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94

第94章 教案(6)

中国教育学科如何建设?是向苏联学,还是向美国学?这是20世纪中期摆在新中国教育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且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傅先生早在我们这些人做学生时对这个问题就给了明确的答复,这就是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必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教育思想,而不是割断历史。这在教育战线向苏联一边倒的日子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让我们感悟至今的是:还是20世纪北京师院成立不久,一次,在讲如何学习教育学时,他讲:“现在一提到教育学,往往只有凯洛夫,这是不全面的,作为学习和研究,要广识百家,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要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和学说,特别是本民族古人今人的学说,如孔夫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理……我们也应有自己的教育学。”这番话让我这个来自部队在培训和任职时都照搬前苏联教育学进行教学,并把苏联东西奉为经典的文化教员,深感惊讶、佩服和启悟。惊讶的是在这一边倒的年代,老师竟然敢触到具有先进经验地位的权威;佩服的是老师的胆识;启悟的是眼界开了,过去学习苏联,虽有收益但省悟上深受局限,对如何学习和增进学识上有所启悟。

也就在国内教育界向苏联一边倒的严峻的1957年,傅先生出版了重要的著作《学记译述》,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发展引入了民族文化母体的血脉。

不仅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外的教育理论五光十色地涌进中国教育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教育学如何建设,教育事业如何发展仍然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傅先生一如既往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坚持将教育理论探索建立在继承优秀民族教育文化和借鉴先进的国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先生晚年正值改革开放春风初起。他在孔子的学说中看到中国教育学建设的精神力量。由是,先生便更致力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连续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其成果反映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独到见解。1980年发表《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意思》,请读者从当时的背景解读傅先生的见解。1981年发表《(论语)教育章句析解——孔子教育思想初探》,此文在评价孔子10种重要的教育观点中反映出傅先生的教育思想。下录该文十大观点,供读者对傅先生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庶富教”的教育治国和先富后教的观点;“有教无类”的知识扩散观点;“仕而优则学”的不断学习观点;“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和后天作用于先天的观点;“君子不器”的通才教育观点;“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的笃行观点;“循循善诱”的发展智力的观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好才能教好的观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主观学习态度的观点;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同年还发表了《夫子之力何其杂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愤不悱”怎么办》《叩鸣之争》《研究孔子的前提》等短小精悍独具见解之作。

2积极传播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思想营养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先生有感于五四以后启蒙时期的教育理论多借鉴于西方,但西方教育经典著作却极少中文本的情况,从1935年到1940年就着力向国人推介西方教育思想,曾翻译出版了阿德勒《生活的科学》、洛克《教育漫话》、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裴斯泰洛齐《贤伉俪》,并辑译色洛芬、卢梭、福禄倍尔三人的论文摘录合成《莉娜及其他》等五部著作。解放后,到北京师院工作期间翻译了桑戴克《教育心理学》,撰写了《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注释》,继续积极地传播优秀的西方教育思想。

1957年,傅任敢就曾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再次肯定:“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一部包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以外,其他主张,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好些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魏泽馨编《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第52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他翻译的洛克《教育漫话》、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也不断经由出版社再版,惠及了我国多少莘莘学子,对于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洛克《教育漫话》、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依然是我国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但是,傅任敢先生坚决反对生吞活剥地学习国外的教育。在全国普遍学习苏联教育的时候,傅先生就明确地指出:“本来,在苏联,教育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其中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在试验之中,还有争论。我们却往往摭拾人家的只言片字,当作不变的条律。”“我们学习苏联的先进教学理论与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存在着非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态度,以致学习时产生了偏向,给工作带了损失。为了今后学得更好,我们必须独立思考,认真体会,避免浅尝辄止;认真比较,认真结合实际,避免教条主义。”程禹文编《傅任敢教育文选》,第527、529、530、5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这对于我们现在学习西方教育,何尝不是一种语重心长的教诲呢。

