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5

第85章 论文(40)

(挂《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和英国》地图,指图讲述。)

师:刚才××同学已回答了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国雏形,新出现的这个法国雏形怎样呢?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国王的权力很小。同学们看地图,在1066年的时候,法国西北部的大封建主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国,做了英国的国王。同时,他还以法王附庸的身份,继续领有诺曼底这块地区。以后,威廉后裔又通过和法国西部一些大封建主通婚等手段,逐渐占有了法国的西部。到12世纪中、晚期,英国国王在法国占有的领地有多大呢?大家看这图上咖啡色地区:法国国王占有的直属领地有多大呢?就是这地图上的绿色地区,两相比较,英王在法国拥有的领地面积,竟然超过了法王拥有的直属领地的六倍。同学们想想,这种占有情况对法国的发展是否有利呢?当然不利。所以法王不断地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加强王权。从13世纪初期开始,就不断地收复英王在法国占有的领地,到14世纪初时,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就只剩下西南沿海这部分地区了。法王想把英国的势力完全排除出法国,而英王呢?却不甘心退出欧洲大陆,而且还想恢复一度占有的广大地盘,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当时哪个地区矛盾斗争最激烈呢?大家看这里(指图),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地区,就是现在法国、比利时、荷兰交界的一块富庶的地区。

[讲评:概述简洁。最后一句话,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使书上的两幅地图联系起来了,为了适应历史地图的变动性,在地图上运用不同颜色的活动纸片,表明英王占有法国领土等于法王直属领地六倍,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本原因。]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看第77页第二自然段,哪位同学愿意念,请举手。(学生举手老师指定学生念书,学生念完后,教师提问。)

师:你看刚才念过的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出双方爆发战争的原因呢?

生: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和富庶的佛兰德尔。

师:(示意学生坐下)对。下面我们就把他找出的这个结论抄在笔记本上。(老师把这句话作为正板书,抄在“爆发原因”的下面。)

[讲评: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百年战争爆发原因,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2战初法国的失败;克勒西战役1346年。

师:请看地图。英国军队早在1337年就侵入了法国。1346年,双方在克勒西这个地区进行激战,法国军队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而英国军队,用骑兵两翼包抄法军,正面用的是步兵,用弓箭手逼射密集的法国骑士,结果是法国军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在这次会战里,法国骑士损失1500名,而英国呢?只损失骑兵3名,步兵40名。

[讲评:言简意赅,具体形象。寥寥几句就讲清了法、英的社会特点、军事力量、战术和战斗过程、损失的具体数字。]

师:英军乘胜南下,就在十年以后的1356年,于普瓦提埃进行了又一次大会战。

板书: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于板书“克勒西战役”的下面)。

师:在这次战役里,不仅法国的大批骑士做了俘虏,连法王本人也被俘到伦敦。英国趁机向法国索取了大批赎金。同学们想想:法国封建割据势力原来就特别强,法国内部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而战争又在法国本土上进行,法国遭受战争破坏很大。这次英国又勒索大量的赎金,负担都转嫁到人民的头上。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会怎样呢?1358年,法国爆发了农民起义。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边念边写)。

板书:二、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的农民起义

师:请打开书,看第77页到78页《法国农民起义》这一部分。看时请注意这次起义的年代、地点、领导人和简单经过,在书上划下来。(约三分钟,开始提问)

[讲评:这一要求提得好,有目的有要求地看书,不仅符合教学目的,也告诉学生们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还教给学生如何抓住要点进行回答。]

师:下面提问,请举手回答。法国农民起义爆发在哪一年?(学生举手,老师指名回答)

生:爆发在1358年5月。

师:这次起义首先爆发在哪儿?

