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24950500000018

第18章 独山子矿务局时期(1953~1961)(4)

炼油上百万吨创全国唯一

独山子矿务局1953年成立时,当年独山子炼油厂共炼油7.01万吨,承担了当时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石油需求,也是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炼油最多的一年。1954年年底中苏石油公司结束时,独山子炼油厂已拥有原油年处理能力10万吨,并拥有蒸馏、裂化、焦化和沥青等配套装置,成为全国当时配套较齐全的炼油厂。

1955年1月1日起,独山子炼油厂划归新疆石油公司管理。这一年,由于独山子油田原油产量锐减,炼油生产受到影响,加工量逐步减少,而黑油山已发现新油田。1955年5月16日,独山子矿务局动工修建独山子到克拉玛依的第一条油田公路——独克公路,该路全长147公里,为3级砂砾公路,于当年10月18日竣工投用。10月底黑油山1号井出油后,独山子矿务局全力会战克拉玛依使之发展很快。1956年7月1日,新疆石油公司改称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炼油厂改由独山子矿务局领导。这以后,克拉玛依油田开始大量出油,如何将原油运往独山子,成了当时的难题。在计划兴建克—独输油管道之前,为解燃眉之急,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运输大队携带100多部进口风缸(太脱拉)大油罐车进驻了独山子,承担起了克拉玛依原油运送独山子的任务。为了加大运量,这些车辆都加大了罐车拖挂,成了一列列小火车。大量原油运抵独山子,随之而来的难题却是独山子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成了“瓶颈”。为此,石油部决定对独山子炼油厂进行扩建。

从1957年开始到1960年,共分三期扩建,前两期将原来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单炉裂化装置经过两次技术改造,改建成了5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30万吨双炉裂化装置。

在改扩建会战中,全厂上下一心,扩建和生产两不误。厂里集中一切技术力量,利用所有可代用、修复、改造的设备器材,形成技术设计、工程基建、材料供应、机械加工、后勤服务一条龙作业,确保了一、二期扩建工程按期完成。

第三期对釜式焦化装置进行了扩建,在原有的一焦化6个釜的基础上,又相继建了二焦化,新增14个釜,后又建了三焦化,又增加9个釜。同时,扩建了氧化沥青装置以及辅助生产设施,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釜式焦化、氧化沥青装置。

在扩建过程中,石油部抽调东北石油五厂和兰州炼油厂的人员、设备全力支援。东北五厂双炉车间主任、工程师、班长、操作工都来到独炼厂帮助开工并培训人员,他们在独山子工作一年多时间,使独山子人员完全掌握了生产技能才撤回。为增强独山子的技术力量,他们还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支援独炼厂常减压、化验室等车间。兰炼为独炼厂输送了二焦化整套装置,其建筑安装队伍帮助独炼厂进行了电力安装和管线安装。

通过三期扩建,独山子炼油厂原油年处理能力从7万吨很快提高到98万吨,能生产27种油品。1960年加工量达到121万吨,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年处理量上百万吨的炼油厂。

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独山子炼油厂装置技术仍然落后,特别是二次加工能力低,生产设备不配套,在拔头炼出汽、煤、柴轻质燃料油后,剩余大量渣油无法处理,渣油存放到金属罐的条件也不具备。经石油部和新疆石油局批准,独山子矿区在3个月内建成2个容量各为5000立方米渣油的土油池。为此,独山子矿务局立刻组织挖建渣油池大会战,动员职工、家属人人上阵,不分昼夜大干,工地上热火朝天,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如青年技术员蒋兰,采用了索道运输,效率成倍提高。

渣油池按期高效建成投用,不但大大减轻了克拉玛依原油存放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独山子炼油厂的生产压力,保证了克油顺畅进厂加工处理。从1962年开始,将1958年至1960年积压的大量渣油进行二次加工,1965年基本处理完毕。

1957年9月6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来独山子油田和炼油厂视察,看望和慰问了奋战在石油战线上的广大青年石油工人,给他们送来了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亲切问候。

1958年9月9日,****中央副主席朱德同志和夫人康克清同志(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在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的陪同下,专程来到独山子矿区视察工作,看望石油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朱德由独山子炼油厂厂长王泽带路,兴致勃勃地参观视察了炼油厂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和机修厂生产钻机的工作情况。所到之处,干部和工人们无不欢欣鼓舞。朱德谆谆教导大家:“要综合利用设备和资源,注意多种经营,把一切能够利用的东西都提炼出来。要与有关厂矿搞协作,协作就是力量,协作起来什么都能搞成功。”