3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傅先生早在1940年所撰《师范学院的中学关联》一文中就提出设想,师范学院建立附中并应把附中“变成它的实验室”,不能把“理论实践,分成两截”,他还认为师范学院分区设立,是一个用意很好的办法,“可切实负起辅导区内中学与改进及研究区内中等教育的责任”。

1954年傅先生在新建的教学楼前,面对师院的初创,满怀信心地对与他共同创业的青年教师们说:教育教研室“要协助院领导办好学院,办好附中。将来有了条件要办好附小和幼儿园,要办成一条龙,我们一定要把各级附校办好,办成教育科学研究的阵地,办出北京师院的特点来”。

傅先生提倡高等师范院校面向教学,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优先弄清楚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按教育规律办教育,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要求在专业课方面的基本知识要达到综合大学同一专业课的同等水平。他同时主张“提倡师院教师大胆做教育实验,不能专靠苏联专家和领导布置的一套,这样会使科学停滞不前”。

半个世纪以前傅先生就把教育科研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并把教育科研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其中寓意深厚。傅先生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这一思想对于今天我校教育学科的建设乃至我校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同时,傅先生主张管理教育科研要按学术规律办事。他指出:“培养学术空气不能急躁,我院目前学术空气不浓是自然的事,因为两年时间的确搞不出什么东西。应当重视它,但搞急了就会出问题,科学研究加填进度表,其实科学研究是没法填进度表的,因为它可能几个月没有进展。费孝通说,一间房子,两本书我再加上六个字,八小时,三五年。一年半载不能见效。”这种冷静平实的科学态度,也正是教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面对今天的学术浮躁,重温傅先生的提示,的确很有意义。

4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观点

傅先生在《关于办好高师院校的一些设想》一文中提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设三类学科。第一类是公共课,除政治课和体育课外,每个学生都要学一门自然科学或一门社会科学和一门文体艺术课,这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通过跟中学打成一片,来以同志的身份领导学生前进的能力。第二类是专业课,学生除学一门专业主科以外,最好还学一门专业副科,以适应规模较小的中学的实际教学需要。”

傅先生提出教学实践是师范院校要注重的问题,提倡师院教师大做教育实验,学生要见习、实习经常化,不打乱院校和中学的教育秩序。我深感这是傅先生毕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办教育所结出的真知灼见之果。我就因自身自然科学根基不足,而在进行科研与教学中受到局限,因缺乏艺术方面的学识而在鉴赏艺术上乏力;在有所成之处,亦与傅先生上述要求类似。他在1940年所撰《师范学院的中学关联》中就提出:师院的师资就各种教学法而论,应该具有见识很广,并知道怎样去教学生的功课,并有一定的经验;就学校行政与教育心理等科而论,必须具有亲切的体验,才能对学生的心理与学校的行政关系处理自如;中学彻底实行导师制,导师的起码条件是要能够适合中学的生活环境,尤其应当了解未来的导师工作与生活,并提出“培植师资的师资应当挑选成绩优良、值得深造、具有中学经验的人,加以深造”。

5重视教学法

傅任敢先生十分重视教学法的探讨,一直努力建立一种教学原则、教法、学法合一的新的普通教育教学法系统。

傅任敢先生在《学记述义》中指出: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这一部分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并将其归纳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防性(豫)、及时性(时)、顺应性(孙)、观摩性(摩)、启发性(喻)、长善救失”这几大原则,并对其逐一进行了述义和剖析。

同时,傅先生指出,在《学记》中教学法“总的精神是诱导、启发、潜移默化,反对外铄、注入、急于求成”。下面按傅先生文章刊发顺序分三方面排列组合来分析:

