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宋词最关情
2505700000014

第14章 山河梦碎(3)

张镃就在这种烛光香雾的气氛下,与众宾客高谈阔论,恍然如游仙境。整个房间燃烧着一种特制牡丹花的香味,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群妓持着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奉客。良久,异香又起,再度像前一次那样卷帘作乐,另出十姬奉酒,换了服饰与花色而出。大抵簪白花则着紫衣,紫花则着鹅黄衣,黄花则着红衣,如是一共奉酒十杯,衣与花也换过了十次”。

张炎就生活在这样的锦衣玉食之家,在这样奢华又高雅的艺术氛围中长大,自然是能诗善画,精通音律。不仅如此,张炎还填词。初次试水,填的一首词《南浦》便在词圈内一举成名,因为该词咏了春水,写得如诗如画,轻灵流丽,邓牧称此词“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从此在文人圈内,他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张春水”。

南浦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渌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南渡之后,张炎就随家人一起住在临安(今天的杭州),从小就在杭州成长,西湖是他最熟悉不过的景色,他和一帮临安的文人经常在西湖上结社论诗,成立诗社。《南浦》这首词正是为开社而作,像极了贾宝玉和众姐妹在大观园成立的海棠诗社。这段诗情画意的日子,给他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回忆。

特别是在南宋灭亡之后,他一直生活在对这段美好时光的回忆中。

填《南浦》这首词的时候,他衣食无忧,南宋王朝虽然风雨飘摇,但国家还在,西湖还是那么美,所以他“赋春水如画”。据考证,这是张炎亡国之前所作。

《南浦》让我们看到了西湖景色的无限美好,春水流着,湖面是一片浅碧轻红的色彩。湖面波光粼粼,有燕子飞来,苏堤春光正好。小鱼儿高兴地跳出水面,流水带走花的残红,好像在笑东风无力吹花红。“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这句写得太美了。荒桥断浦,有一叶小小的扁舟流出来。回头看那池塘,被青染遍,像极了梦中芳草。

云流出空山,落花的残红每年都随着流水而逝,但花香依然在。我还记得,那回曾经和朋友一起外出游览风景,现在却只剩下渺渺余情。那时候我们一起到茂密的树林喝酒吟诗,现在没那心思了。溪上的碧桃,那灿烂的桃花还有多少在浪漫地开放呢?

填这首《南浦》词的时候,他还是南宋的一位贵族子弟、富家公子,后来,南宋灭亡后,他又一次来到西湖边上,这个时候已经物是人非,“流水落花春去也,换了人间”。想起曾经有过的流金岁月,他怅然叹息,填了一首《高阳台》:

高阳台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身为遗民的张炎,面对如今的元朝,他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失去家园让他的精神无处寄托,悲痛又能如何?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在对过往岁月的无尽思忆中,借助于歌咏西湖,低吟曼歌,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和无奈,西湖成了他的一个精神家园。西湖这么好的景色,不知道一生还“能几番游”?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化自杜甫诗“接叶暗巢莺”。茂密的枝叶遮盖了黄莺的巢居,平静的湖波轻卷着飘落的丝丝柳絮。残阳下,归来的船划过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这边。西湖的春色虽然还在,却是“斜日”下面的风景了。

春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感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那么鲜艳夺目的花,即将凋谢了,再想欣赏花,只好等待明年了。“春逝”已成大势,挽留也没有用。“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暂且陪伴蔷薇住下来吧,到蔷薇花开的时候,春天才真的被风雨践踏而后残尽。更凄然的还不是春的残尽,而是西泠桥(西泠:西湖桥名)上只剩下“一抹荒烟”,一片无可奈何的荒芜。

“当年燕子知何处?”这句是张炎化用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如今重游西湖,无法不怀念故国。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曾经的故乡繁华地,如今“苔深”“草暗”似的荒凉,剩下来的只是青苔野草。就连过去的燕子如今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这里化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鸥白了头,“愁”惹的祸。就连自由自在的沙鸥也愁苦满面,更何况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了。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现在的我哪里还有心情再续笙歌梦呢?只想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花要凋零了,风中柳絮在飘,杜鹃在啼血。不要撩起画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同是宋遗民的郑思肖这样评价张炎词:“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不容半点新愁,飞到游人眉睫之上。自生一种欢喜痛快。”

张炎除了自己填词,还撰写学术文论集《词源》——这部在宋代影响巨大的词话。所以他也是着名的词评家。有宋一朝,最有影响的词话大概有六种:王灼的《碧鸡漫志》、李清照的《词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和张炎的《词源》。

张炎的《词源》谈到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词要清空和雅实,“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诲味”。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年轻时很有才、少年得志,长大了不见得好,谁知道以后的路呢?人生就像吃甘蔗,有的人先吃了最甜的大头,后面的生活越来越不甜;有的人先吃了最不甜的小头,后面的生活却越来越甜。

