事,就形象视形象,要通过帮助他们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初步领会一些抽象概念的含义,使他们有着形成逻辑思维的满足。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的初中学生,他们已经能从只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发展到能分清事物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并对从结果溯原因,从原因析结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引导他们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就能不断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的高中学生,他们的学习乐趣更重要的是能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能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所有学生,对获得新的信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准备中,要力争做到使教学都能进入美好境界。

当前,在国际上也都在加强对准备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条件的研究。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已越来越倾向把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强调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整体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反映着教学心理化的必然趋势。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类化的原则,这是形成学生系统概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类化,指的是要根据旧经验接受新事物的作用。学习是发展的,新的学习是由旧的学习发展而来。孔子说:“温故知新”,孟子说:“学不躐等”,朱熹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学科内在系统性的要求,也是由于学生认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要求,故而在教学上要循着学生的能力、经验的发展程序进行,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和形成经验是逐渐发展进程的,其实认识的深度和范围也是逐渐深化和扩大的。所以教材的编选,教法的运用,也都必须遵循类化的原则,从易到难,从近到远,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也体现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如用提问或教师复述的方法,唤起学生对旧经验的回忆,然后,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说明和解释新教材,引导学生把现在所需要认识的问题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比较,上溯其事物发展的渊源,下析其事物发展的趋向或变化的结果,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前面学习的东西,能为后面要学习的东西开辟道路。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想,课堂上也就能出现生气勃勃的热烈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极为贴切地体会到,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是现在所学习新的知识所掌握新的智能的基础,而今天所得到的一切,又将成为今后所要获取有关知识和智能的阶梯,它们互相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不同处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将形成系统的概念,从而对所学的过程,产生出适当的心向,对学习作出自动积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