生:首先爆发在巴黎以北的博韦。

师: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生:领导人是吉约姆·卡尔。

(教师在学生回答出年代、地点和领导人后,边复述边写板书。法:1358年,博韦,吉约姆·卡尔年代是红色)

师:下边你能不能简单地叙述这次起义的经过?可以看书,但不要照书念。其余的同学注意听和看书,听他讲的地方有没有遗漏。

生:(边看书边答)农民首先在博韦地方发动起义,并且高呼“杀死全国贵族,直到最后一个”的口号,起义很快就席卷了法国的北方,贵族们赶快纠集兵力进行镇压,但是吉约姆·卡尔的军队摆开阵势,严阵以待。来镇压的封建主面临这种情况,就采用谈判的手段,抓住并杀害了卡尔,并且趁机向起义军进攻,到8月底。起义被镇压了。

师:你简单概括了起义的经过,不过你看看,在起义以后,两军对阵以前,起义军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生:起义军杀死了贵族,烧毁了登记封建义务的簿册。

师:(示意学生坐下)回答得很好。1358年,在博韦地区由吉约姆·卡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主阶级,最后由于他们缺乏经验而失败了。

[讲评:“法国农民起义”结合学生看书后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是一个节省时间,保证效果,锻炼学生的好方法。如对吉约姆·卡尔的军事才能稍加充实,封建主残害吉约姆·卡尔的手段再进一步揭露,就更能加深讲课的深度。]

师:在百年战争期间,不仅法国爆发了农民起义,在英国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14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法国军队经过整顿,夺回了一些失地,英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于是不断加捐加税,在1377年时,又增加了一项新税叫什么呢?叫人头税,老弱妇孺无一幸免,而且这种税款逐年增加,到1380年时,人头税的税额是1377年的三倍,而且在征收税收的时候,贪官污吏横行,人民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在1381年5月,在英国首都东南部开始爆发了起义。英国的农民起义比法国的规模更大,我们看这张地图(边指图边讲),起义从英国东南部地区开始,很快波及英国大部分地区,这个红圈里的部分都是波及地区,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瓦特·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板书:英:1381年东南部瓦特·泰勒,与法国农民起义的板书并行,年代仍用红色)。(教师继续叙述起义经过,在讲到国王被迫和起义军谈判时,进而分析说)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起义军要和国王谈判而不杀死国王呢?同学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国王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是剥削、压迫和镇压农民的罪魁祸首,要想反封建,农民取得翻身解放,就必须反对包括国王在内的整个封建主阶级。可是当时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点,他们错误地认为,国王可能是好的,坏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如果强迫国王谈判,提出一些对农民有利的条件,国王答应的话,农民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和国王谈判了。现在我们看这幅挂图(挂《瓦特·泰勒与国王谈判图》)这是泰勒与国王第一次谈判时的情景。6月14日早晨,国王和他的随从来到伦敦郊外的迈尔恩广场,位置在图的左边。图的右边,农民军列队前来,最前面骑白马,手里拿着纸卷的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瓦特·泰勒。

[讲评:图像的展示,加强了历史的直观性,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历史性的场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观念。]

(教师接着详细地叙述了农民和国王两次谈判的经过,在讲到农民受骗、失败时,进一步加以启发。)同学们想想,英国的农民起义比法国的农民起义规模更大,提出的要求更明确,可是也同样残酷地被镇压了。为什么呢?(老师自己回答)因为他们相信了国王欺骗性的诺言,这个教训是沉痛的。下面我提一个问题,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来分析,这次英国农民起义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学生举手,老师指名回答)

生:农民起义反封建时,他们只反对一般封建地主,对最高统治者国王抱有幻想,所以起义遭到了镇压,只有把最高统治者推翻,起义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师:(示意学生坐下)回答得不错。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彻底推翻整个封建主阶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幻想着国王为他们做主,最后惨遭国王屠杀和镇压。

[讲评:分析透彻,虽然没有说出“皇权主义”这个词,但讲述中说清楚了这是农民起义失败原因。]

师:法国和英国的农民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一起看书第76页第三自然段,这段我来读。(老师边念书讲)“他们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加快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的过程。”这两句话,是两国农民起义的共同意义。下面一句是单分析英国农民起义意义,“到了14世纪末,绝大多数英国农民争得了人身自由”。底下一句是法国农民起义意义,“法国封建主在震惊之余,很久不敢加重地租剥削。”现在把英法两国农民起义的共同意义抄上。(在原板书法国和英国农民起义的右侧,以上符号相连接,写上“打击了封建制度,加快农民摆脱农奴身份的进程。”)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农民起义讲到这里,下面讲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和百年战争的结束。(教师边念边写板书)

三、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和百年战争的结束

1奥尔良解围1429年

[讲评:从标题中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贞德的爱国行动,也反映了贞德抗英斗争与百年战争结束的关系]