张炎的生活就属于前者。从小锦衣玉食,南宋灭亡之后,资产荡尽,这么一个贵族子弟沦落到在明州卖卜为生,最后落魄、潦倒而死。

人这一生的命运到底如何,真的是很难预料,很难说的。别说个人的命运,即使是一个王朝的命运,也是不随人意的,是难以预测到结局的。我们知道,宋王朝的历史一共是三百二十年,大概划分的话,北宋和南宋各占一半。宋朝皇帝最不喜欢打仗,只要不打仗,给你进贡、称臣,当儿子、孙子都可以。实际上,北宋王朝一直和北边的辽国并立存在,这一并就是一百多年;南宋呢,又和金国并立了一百多年。金国覆亡之后,南宋和蒙古并立存在了四十五年(1234~1279年)。这四十五年,南宋人颇有末世感,因为,谁也不知道王朝能飘摇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以后的社会会怎么样,等等。靖康之耻,皇帝爷俩都成了人家金人的俘虏了,那个宋徽宗赵佶实在是个混蛋皇帝,当了二十年皇帝,亲手将北宋的江山给断送掉!任何有良知的大臣都无法不忧虑:南宋偏安在临安这个地方,还能安多久?这样的风雨残局还能持续多久?

张炎出生后,正赶上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四十五年。这个时候,南宋虽然苟延残喘,全无任何复兴的希望,但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存着一股气——浩然之气,来自儒家文化的杀身成仁、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这股气并没有绝。南宋的皇帝,除宋孝宗赵昚之外,一个不如一个,从赵惇以下,别说治国能力了,连智商都成问题,不是神经病就是弱智者。就比如说赵扩吧,生了八个孩子,全部夭折,皇帝家的孩子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和最好的营养,但孩子就是成不了大人。这说明什么,说明皇族到了这一代,身体素质已经不行了,连起码的延续后代的能力都成问题了,这个皇族的血脉出了问题,气数已尽,天要亡南宋王朝。

末帝赵昺,他的爸爸,天天纵欲,天天吃补汤、补药,是个大色鬼,又是一个病鬼,只活了35岁就死了。这个色鬼爸爸丢下三个不到10岁的年幼儿子撒手西去,他死后两年,南宋就向蒙元投降,元伯颜大摇大摆地进入临安,把年幼的小皇帝(恭帝赵)和太后一起当作俘虏,带回漠北。末帝赵昺和他的两个兄弟的结局都非常凄惨,恭帝赵显在1276年被元蒙人俘虏北去,当时才4岁,还是个吃奶的孩子。后来元廷强迫这个曾经的小皇帝去西藏学佛,到53岁那年,又突然宣布对他赐死。端宗赵昰8岁登基,当了两年皇帝,10岁那年病死了。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赵昺,在位一年多,被蒙古人追得到处躲藏,南宋朝廷投降元蒙之后,若干忠诚的大臣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流亡到广东、广西一带,1276年5月,赵昺在福州即位。后来又逃到广东的海岛上,建都于广东新会城南海上的厓山。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拼死护国,但无力回天,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赵昺投海殉国,这个时候的赵昺不过才8岁。

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南宋灭亡的历史,接着来说张炎。张炎有着非常美好的青春岁月,但南宋灭亡后,他成了遗民,“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朱敦儒),东南原有的半壁江山也已不在,再也无处苟安,故国竟然没有给他留下一片可以歇足的地方,剩下的唯有幽怨的叹息。张炎又不愿意与元朝合作,甘心为遗民终老。他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又都不肯接受新朝廷——元朝。他一直浪迹江湖,贫寒到靠给人在街头摆卦摊谋生,生活在对故国的怀念当中。所以在亡国之后,他的词充满了沉咽凄婉的感伤色彩,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湖山游赏似的风花雪月;再也不见“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郑思肖《山中自云词》序),诸如此类的对贵族公子悠闲生活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之类的凄楚苍凉,从他的词风中,随处可见“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伤今怀昔之情。和姜夔的风格有点相似,意境清空,有人经常将他们并列来谈词。《四库全书总目》称张炎的词“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翦红刻翠为工。至其研究声律,尤得神解,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后劲”。

我们来看他的一首成名作《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楚江边的夜晚空得可怕,一只孤雁,恨自己离开雁群到万里之外,失意而恐惧地走散了。这只孤雁,顾影自怜,飞下寒塘,眼前的景色是沙净草枯,水面一直伸向遥远的天际。“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两句是名句。我们知道,众多的大雁在一起飞翔的时候,是自动排成“一”字或者“人”字的,而这只被抛弃的离群孤雁飞起来自然无法成“一”字或者“人”字,所以说写不成书。古人有鸿雁传书这一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意思是托孤雁聊寄一点点相思吧。孤雁还担心在这地方逗留太久,会耽误边关戍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