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7

第87章 论文(42)

生:“贞观之治”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的前期。

师:答得很好。“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全部在位时期,而“开元盛世”只指开元年间。××同学答“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很好。自从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以后,唐朝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这是唐朝历史的前期。唐前期一百几十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到开元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皇帝庙号下面,从下到上画一箭头。)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到了后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了。这强盛和衰落之间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安史之乱”。(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一从上到下的箭头,并在两线交点唐玄宗名字的下面,写上“安史之乱”。)(图略)

[讲评:按照年代顺序和注意知识系统性所进行的复习提问,简明、确切。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的基础知识,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明确了本节学习的重点。在方法上将问答、板书、示意图相互配合,得出一个概述性的小结。它对学生可说是入于耳,出于口,视于目,思于脑,从温故知新中,促进了思维能力和综合力的发展。陈老师上课伊始就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衰落”。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史之乱”。

板书: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

唐朝的衰落

一、安史之乱(755—765年)(安禄山、史思明)

[讲评:把教科书中“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这个标题分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两个子目讲授,这就突出了“安史之乱”这个主要重点,并为小结唐朝后期的政治,准备着条件。]

师: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要说这一场叛乱是怎样发生的,还得从唐玄宗的统治说起。

唐玄宗在位的时间很长,一共四十几年。刚才我们说开元盛世,只是指统治的前一段时期。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当政的宰相姚崇、宋璟都是一些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贤相。但是到了晚年,唐玄宗越来越贪图享乐,昏乱腐败。自从杨玉环(杨贵妃)(副板书)入宫后,他整天沉湎于歌舞酒色,不理政事。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说他“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从此以后,唐玄宗不再早早起床,接见大臣商量国家大事了。由于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的全家兄弟姐妹,一个个飞黄腾达,修筑起华丽的住宅,掌握了朝廷的大政。堂兄杨国忠(副板书)更是身兼几十个职务,权倾内外。在他掌权的时候,飞扬跋扈,于尽了罪恶的勾当。在杨国忠当宰相之前,李林甫(副板书)当宰相,李林甫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他“口蜜腹剑”(板书),对那些聪明才干超过他,或者对朝廷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或者是不顺从他主意的人,李林甫就千方百计地打主意加害于他,他嘴上跟人说得甜甜蜜蜜,肚里却是一肚子坏水,像藏着一把剑。如果说唐玄宗前期曾经任用贤相而出现盛世,那么后来,唐玄宗被这么一群小人包围住了,政局还能不乱吗?于是,节度使安禄山乘机发动叛乱,他要夺取唐朝的天下了。

[讲评: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引用诗文、典故等内容,再现历史形象,加强感染力,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一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道出了唐玄宗后期的昏聩,杨贵妃的娇宠,唐政权的走向衰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师:安禄山是什么人?安禄山是一个节度使。节度使是一种什么官职?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弄明白什么叫节度使。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1页,请××同学念,第一段的前四行。(学生朗读:“唐玄宗统治前期……权力很大。”)

师:课文告诉我们,原来唐玄宗统治前期,北边突厥、西边吐蕃等族的骑兵经常骚扰边境,唐玄宗早年为了加强防御,在边境重要地区设了10个军事重镇,叫做藩镇。藩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大极了。在他的统治地盘里,既管行政,又管财政,还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那时候,10个藩镇的节度使共拥有军队49万,而中央禁军只有12万。所以,地方的兵力远远超过了中央,这种情况已经给唐朝中央政权带来了危机。节度使中实力最大的是安禄山。安禄山身兼范阳等三个藩镇的节度使,拥有很强的一支军队,管辖了很大一片地区。安禄山怎样发展到那么大的势力?他又是怎样发动那场叛乱的?让我们从头说起:安禄山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善于钻营拍马。他管杨贵妃叫妈妈,自己称儿子。每次进京朝见玄宗,必先拜见贵妃,以表示他对“义母”的一片“孝心”。他也一再向玄宗表忠心:他是怎样怎样地愿为皇帝陛下效死力,“愿以身为陛下死”……就是这样,他用溜须拍马的卑鄙手段,骗得了唐玄宗对他的十分的信任,一身而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个镇的节度使。管辖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广大地区。可怕的是,他一面骗取皇帝的信任,一面却在背地里招兵买马,储备粮食,加紧叛变的准备,想趁唐政府政局混乱、内地兵力空虚的机会夺取唐朝的天下,一场叛乱早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755年冬天,安禄山率领15万人,从范阳(板书)起兵叛唐。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他以“清君侧”,讨伐人民痛恨的杨国忠为名,长驱南下。一路上,虽然有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却几乎没有遭到官府的什么抵抗。那时候,唐朝内地非但军队人数不多,而且由于长期没有战争,军队不会打仗,兵器已经长锈,许多地方的文官武将,有的弃城而逃,有的开城投降,叛军很快渡过了黄河,攻陷了洛阳,安禄山自称皇帝。第二年,又攻入潼关,直逼长安。长安危在旦夕,朝廷里面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唐玄宗带领杨国忠、杨贵妃、随从卫队仓皇出逃,直奔成都。唐玄宗一行人走到长安西边的马嵬驿,愤怒的战士鼓噪起来不肯前进,杀了杨国忠,玄宗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被追缢死了杨贵妃,才继续上路。唐玄宗逃往四川成都,太子则回军北上,到灵武称帝,这就是唐肃宗。叛军虽然取得了一点胜利,但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先是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当了皇帝。两年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叛,史思明又把安庆绪杀死,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里面就是这样一帮乱臣贼子,他们祸国殃民,又自相残杀,叛军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力量。这场叛乱在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和借来的回纥兵的反击下,经过八年的战争平息了叛乱。历史上叫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叛军沿途烧杀抢掠,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内变成废墟一片,进入长安后,纵兵大抢三天,长安城里一片火海……强盛的唐朝经过这一场叛乱,从此走向衰落了。因此安史之乱成为唐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

