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24926000000020

第20章 回族饮食文化(3)

土锅鱼

土锅鱼是焉耆回族的一道美食。原料主要有新鲜草鱼(多用博湖鱼)、西芹、菜花等,配料有黑胡椒、八角、白糖、盐、姜、葱、蒜、辣皮子等。做法是先将鱼洗净,用黑胡椒、八角、白糖、盐、姜、葱、蒜等将鱼腌制约十几分钟,然后将鱼一剖两半,用无烟的炭火将鱼的两面烤一下,使腌制的佐料的香味进入鱼肉内,接着将鱼和西芹、菜花同放入“土锅”(瓦罐)内,加入佐料,加水用文火焖制,约半个多小时即熟。这种鱼鲜嫩可口,香气扑鼻,十分好吃,是招待客人的佳肴。

2.米、面类

油香

油香是回族的一种面制的饼,油香有3种,分为发面油香、蒸油香和烫面油香。发面油香,和面要用酵头,并要放苏打、香豆子、清油和鸡蛋,面和好后要不断地揉,同时添一些干面粉,面揉好后,做成油香面胚,放到油锅里炸成淡黄色即成。蒸油香也是用发面,不同的是先将面擀薄成大饼,抹上清油,撒上香豆子,卷起来切成小段,再朝一个方向拧,然后压扁擀成圆饼,每个圆饼之间要抹上油,防止粘连,最后将圆饼摞起来放入蒸锅蒸制。烫面油香,要用开水烫过的面做油香,等面完全凉下来,开始揉面,烫面油香里不加任何东西,把面擀得很薄,用刀在中间剁两个刀口,然后放到油锅里炸(回族人叫“捞”),来回一翻,就可以出锅了。在炸好的油香上撒一些砂糖,这样会更好吃。

油香的制作,通常由富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掌锅。做油香用的水必须是新鲜水,和油香的面粉必须是头等麦面。

回族吃油香十分讲究,阿訇和亲友未到来之前,一般不得事先动用。油香是一种尊贵的食品,不能像啃馒头那样拿起来就咬,否则会被视为粗鲁或不懂礼节。

做油香、捞油香(也叫炸油香)能够展示回族妇女技艺,也是衡量一个家庭主妇称职与否的因素。如果做的油香油亮味香,主妇将会受到好评,反之,会被认为不合格。回族人在说媒提亲时,婆家不但要看姑娘的容貌和秉性,还要看其厨艺,尤其是要看捞油香的手艺。所以,回族姑娘从小就跟母亲学做油香,长大后都是做油香的能手。

关于炸油香的来历,在回族中有这样的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教时,历尽磨难,于是让信徒分批迁往麦地那。当他也来到这里的时候,受到全城******的热烈欢迎。面对争相邀请高贵的先知到家做客的热诚信徒,穆罕默德松开骆驼的缰绳,随它信步走到阿尤布老汉家门口。喜出望外的阿尤布老汉家里很穷,除了少许的面粉和清油,别无待客之物,于是就用面粉做成小饼,用油炸了招待穆圣。穆圣对油饼赞不绝口,并与众人分食。在众人的要求下,穆罕默德为油饼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油香。从此,炸小饼(回族称为“油香”)的习俗就传沿了下来,并作为招待贵客的必备食品。至今回族在吃油香时仍保留了先掰开,后再吃的做法,俗话说:“喝盖碗茶要刮呢,吃油香要掰呢。”拿起油香要先掰,把另一半放在盘子里,等吃完这一半再吃另一半,不能拿着整个油香吃,这种吃法既不礼貌,又不合乎卫生要求。

油香在回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举行婚丧嫁娶活动中,回族人都要“念索”(祈祷)。当油香被庄重地摆上餐桌,仪式才算得上圆满。可见小小的油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馓子

馓子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馓子的历史悠久,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写诗赞美过馓子,诗中说:“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看来,小小的馓子已有千年的历史。

在新疆回族的民谣中,也有夸馓子的,一首民谣说:“油炸香从头学,回回馓子是一绝,吃喜磕馓子,大人娃娃长胆子。”从民谣中可以看出回族对馓子的喜爱。

馓子制作时一般要在面粉里放入适量的碱溶液,并加入盐水、花椒水(花椒、洋葱皮熬成的水)、鸡蛋、香豆粉、清油、蜂蜜,和温水调好,和成面团,经反复揉匀揉透,再揪成面剂,面饧好后搓成筷子般粗细的圆条,放入热油中炸至棕黄色,捞出即成。四川、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民做馓子时,还把面搓成均匀的长条,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股,用手将两头捏在一起,用筷子撑住,使其成一定的弯度,然后放入油锅内炸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在2007年9月举行美食文化节时,10多位回族妇女,用了20多天,炸了10000多把馓子,摞成3.5米高、3米宽的馓子塔,十分壮观。这天有1.6万多人品尝了馓子,为此,他们还申报了基尼斯记录。