第二天,在去克拉玛依油田视察的途中,朱德又特意绕道到野外看望了独山子地质调查大队301地震队的全体青年地质队员。他走进帐篷,一一了解青年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家庭情况,并为他们题词,勉励他们说:“你们都是祖国的儿女,人民的后代,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党和人民的希望……”临行前,朱德绕营地一周,与大家亲切合影留念。

为解决克拉玛依原油长距离输送的困难,建设比较完备的输、储、运系统,1958年5月,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线动工。管线全长147公里,沿途有6个泵站加压加温输送,于1959年1月10日竣工正式投用,年输油能力53万吨。当时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后为******副总理)喜不自禁,高度赞扬说:“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不可能找到石油,也搞不成石油开发。事实证明,我们不仅找到了油田,还有能力修建这样一条输油管线!”

1959年初到年底,克拉玛依—独山子第二条输油管线也建成投用,年输油能力为50万吨。由于第二条输油管线是采取分段增加副线的办法,虽然当时投资较少(相当于第一条管线的2/3),但由于是分段建设,管型杂乱,施工质量不高,投产后问题很多。1962年第三条输油管线(年输油能力85万吨)建成投产后,第二条管线于1964年拆除。

60年代初,美苏对华封锁,国内经济又处在极端困难时期,石油工业大批使用的“三机”(汽车、拖拉机、柴油机)配件奇缺,依靠修旧利废解决了一部分,但仍有大批设备被迫停止运转,而且制造三机配件的钢材当时也十分困难,这一切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的发展。从1961年3月开始,在石油部供应制造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青海石油局、玉门石油局、长运公司给予协作配合,从上海、南京、武汉聘请来技术顾问,以独山子机械厂为主体,只用了4个月就成功地掌握了球墨铸铁和高牌号铸铁的炼制技术,完成了10个机型50多种产品“三机”配件毛坯的浇注。1961年12月,又开展“三机”配件加工会战。制定了完整的加工工艺,制造出了成套工艺装备、专用刀、量、检具和专用设备,制造出的9种型号46个品种的“三机”配件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1962年当年生产319.8吨,供应全国27个油田单位使用,质量完全合乎国家标准。用球墨铸铁浇铸的解放牌汽车曲轴,平均装车行驶7万公里,最长的12.9万公里;B2-300柴油机曲轴装机使用1142小时,磨损不大于合金钢制品。这种“以铁代钢”“以铸代锻”的技术,在当时配件和钢材奇缺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了新疆石油工业需要,也为全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65年10月受到前来视察的贺龙副总理的赞扬。

大漠英魂

在独山子城区中心的大花坛中央,耸立着一座手托明珠、金光闪闪、英姿勃发的美女雕塑,她是那样的高大、飘逸、阳光、美丽。雕塑的寓意象征着独山子戈壁明珠的崛起,被称为“准噶尔明珠”,这是设计者最初的创意。但独山子各族人民却在心中宁愿把她认作是自己英雄女儿的光辉形象,是永远活在独山子各族人民心中的女英雄——杨拯陆。

1958年。准噶尔盆地东部。

西起乌鲁木齐,东至木垒河,南到雄伟的博格达峰,北以卡拉麦里山为界。这片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勘探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戈壁荒漠,却有着一个悦耳的名称:克拉美丽。“克拉美丽”是蒙古语“卡拉麦里”的译音。

穿过历史隧道,人们惊奇地发现,汉时的“金满城”,突厥时的“可汗浮图城”,唐长安二年的“北庭都护府”,唐贞元年间回鹘西迁后的“别失八里”,以及元代的“宣慰司”“元帅府”,竟然一个个神秘地掩映在这片土地的史海烟云中。

然而,石油人向往克拉美丽,并被它吸引、诱惑,是因为那里有石油。

早在两年前的1956年,在克拉玛依1号井大获全胜的基础上,独山子矿务局根据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关于在准噶尔盆地实施“撒大网、捕大鱼”,展开十条大剖面勘探的战略性指示和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具体部署,派出精兵强将,对这片神秘莫测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勘测,发现这一带山前凹陷地带二叠系发育着巨厚油页岩层,有的构造裂缝里已形成明显的沥青脉。一切说明,这个区域曾经生成和运移过石油。而提交这一经过实地详尽勘查和慎密完整论证报告的,正是爱国名将杨虎城将军的小女儿,时任独山子矿务局南准噶尔地质大队106地质勘测队副队长的杨拯陆。