[讲评:叙事性叙述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感染力。陈老师借助“安史之乱”这一事件的动态和进展,辅以故事性的情节,加以形象的描绘,使学生对史实建立起想象的基础,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形象化的表象,不只是了解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性质,还形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的历史概念。]

师:同学们打开笔记本,在“安史之乱”这一行的后面,继续写:“——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朝由盛而衰,首先表现在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讲评:因果相承,衔接有方,有机地突出了史实问的联系。]

板书:二、藩镇割据

师:“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下去了,但是节度使权力太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相反的,更加膨胀了。安史之乱以后,安禄山、史思明的旧部虽投降了唐朝政府,但照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政府在内地新增加的一些节度使也都是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名义上是藩镇,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在这些小王国里,节度使是土皇帝。他们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赋税不上缴,官员自己派,节度使死了,有的是父死子继,有的是部将接替。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事实。这样,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前期的那种统一局面不再存在了。藩镇与藩镇之间为了扩展势力,或者互相攻杀,或者联合起来反唐。这种藩镇割据、不断混战的局面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直到唐灭亡也没有改变。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兵力和财力,阻碍了文化经济的交流,人民遭殃,生产也难于正常进行,唐朝衰落了。

唐朝的衰落不仅仅表现在地方上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在中央政府内部又出现了宦官专权的严重问题。

板书:三、宦官专权

师:唐朝宦官专权可以说是从玄宗时开始的。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板书)。凡四方进呈的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小事就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朝廷大臣如李林甫、杨国忠也都要巴结他。不过,那时候宦官专权还得依仗着皇帝的宠信,才能倚权弄势,操纵政事。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开始左右皇帝了。肃宗当政时,宦官李辅国因为拥立有功,掌握了禁军,兵权在手了。肃宗的儿子代宗在位时称他为尚父。有一次李辅国对皇帝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意思说,你皇帝只管呆在皇宫里面,朝廷大事听我去处理好了。后来,宦官的权越来越大。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说了算。唐宪宗以后九个皇帝有七个是由宦官所立,两个被宦官杀死——宦官专权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唐朝更加衰落了。

宦官专权的同时,朝廷大臣中不同的派别又在大闹派系斗争,更加削弱了唐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板书:四、朋党之争

师:唐朝后期,在中央政府内部,大官僚之间的派系斗争叫朋党之争。大官僚拉党结派,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主要的有两派:一派的首领姓牛(僧孺),一派的首领姓李(德裕)。先是李派得势,拉拢宦官排挤了姓牛的一派。后来姓牛的一派得势,拉拢宦官,又把姓李的那派罢斥。牛李两党之间斗争了四十年左右,历史上称为朋党之争。大官僚忙于拉党结派,你争我斗,还能顾得上治理国家大事?唐朝的朝政还能不乱?

同学们!自从755—763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向下坡路滑下去了(一边讲,一边指黑板上画的下行线)。打开课本第32页,看最后两行。课本上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这是我们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小结。

[讲评: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对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陈老师在叙述其渊源始末中分析其危害,运用图线示意,结合阅读课文进行小结。这既是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示学生以通过占有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读史方法。]

师:以上讲的都是唐朝后期政治上的情况。在经济上,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破坏了,租庸调制行不通了。唐政府不得不改变赋税制度,实行了两税法。

板书:五、两税法(780年、杨炎)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唐朝前期实行什么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生:均田制、租庸调制。

师:唐朝均田制的办法是怎样的?

生:每个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可以传给子孙,叫“永业田”;八十亩归农民使用,死了以后由政府收回,叫“口分田”。

师:但是事实上,均田制的实行并不是那样理想化的。在很多地方,唐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够那一百亩的数目。而租庸调规定的粟和绢是不折不扣要交纳的。农民生活贫困,难以维持下去,往往被迫出卖口分田。王公百官,地主豪绅趁机兼并土地。巧取强夺,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地主庄园。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死了以后口分田由政府收回的这一条已经做不到了,政府手里缺乏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不能继续授田给农民,均田制就这样破坏了。均田制破坏了,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再也交不起租粟和调绢,只好从原来居住的地方逃走,逃到地主庄园,成为庄园的庄客。从国家租庸调的剥削下逃了出来,又换来了地主的剥削。一批批农民逃走了,唐朝政府直接剥削的对象越来越少了,租庸调制度行不通了,政府的财政越来越陷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在板书提纲“两税法”一行的后面添写:“——赋税制度”)。现在翻开课本第33页。请××同学念“两税法”第二段课文。念以前,我先提出几个问题,××同学在念的时候,注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问题:(1)两税法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的?由谁建议实行的?(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什么?(3)办法怎样?(4)结果怎样?(读过课文后,学生基本上按课文准确地作了回答。)

[讲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明确重点、掌握关键的自学能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