教法方面:因材施教——愤悱启发——教学相长——耳濡目染——文以载道

教师方面:温故知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激发兴趣——教学有方——教学效果

学法方面:学思相辅——发挥潜力——学习结合——培养自学

以上这三方面的内容,尚远未全面展开,更尚未触及傅先生全盘设想的诸方面,诸如教育之方、教学之法、学习之规、课内课外、复习考试、教学环境、学习与修养、教师进修、教材运用、教学与科研、外国借鉴、中外教育教学法之比较等等方面的研究。但仅此三组,既各自成篇,又在相互联系中呈现出有机整体。我们以斑窥豹,似可隐隐约约地看到而又切实地感到一个教与育、教与学、知与识、学与行、方与法、文与道、道与能、惑与解、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等等诸方面所体现出的傅先生的一套教育教学法体系,即通过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和传承,从研究孔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及方法入手,探讨课题起源和发展的轨迹,结合古今实际,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及经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法体系。

(二)关于高等师范教育建设的思想

1关于高师教育地位、任务的论述

早在1933年傅任敢在《湖南教育一瞥》中就提出:“舍了教育不谈,未免忘本,何况教育还是‘立国之本’呢!”1980年,他在《关于办好高师院校的一些设想》一文中提出:“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发扬它的师范性”,他认为师范性应体现在提高它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示范性和教育研究水平”、“教学艺术水平”。而高师院校的目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合格的中学、中师的合格教师和干部,以及教育科学的研究人员”。这些确是真知灼见。傅先生还对现存的中央和地区、地方性高师的学制、体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关于培养目标上,他历来都强调: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要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并重的原则,并强调要让学生养成服务与劳动精神,叫他们尽量实践。而后他又明确诸育之间的关系是以德育为前提,以体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体,以综合技术教育为补充。

2关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论述

傅先生一向关心高师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他在1957年和1980年发表的《关于办好高师院校的一些设想》《师范教育私议》诸文中,对高师教育的改革,在充满信心的期待中进行论述和提出设想。

傅先生早在1957年就明确提出:高师办学体制“我认为应该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依靠教师,发扬民主’”。并对这一主张的实施进行了阐述。

今天,我们对照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师教育制度,人们不禁为傅先生当时的远见与胆识所折服,又为傅先生被剥夺20余年从教资格所造成的损失而惋惜。

1980年针对在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和在学术界出现的削弱师范教育的观点,傅任敢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中央重视师范教育的指引下,师范教育必能保持其独立的体系”,“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发扬它的师范性”,即提高“学术和教学”、“示范性和教育研究”及“教学艺术”三方面的水平,并突出强调“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但要面向教学,面向中学。”傅先生此时此刻强调师范教育独立体系和师范性,力主师范教育要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对于正确认识并解决高师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文民进中央选报党中央,可见其重要性。

3关于高师的师资建设

选聘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傅先生办学的主要原则。他在1979年的《谈谈高师教育》和1980年的《关于办好高师院校的一些设想》两文中,对于高师师资均有重笔。他认为,高师院校的师资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师范大学毕业,并有两年以上中学教学经验的人员;二是从中学或中师选拔优秀教师;三是与其他高等院校合作,互通有无,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充实教学力量。要求教师、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都要结合工作,不断进修。进修内容应是缺什么补什么,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在教师进修方面具体提出:专业教师再自攀本专业的高峰,研究本专业的教学教法等;教育学科的教师,要优化研究社会主义教育学,除全面发展这个总规律以外,到底还有什么其他规律,以便逐步建立自己的教育科学。

傅先生是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学者,在高师师资方面,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会议、学术、教育活动中呼吁、建议、撰文论述等等。自己在自攀本专业的高峰,更是率先垂范。如在逆境中,在完成工作之时,坚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学专著的撰写以及教育学世界名著的注释。在他最后两三年里,身抱重病,仍抢时间重新修订过去有关教育著作(英译中,古译今),撰写评价孔子教育活动的论著,研究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法体系。

虽然傅先生离开我们已26年了,但是一切恍惚如昨。他在北京师院尽管蒙冤20年,对教育的探索却仍然孜孜不倦,他的谆谆教诲让我们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同事终身难忘。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今天和未来。深入研究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本人仅以本文肤浅的研究对这项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傅先生对教育的不倦追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巨大的贡献,激励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执著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富强继续努力前行。

学贯中西、术通千古的爱国、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