师:(感情充沛地讲述贞德抗英斗争的时代背景,略。)由于英国多次侵入法国北部,蹂躏法国的领土和人民,因此,在法国人民心目中,一种普遍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它的突出表现,一个是法国北部诺曼底等英国占领区出现了法国人民自动组织游击队武装抗英,另一个是法国人民杰出代表爱国女英雄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

[讲评:把贞德抗英斗争放在整个法国抗英斗争环境中,作为一个典型例子讲,既不抹杀个人的功绩,也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师:贞德是出生在法国北部边境的一个农村姑娘。从小就亲眼看到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加深了对英军的仇恨。可是她想自己才十几岁的一个少女,怎样才能领导起抗英斗争呢?于是她以宗教为号召,她宣传说,参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因此,她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在1429年,贞德17岁的时候,也就是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讲评:话虽不多,但很亲切。]贞德换上了男装,带领同乡一起去见法国的王太子,王太子给了她一支人数不多的骑兵,让她去解救奥尔良之围。(教师展示自制的《贞德进入奥尔良》的画像,边指边讲述贞德解救奥尔良之围的经过。略。)5月8日这一天,在法军内外夹攻之下,围城的英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亡,于是奥尔良城得救了。奥尔良城内的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爱国女英雄贞德,并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

[讲评:讲述生动,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师生有若身临其境,全课进入高潮。]

板书:2百年战争的结束1453年。(年代用红色)

师:(结合地图继续讲述贞德的斗争事迹,直至由于法国封建主的阴谋而被英军俘虏,略。)最后,英国侵略者把贞德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动用各种酷刑残酷地折磨她,迫使她投降。可是贞德英勇不屈。她义正词严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后来,英国侵略军把她移交教会法庭审判,贞德被污蔑为使用“妖术”的女巫,于1431年5月被判处火刑,烧死在卢昂广场上。牺牲时,年仅19岁。贞德虽然牺牲了,但她的精神不死,她的言行,她的热血,鼓舞着法国人民在各地狠狠地打击英国侵略军。在1436年的时候,法国人民终于收复了首都巴黎。到1453年,百年战争以英国的失败,法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英国在法国境内的领地,除加来港外,全部被法国收复。

[讲评:贞德的被俘,使学生的热情骤然变化。教师通过贞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把学生引入激愤的高潮,并由热切于故事情节转为理智上的探索,即头脑冷静下来思索、考虑问题发展的结果。这从教学上的要求来说,是思维的高潮。]

师:在战争过程中,英法两国的封建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战后英国和法国国王又不断加强王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老师小结)今天的新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英法百年战争;一个是法英两国的农民起义。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和佛兰德尔。战争从1337年爆发,到1453年结束,断断续续进行了一百多年。历史上称为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加重了两国人民的负担,所以,在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先后在1358年和1381年爆发了两次农民大起义,两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有着共同的意义,这就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加快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的进程。通过今天讲的内容要求同学掌握最重要的四个年代,三个最重要人名,三个战役。下面我请同学说说第一个问题,四个重要年代。

生:第一个是百年战争的开始,1337年;第二个是法国农民起义,1358年;第三个是英国农民起义,1381年;第四个是百年战争的结束,1453年。(在学生回答每一个年代时,教师都进行复述)

师:下面再说说第二个问题。今天讲的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这几个人物?

生:一个是法国农民起义领袖吉约姆·卡尔,他带领起义军战斗,提出:杀死全国贵族,直到最后一个口号;一个是英国农民起义领袖瓦特·泰勒,他带领起义军,给予英国统治阶级沉重打击;还有一个是法国女英雄贞德,她解救了奥尔良之围,人们称她为“奥尔良姑娘”。后来,法国统治者怕她影响过大,出卖了她。英国把她交给教会,处以火刑,被烧死了。

[讲评:教师谙熟发问,问题简明,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发问目的在于练习,要求学生作简单的回答,但又不是简单的记忆,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分析、综合的组织工作,才能用三两句完整的话作回答。指导学生注意所学习的重要材料,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能力。]

师:请坐下!最后一个问题是三个重要战役,一个是克勒西战役,一个是普瓦提埃战役,还有一个是奥尔良解围之役。谁胜?谁负?要求同学们掌握。下面布置作业题,都打开书,看课内容串起来,复述出来。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