麻花

新疆回族喜欢吃糖麻花,并善于做糖麻花。这种麻花除了在食品店有售外,还常可见到推车流动出售。回族人的麻花又酥又焦又脆,很受人们的欢迎。

糖麻花的原料有面粉、白糖、清油、矾和碱等。做法是将矾、碱捣成细末,用水化开,倒入盆中,将白糖倒入盆中搅匀至清水化开,再将面粉倒入,揉面到不粘手、不粘盆为止。面团表面抹上清油饧半小时左右。过后再揉一遍,表面再涂上油,再饧半小时后即可做剂子。剂子搓成长条,抹上油,盘成圆形,摆放整齐,刷上一层油。用搓绳子的方法,将搓成的小长条折成2条或3条,拧成麻花型,摆在案板上,饧20分钟左右即可下锅油炸。炸时,用手捏住麻花的两头,抻长,放入锅内,不断用筷子翻拨,炸成金黄色即成。有的家庭为了使糖麻花更加好吃,在和面时,还放鸡蛋、牛奶等,这样,糖麻花的味道更加可口而香甜。糖麻花含水份少,容易保存较长时间,所以也是人们出门时带的一种食品。

麻花有糖麻花、淡味脆麻花和咸麻花3类。做法是根据不同口味,在和面时放入不同的原料,如糖麻花里要放糖和油,淡麻花里只放油,咸麻花里放盐和油。脆麻花又可分为3股麻花、绳子头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这些麻花的原料成分略有不同,搓法形式多样,色鲜味美,香酥脆甜,十分可口。麻花作为小点心,常用来待客,在婚礼上也是不可缺少的食品。

糕点

回族的糕点是待客的必备食品,来了客人首先要敬茶,然后要请客人品尝各种糕点,最后才是请客人吃饭。回族的糕点十分丰富,主要有小麻花、酥皮点心、一口酥、酥条、糖麻球等,被称为“小八件”。其原料主要有面粉、砂糖、清油、羊尾油、黑白芝麻、核桃仁、葡萄干、食用色素等。回族的糕点主要是手工做成,有的要用食品的模具,糕点中以甜食为主,但也有咸的和淡的,可满足各种口味的需要。回族的糕点制作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气味香甜,油酥可口。

酥合子

酥合子是一种甜食,做法是用清油、水和面,稍饧后,将面团揪成若干小剂子,再将小剂子擀成面皮备用,再将白糖或红糖、核桃仁、芝麻、炒黄的面粉、清油和成糖拌成馅,用面皮包上馅,捏成合子形,入油锅炸熟即成,外酥内软,色泽金黄,香酥可口。也有用韭菜和羊肉做咸馅的,味道同样好吃。

卷果

卷果分甜、咸两种。甜卷果的做法是,将面和好,擀成大薄饼,将红枣、山药、核桃仁洗净切成碎末,均匀地撒在大薄面饼上,然后卷起来,切成小段,下油锅用文火炸熟即成。咸卷果的做法相同,就是馅的做法不一样,其馅用剁碎的牛、羊肉,加葱、姜、盐和淀粉,经搅拌后即成。无论甜、咸卷果,一般制成长条,做好的卷果色金黄,香气扑鼻,外脆内香,各有风味。

鸡蛋醪糟

鸡蛋醪糟是回族吸收汉文化形成的一种小吃,一般在早上食用。回族人的醪糟是用大米放酒曲经发酵后酿成的,呈稀粥状,味微酸有甜味,十分爽口。做法是将醪糟烧开后,在里面打一个蛋花,一开锅即熟,配合醪糟的食品主要是麻花和油饼,一般在鸡蛋醪糟里泡上麻花或者是油饼,香甜可口。鸡蛋醪糟营养丰富,也是经济快餐,深受回族群众的欢迎。

油糕

在内地,油糕大都用糯米粉来做,其馅大都用豆沙或白糖之类做成。但新疆回族的油糕却用面粉来做,其味道同样上乘,且别有风味。

做油糕的关键是和面。有趣的是和面地点不在案板上,而是在锅里。先把锅里的水烧开,放入羊油或清油和适量的碱水,然后徐徐倒入面粉,边倒边搅拌,直至搅拌到很稠,面约八成熟时,取出放在案板上,擀薄待凉。面凉后再搋少许凉水,再把面揉软即成。

馅可用白糖、熟干面粉、核桃仁、芝麻、葡萄干、青红丝等原料做成。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块,包上馅,做成扁圆形的小饼,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成油糕。这种油糕皮上起小酥泡,味香甜可口,油而不腻,满口油香。

油酥饼

油酥饼是回族常食用的一种饼,由于油多又酥,松软可口,非常好吃,所以叫油酥饼。做法是将面和好后,稍饧,然后擀成薄薄的饼,上面均匀地抹上清油,再撒些砂糖,然后叠成方形或长方形的饼,再用火慢慢烤制。饼外呈焦黄色,散发着油香味,非常诱人。也有在擀成薄薄的饼上撒上香豆子粉,抹上油,做成圆形饼,然后烤熟。

