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史》两部书里。他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
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着作编入《清代船山全书》。
陈寅恪(1890~1969年),江西修水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史学家。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等数所大学,建国前夕由京入粤,后受聘并任教于岭南大学,直至“文革”期间不幸去世。他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着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和推重。
陈寅恪先生一生撰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赵翼(1727~1814年),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模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着《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着。
吉同钧(1854~1936年),字石笙,号顽石、赳赳寨人。37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为奉天、四川各司正主稿,判案平允,提升秋审处坐办,兼外律例馆事务。因其精于法学,遇事善断,深为两任尚书倚重,凡疑狱大案均委吉同钧审定。吉同钧精研历代律典,删繁汰冗,编成《现行律》。戊戌维新时,设法律学堂、律学馆,吉同钧任主教,他博览欧美各国法律,荟萃古今,编成《大清律讲义》,清政府颁行各省,海内研习法学者,无不知其名。后又有《现行律讲义》、《秋审条款讲义》、《审判要略》、《西曹公犊》等书相继问世。辛亥革命后,着有《随扈记程》、《南游记程》、《东行记程》
等游记及《乐素堂文集》、《诗集》刊行。
夏曾佑(1863~1924年),杭县(今浙江杭州)人。字遂卿,号别士、碎佛,笔名别士。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史地知识和自然知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着《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着作。
他用进化论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所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颇有影响。胡适读过该书之后,“深佩夏先生之功力见地”。鲁迅评价说:
“我们不必看他另外的论文,只要看他所编的两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他看中国人有怎样地清楚。”今人评价为“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作”(《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作者王家范语)。
王国维(1877~1927年),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着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曾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吕思勉(1884~1957年),江苏常州人。字诚之。汉族,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着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勒内·格鲁塞(1885~1952年),法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亚洲历史研究领域的泰斗,以研究中亚和远东着称。他出生于格勒诺布尔,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历史系。最初在法国美术部工作,一战期间服役于法国军队,1925年任巴黎集美博物馆的助理管理委员,1933年成为色努斯基博物馆的指导及该馆亚洲艺术藏品的负责人,194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于巴黎去世。他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着述颇丰,代表作《成吉思汗》、《草原帝国》等均系世界历史名着。他还专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世界历史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郭沫若 (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着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着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范文澜(1893~1969年),浙江绍兴人。字仲云,着名历史学家。曾经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还着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书。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钱穆(1895~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其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中国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全汉升(1912~2001年),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着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校长、新亚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应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及日本东洋文库之邀,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其着作主要有《中国经济史论丛》(包括论文三十三篇)、《中国经济史研究》(包括论文二十一篇)、《汉冶萍公司史略》。
其他有专着《元代的纸币》、《明末清初反对西洋文化的言论》、《韩国战争与远东经济》、《中国行会制度史》等。
黄仁宇(1918~2000年),祖籍中国湖南长沙,后入美国国籍,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不在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学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着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做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主要着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韩国磬(1919~2003年),江苏如皋人,字漱石,号蘧庵,着名历史学家。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建国后,历任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韩国磬是我国第一位隋唐经济史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全国专门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厦门市教育工会副主席,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专于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着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等。其子韩昇继其衣钵,亦为隋唐史名家。
柏杨(1920~2008年),河南辉县人,1950年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1960年代用柏杨笔名,进行创作。其作品类型广泛,含小说、杂文、诗、报道文学、历史着作、文学选集等,2006年秋宣布封笔。主要着作有《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柏杨品三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