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2

第82章 论文(37)

三、华盛顿会议二、华盛顿会议

1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加剧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92111—19222)

3《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4奴役中国的《九国公约》

四、道威斯计划三、洛迦诺公约

五、洛迦诺公约

课本中的“国际联盟”与“道威斯计划”是小号字体,比较次要。宋老师拟定的讲课提纲,把“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子目,放在“巴黎和会”这一题目下,把“道威斯计划”的标题干脆舍弃。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教材的前后联系,增强了系统性,而且又突出了课本的重点。

下面再看看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第一课时讲巴黎和会,有三个小题目,重点是“凡尔赛和约”。第一个小题目“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是作为“和约”的背景提出的。为了讲清这一背景,宋老师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束等内容来说明。在“凡尔赛和约”这个题目里,宋老师从领土、军备限制和赔款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它们最后是怎样取得妥协而规定了处置德国的办法。这里既联系到法、德之间历史上的长期的领土纠纷,也联系了处理中国山东的问题;既讲到限制德国驻军西部边界的规定,也讲了放纵德国到东部去驻军的阴谋。这就清楚地向学生揭示出了“巴黎和会”的性质。它不仅不是什么和平会议,而且是地道的帝国主义国家分赃、掠夺的会议,也是反苏的会议。正是这个“和会”后来成了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在讲到这个地方时,宋老师把事先写好的两张卡片(“帝国主义国家分赃、掠夺的会议”;“反苏的会议”)贴在黑板上所写的“巴黎和会”标题的旁边,使“和会”的性质更加鲜明清晰地留在了学生的印象中。至于第三个小标题“国际联盟”,宋老师讲清楚了定义之后只取其一点,即它的成立不过是为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掠夺和尔后他们之间的争霸斗争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而已。

第二课时讲“华盛顿会议”与“洛迦诺公约”,宋老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于其中的四个小标题,宋老师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着重讲授“奴役中国的《九国公约》”。这不仅因为《九国公约》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终完成,是本段历史内容本质的体现。在讲授中,宋老师一方面着重指出: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得到了暂时的缓和,同时,也指出这种局面不会维持长久。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本性所决定的。它们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决定了战胜国之间新的斗争和争夺迟早有一天要激化,而战败国也会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在夹缝中恢复发展起来,重新投入到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去。新的世界战争已经在孕育之中。至于“道维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宋老师讲述不多,只突出了一点,即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为德国输血打气,在政治上提高其国际地位。它们的主观愿望是想利用德国镇压欧洲革命,反对苏联。但是,事与愿违,德国恢复发展起来以后,就反对凡尔赛和约,要复仇雪耻,并在反苏的幌子下,声东击西,准备发动战争。这样,既揭露了这些“计划”与“公约”的实质,又为讲授新课作了准备。

可以看到,在这两个课时中,宋老师在确定重点、突出重点和以重点带动一般组织教材上都做得十分成功,为我们的备课和讲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宋老师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丰富具体,生动形象。她讲课总是从经过严格选择的丰富具体的史实出发,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面貌,从中很自然地引出结论。做到“史论结合”,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宋老师在第一课时中,讲授的重点是“凡尔赛和约”,但是,她并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单纯讲述这些和约的条文和抽象地论证它的性质,而是把力量更多地放在了对巴黎和会过程的叙述和对于参加会议重要人物的刻画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间的钩心斗角。在这个基础上,宋老师再向学生叙述“和约”的条文,就很自然地得出了关于“和会”以及“和约”性质的结论。

宋老师在课上还十分注意通过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进行教学。对于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相互斗争的讲述,宋老师就是从介绍率领三国代表团的“三巨头”的活动展开的,她说:“英、法、美这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率领三国代表团的都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滑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说话声音沙哑,外号叫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在欧洲称霸。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大学校长,又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率领着一个浩浩荡荡的大代表团出席会议。”短短几句话,就把“三巨头”每人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讲到英、法争霸欧洲,互相钩心斗角时,宋老师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提出,法国几次受到德国自东部边界来的攻击,很不安全。因此,法、德两国应以莱茵河为界。英国劳合·乔治说:‘(我们前面不是说他圆滑狡黠吗!)哎呀!莱茵河西岸都是德国居民呀!你们法国怎么统治呢?现在德国正在闹革命咧,你是不是愿意把布尔什维克引到你们法国来呀!’这下可把克里孟梭气坏了。他立即回敬说:‘你宽大,那你把你们的殖民地割让给法国好不好’。”通过这一段对话就把英、法两国的野心和态度,活灵活现地揭露出来了。

关于巴黎和会的性质,宋老师除了通过和约的内容具体分析外,还特地选择了一个“和会”开幕式的镜头,加以揭露。她说:“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会议是不是真正的和会啊?不是,远远不是。就拿开会来说吧!开幕式那天,战胜国的代表坐好了以后,才把德国代表从旁边一个小门引进来,列一列席,就算是他开完会了。然后德国的代表就退席,等着由战胜国的代表商量怎么处理它,等着签字就完了。”话虽不多,但是已给同学们造成强烈的印象:战胜国的代表高居上座,俨然是世界的主宰,战败的德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屈辱姿态,既不甘心,又不能不接受宰割。从一开始就形象地表现出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分赃掠夺的会议。