馄馍

馄馍是回族独特的风味面饼,原是甘肃回族的一种面食,后传入新疆,被新疆回族所接受,在乌鲁木齐、昌吉和焉耆等地回族的聚居区流行。馄馍制作时先将发酵面加适量的碱和干面粉,揉成面团,擀成张,卷成棒,然后以模具制上花纹图案,置于抹上香油的馄锅里,放进坑洞里的草木灰里烧,并掌握好火候。馄馍制好后看上去黄灿灿,吃起来外脆里软,香甜可口。馄馍有甜的和咸的两种。咸馄馍里还要放香豆子,吃起来更香。有条件的话,将馄馍放在烤箱、烤炉里烤,效果更佳。

关于馄馍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回族牧民去放牧,由于草场较远,一去就是几天或者十几天,每次出去放牧还要带上锅和碗,还得做饭,非常辛苦。他在街上发现两个铜罐,而且还可以套在一起,觉得打水、喝茶、吃饭都可以用,于是就买了下来。有一次他吃完饭,把剩下面团扔在铜罐里,到了下午铜罐里面团发酵了,要蒸馍馍可没有笼,也没有锅,于是就将两个铜罐套在一起,埋在草木灰中烧,结果烧成功了,从此,这种做馄馍的方法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做馄馍有专门的工具,式样也多了,有方形和圆形的,有铜的、铁的和铝的,做馄馍更加方便了。

油旋子

油旋子俗称花子抖皮袄,为回族烙饼中的佳品。其制作方法为用凉开水发面,加入适量苏打揉匀,擀成饼,抹上清油,再洒上香豆粉和干面粉,卷成圆卷,切成若干份,擀成小圆饼,上面再涂上清油放入锅烙熟即可。由于饼中油多,吃起来松软油香,油而不腻,十分可口。

蒸糕

蒸糕是回族传统蒸货类中的佳品。制作方法是将发酵面和成直径依次相差10厘米左右的3个面张,分别抹清油和香豆粉、面粉,由大到小层层垒放,在第三层上面,用面制作“九朵牡丹花”,花心一般饰有红枣、樱桃、葡萄干等。“九朵牡丹花”取“久”之意,红枣、葡萄干、樱桃等象征生活甜蜜。

牛肉拉面

牛肉拉面是回族的风味小吃,以肥壮的新鲜牛肉做汤,下细细的拉面,待面熟后捞到碗里,舀上牛肉汤,放上香菜和肉丁、辣子油即成。由于牛肉拉面味道鲜,上桌快,有营养,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牛肉拉面做工虽然简单,但是每项工艺要求却很严。先将新鲜肥壮的牛肉用水洗后放在锅里煮熟,煮熟的牛肉汤加少许白矾澄清,再置于另一个锅内,煮汤时要放草果、花椒、姜皮、桂枝等调料,煮后加适量的盐,倒入缸内备用,就勾兑出清香的牛肉汤。一般汤内还要放萝卜片,萝卜片要用水先煮,再放入汤中煮,使牛肉汤清香诱人。根据季节的不同,都要放不同的萝卜,如水萝卜、青萝卜等。牛肉要切成牛肉丁,加香油、葱末调料炒透,使肉丁上色着味,然后放入碗内食用。

和面时要倒进温盐水搋匀,待面饧后还要加进适量的面粉和碱水,然后双手搓成2~3斤重的长条,并抓住面的双端,拉长合拢、反复几次,直到面有筋骨且粗细大致均匀时,再抻拉成细条下锅。面条又细又光,下到开水锅里稍煮即捞起,放入碗内,舀上清香的牛肉汤,放上牛肉丁和香菜、辣椒油,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就做好了。

炒揪面

炒揪面是回族的一道快餐,制作面片要用温水和面,里面要加一些盐,面和好后,要不停地揉,并要饧一段时间,这样才能使揪出的面片滑润劲道,然后把面揪到开水锅里,熟后捞出备用。在炒锅倒适量胡麻油,油热后,将新鲜羊肉丁放到锅里炒,放入少量的大辣椒、蒜片、葱丁、黄花和调料,接着把揪好的面片捞到炒锅里翻炒入味,最后少加鲜汤即可出锅。回族人的炒揪面油亮生辉,味道鲜美,吃一顿炒揪片可以一天不饿。

炒糊钵

炒糊钵,也叫“胡拨”,是回族传统的风味面食。制作方法是先用热水和面,烙成薄饼再切成筷子般的细条备用。在锅里放油,将新鲜羊肉丁放在锅里炒,并加花椒、大料、茴香、干姜以及葱、蒜、辣椒面等调料炒熟,再置入切好的薄饼条翻炒,并喷上肉汤或水,盖上锅盖焖至汤干,撒上香菜、韭黄、蒜苗等即可。炒糊钵既有饼的香味,又有炒面的风味,其味油香可口,营养丰富,也是一道别具风味的经济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