1936年3月,杨拯陆出生在古城西安。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身陷囹圄。母亲谢葆真为使孩子们免遭灾难,在前去陪伴丈夫杨虎城将军之前,将5岁的拯美、未满周岁的拯陆寄养到她们的外婆家里。想不到这竟是她们母女最后的诀别。这以后,是外婆含着眼泪,用米汤一口一口将襁褓中的小拯陆喂养大。直到全国解放,杨拯陆才回到哥哥、姐姐的身边。父亲、母亲为国壮烈捐躯,从此,祖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就是最亲的父亲和母亲。

1953年,17岁的杨拯陆怀揣一颗献身石油、报效祖国的雄心,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们的帐篷……”欣然报考了西北大学石油地质专业。入校仅一年,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5月,她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作为爱国名将和烈士之后,组织上在尽力照顾她,她本可以选择去北京,也可以选择留在西安,但她毅然选择了到新疆搞地质勘探。

到新疆石油局地调处工作后,组织上想留她在科研单位工作,也准备送她出国留学深造,但她坚持要到野外地质队工作,一心要为祖国寻找大油田。很快,她就在独山子矿务局南准噶尔地调大队106地质勘探队当了一名地质员。

在我们的采访中,独山子许多当年的“老石油”都见过她,认识她。说起她来个个充满了崇敬、惋惜之情。杨拯陆刚来独山子时,一身朴素的学生装,黑黑的短发,一双机灵而深邃的眼睛,显得很有朝气。当时她住在独山子职工医院西侧一幢苏式建筑的平房集体宿舍里。经过矿上组织的对新分来大学生的短期培训和参观独山子老油田、炼油厂的单炉裂化和常压蒸馏等装置后,杨拯陆就从泥火山起步,踏上了找油人的征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锤炼了她的意志。她身背一个帆布地质包,一个军用水壶,在准噶尔盆地的安集海、玛纳斯河两岸、奎屯河两岸、霍尔果斯山区、头屯河区域、准噶尔东部的克拉美丽,千里戈壁,瀚海荒漠,到处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脚印。能为祖国找石油,她觉得荒漠真好,野外真好,太阳真好,当一名地质队员真好。

在克拉美丽这片吟唱着千年古文化的广袤戈壁上,由杨拯陆和她的队友们在勘测中命名的一个个典型构造地名如五彩湾、火烧山、北三台等,已随着后来准东石油大规模的开发,被永远地镶嵌在了共和国的地图册中。

1958年5月底,已是独山子矿务局南准噶尔地质大队106地质勘测队队长的杨拯陆,带领她的勘测队超计划完成了克拉美丽地区的勘测任务。当月,他们又接到命令,对3000多平方公里的三塘湖地区进行地质勘测。

三塘湖,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令人联想到优美的荷塘水乡。此地位于巴里坤县以北,临近中蒙边境。然而,这里所谓的“塘”和“湖”,仅是几洼孑孓孳生的苦水泉子而已,更多的却是一片环境气候条件更为恶劣、人迹罕至的茫茫荒漠。

这里,沙漠横亘,沙丘重叠,无风沙三尺,有风沙纷飞。杨拯陆和她的队友们于6月1日刚到达三塘湖盆地的淖毛湖安营扎寨,初夏的上午气温就高达40℃,中午时分,空气仿佛都在燃烧。可是,在铁了心要找到石油的106队地质队员们,特别是他们的队长杨拯陆的心中,有什么比找到石油更让人爽快的呢?至于这些险恶和困难,已经不重要了,或许它会更加磨炼这些青年地质队员的意志。

作为队长,杨拯陆常常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尽量让给队友们。三塘湖的中午酷热难忍,队员们外出工作饮水量很大,而大家带的水总是有限的,杨拯陆总是忍受着干渴,把水留给队友们喝,而自己的嘴唇总是干裂得流血。为了完成任务,杨拯陆主动推迟了婚期,她告诉自己的男友,她将用新的勘查成果作为他们以后新婚的贺礼。

9月初,短短三个月,106队再传捷报。他们出人意料地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详查任务,详查地质点3242个,详查地质构造56个,测量16550米斜面厚度,取得各类标本660块,描绘地质、实际资料、综合柱状剖面、构造、地层对比、拱剖面7种图幅21张,所完成任务是原计划的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