宋老师的教学还有很多特点,比如她的教学很有启发性,课堂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每个问题都经过细心的考虑。有的提问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有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以便温故知新,新旧联系;有些提问要求学生回答,有些提问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发问就可以引出下面要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宋老师在整个一节课里,都能够使发问和讲述融为一体,始终吸引着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讲课积极地步步深入地活动。此外,宋老师在课堂上,态度亲切,富于感情,语言精练,生动直观,细微周密,丝丝入扣,很有特色;在板书设计和直观教具的运用上也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还要说一点,通过听宋老师讲课,还给我们解答了一个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课时计划。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是从丰富具体的史实出发,生动形象地进行讲授,既要系统全面,又要重点突出。课本的内容头绪比较多,稍微讲得丰富具体,生动形象一些,就可能完不成教学进度。但是通过听课和与宋老师座谈,知道她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与教学进度的要求进行教学的,她的每一堂课既讲得丰富具体、生动形象,又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宋老师是如何解决内容多、课时紧这个矛盾的呢?关键就在认真备课和精心设计上。宋老师教课四十多年,历史知识非常丰富,积累的资料很多,好像备课不必费力了吧?可是事实上,她备课花的力气是很多的。她对于课本,总是从全册到每一个章节,都认真地钻研,体会编者的意图,找出教材的基本线索和重点、难点,然后根据她掌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讲授的方案。对于如何启发提问,如何突出重点,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事例,运用什么样的直观教具等等,她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备完课后,宋老师还不放心,每次上课前,总是要按照教学方案预先在家里试讲一两遍,看看时间是否合适,有时讲了两遍时间还是差几分钟,就再修改方案,再讲上第三遍。这样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才使得课堂上的教学能够堂堂按时完成。“不是一番冰霜苦,那得腊梅放清香。”宋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取得的良好效果是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的。我们愿意学习宋老师这种对待教学工作的负责态度和认真精神,为不断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而努力。

遵循规律细致入微

——学习时宗本老师讲授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艺术

原载《历史教学》1981年第11期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同志,有着几十年的教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位深孚众望的老教师。前段时间,我们有机会较系统地听了时老师的讲课,受益匪浅。对于时老师各方面的教学优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但是,其中体会最深的是时老师讲授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艺术。在这方面,时老师形成了自己一套别具风格的独异特点。本文将着重在这个方面,作些介绍,并谈谈我们学习的体会。一、根据历史课的特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具体而生动形象地讲授历史基本知识历史课的内容,是人类已经渡过的社会历史生活。学生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具体历史进程,它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生动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严格地从具体史实入手,讲清历史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形象地再现出历史画图,然后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和对比,揭示给学生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教学中讲授历史基本知识的唯一正确途径。

例如,时老师讲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时,就是这样做的。他一方面按时间顺序,非常具体,生动地讲述了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等历史事件和在这些侵略战争中,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这些不平等条约条文的细致分析、对比,说明中国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进程。他讲“中英南京条约”时,除了说明由于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被破坏;由于关税必须“秉公协定”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中国的独立主权开始受到践踏等等事实外,着重说明了通过“五口通商”的规定,就像是“在中国领土上钻了五个洞,从此,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通过五个洞,把廉价商品倾销到中国的广大地区,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摧残了中国已经产生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吮吸中国人民的血汗,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畸形道路。”他在讲“中日马关条约”时除了对割地赔款等等条文进行分析外,着重指出:“通过这个条约,规定中国要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帝国主义可以在各商埠开办工厂。从地理上看,这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不仅仅限于中国的沿海,而且是深入了中国的内地;从性质上看,帝国主义已经由向中国倾销其商品,发展到向中国输出他们的资本,这无疑问的,中国所受到的经济侵略又大大加深了一步。”时老师在讲到“辛丑条约”时,则着重地从帝国主义关于在军事上加强了对中国控制的条文,说明中国最后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时老师形象地说:“条约中规定中国要拆除大沽口的炮台,这就等于摘掉了中国的大门;条约中规定各帝国主义国家可以沿着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线驻扎军队,这就等于从中国的大门口到住屋门口都驻上了外国的军队,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于“界”内驻军,这就等于在中国的住屋后边又架上了机枪,同学们想一想,中国的清政府不是就这样完全被置于了各帝国主义军队的控制之中了吗?清政府从此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时老师始终坚持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通过时间、地点等的发展,变化,经过使用分析,综合和对比比较等等教学手段,最后给学生勾画出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形成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概念。

二、确切而生动地讲清历史基本概念

历史基本概念,有时又叫历史名词,是指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本质的一种概括。它是历史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是,我们一些同志,在历史课中,往往不注意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讲解,即或注意了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解释一下,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不能使学生真实确切地掌握它。时宗本老师则不同,他十分重视对于历史基本概念的讲解,而且对于每个历史基本概念,他都不是简单的向学生说明一下而已,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把它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揭示出来,让学生确切而具体生动的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