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63

第63章 论文(18)

日本近现代的高等教育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政府成立,提出“文明开化”作为政府总目标之一,也是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指的是要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术和知识。1871年设置文部省。1872年文部省颁布《学制令》,将全国划分为8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1877年将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建成东京大学,是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学。1886年制定《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任务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和普通师范教师。1903年颁布《专科学校令》,使高等专科学校制度化。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律上得到承认。1918年颁布《高等学校令》、《大学令》。确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分为文理两科,招收中学4年肄业生,修业期限3年。《大学令》确定大学的任务是传授国家所需要的学术、理论和应用知识。大学设立的原则是由几个学院组成。也允许设置独立的单科专业学院。除以上国立高等学校外,允许地方设公立高等学校,私人也可创立私立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出自日本帝国扩张侵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发动战争的结果,导致了日本教育的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指导下,1947年公布了新的《学校教育法》,学制和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高等学校由战前的不足50所,1950年发展到350所的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取得了奠定现代日本高等教育基础的重大成果,但主要是照抄美国的学制,不符合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学校教育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调整,在进行制订经济计划的同时,制订了相应的教育计划,高等教育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现行的日本高等教育有着如下的特点:一是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大学分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由分科学院和大学院(即研究生院)组成,还根据自身条件,设立若干研究机构。学习年限一般4~6年,一、二年级在基础学院学习共同必修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进入三年级以后分科分专业学习,大学院学习的是硕士或博士课业。一类是高等专科学校,进入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基于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日本采取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措施,1962年设立招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等专科学校。由初建时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扩展到商船、无线电等各种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主要是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所需能力,以保证工业需要的中级技术人员的来源。还有一类是短期大学,50年代即已存在并不断发展,1964年从法律上得到承认,并规定修业期限为2~3年,主要学习高深的专门技艺,培养在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的必需能力。第4类是1976年设立的专修学校,是从社会上进行职业培训学校中择优升格的。修业期限1~3年,招收高中毕业程度者学习专门课程,初中毕业程度者学习高等课程。不考核入学学历而学习一般课程。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项能力和一般能力,或生活所需能力。二是进行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将大学基础课与专业课分离教学,编制成四年一贯制的有机整体,增设综合课程和特定课题的同时,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革外国语教育。学校根据个人现有外语能力和学习目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供在校内外均可进行选修课程,取得学分。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并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三是确定研究生院重点化大学。在日本大学中,设立研究生院的占70%以上。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社会期望研究生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尖端科学的发展进行充实和提高。国家确定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和广岛大学9所大学为实施研究院重点化的大学,这9所大学将从以本科生教育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陆续建立起独立的研究生院,强调文理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立社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校机能向培养研究生方向转化。四是实行产学结合,即大学向产业提供人才,产业向大学提供实践条件和捐赠与资助奖学金、讲座乃至研究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应用科研成果,接受企业和有关部门、团体的委托研究等。五是1991年文部省修订《大学设置基准》,从法律上规定了大学有开展自我评估的义务,目前开展的大学评估是对大学整体的自我评估和学生对教学的课程评估。1994年大面积推行大学之间,共同授课,免费听讲,互换学分的制度。1995年在日本文部省建议下,大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任期制,进行公开招聘。1985年创立1995年扩大实施“特别研究员制度”,即对34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的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进行资助,一般期限为2~3年。文部省认为这是“确保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是政府最优先的课题,要给予积极的支援”。以实施科学立国战略。日本兼职教师制度,是其高等教育特点之一,兼职教师被称为非常勤教师,源于19世纪末明治政府为推进日本现代化聘请西方专家学者任教。当前日本兼职教师担任课程在30%以上。

澳大利亚近现代的高等教育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国,推行的是英国式教育制度。1850年设立悉尼大学,为该国第一所大学。1893年制定教育立法,明确发展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即高等教育学院与大学并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教育部。联邦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负责全部经费。1988年,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政策宣言》,提出高教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进行院校合并,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大学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合并运动,大学合并了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学院。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在各州首府都拥有了扩大规模大学的同时,出现了日渐增多的私立大学、专科学校和1992年提出的开放教育机构。开放教育机构首见于1993年莫纳什大学以私立公司形式建立的学校,这是一所进行家庭自学和电视课程的收费教育机构,这种学习方式,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澳大利亚学生是以高中毕业生最后一年的学习成绩作为入学依据的。大学教育着重学术研究,提供学位课程,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高级专门院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大学水平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专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85年以前来澳的外国留学生,几乎全部由澳资助,随着国外留学生的日益增加,1985年澳大利亚开始招收国外全自费留学生。教育机构正式提出“把援助变成商贸”的口号,并制订了自费生来澳留学的方便政策,国外留学生迅速增长,通过这种“教育输出”,学校为政府带来可观的创汇收入。

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从以上典型国家的概况来看,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还有一种学制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迅速发展的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制,以广播、电视、函授进行教学的方式,课程多种多样,入学年龄不限,修业期限不限,设有各种学位课程,学习方式为通过广播、电视播放,邮寄函授教材和学习资料及实验仪器等。在家进行自学,并在附近设学习辅导中心进行辅导。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美国的大学虚拟课程即是。这种远距离教育正使高等教育悄然进入一个没有校园的新时代。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院,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大学设置需国家批准,经费由财政拨给,专业及课程设置和安排由国家实行统一管理,教授职称的评定,需经国家批准,如德国、意大利即是。但这种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近些年来正在不断被突破,地方乃至大学都不断获得自主权。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1987年邓小平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1988年又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并强调“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这就确立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发展关系至为密切的高等教育,在这一战略地位中首当其冲。学术界在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发展不宜落后于客观生产力的发展,同步也欠妥当,只有先行才是战略之道。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鉴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明天经济和社会所需人才,人才培养要有提前量,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先行性。另一种意见认为:教育不可能先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和其他社会条件,则难以得到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如果通过压缩其他方面来发展高等教育,结果是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以上意见虽不尽一致,但高等教育要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所需的高级人才则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确定高等教育以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为其职能。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确定“必须进行系统的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1年到1953年高等学校进行了院校调整,以加强培养人才的计划性,使高等教育更加有效地为国家建设服务。1953年9月全国综合教育会议上提出:“综合大学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但同时也是研究机构,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作用,相互提高的。综合大学应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科学讨论会开幕词中认为“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表明科学研究已作为一项单独任务提向高等学校。马寅初的讲话也表明高等学校已把科学研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向科学进军”,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科研应由中国科学院等科研专门机构担任;一种来自高校的意见认为,高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应成为科研的阵地。但结果是科研任务主要落实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59年4月3日《人民日报》根据年初北京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日制高校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进而,发表社论再次提出“高等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1963年教育部在直属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又一次明确“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应该是出于对高校服务于国家科研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是主要指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高等教育备受摧残,1970年虽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但来校学生文化程度从原小学四年级到高三不等,而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且专业面极窄,毕业的学生只能是在实际工作部门的操作人员。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1977年7月29日,邓小平在对教育工作的一次谈话中说: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对此,在全国高校掀起了讨论的热潮。持赞成观点者的依据是高校拥有一支很强的科技队伍,承担着国家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担负着对科技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人才培养的重任,科研还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见郑启明、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全国多数高校基本不具备开展科研的条件,如不以教学为中心,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