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司马懿吃三国·珍藏版大全集(共5册)
25408000000262

第262章 诸葛亮挥师进犯(1)

择将出征

这年头真是怪了,四方云扰、天下大乱也就罢了,兵灾人祸已经闹得是民不聊生了,没想到老天也凑着热闹来添乱。曹魏太和五年的正月初七,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一颗硕大的彗星从东边的夜空升起,划出一道刺眼的亮弧,然后滑落在西边的天际。

这样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天降异象”,顿时震动了魏国朝野。第二天,朝廷便面向全国各地征召占卜术士火速进京解说天象。几乎所有的术士都给出了同一个说法:天降彗星,昭示着今年魏国必有刀兵之灾,必有一员大将丧生,其兆不祥。

对术士们的这两个“必有”的说法,魏国君臣都不禁半信半疑。而今魏、蜀、吴三国争霸,天天打仗,天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将士死亡,这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没什么可惊诧的。如果某天术士们说,从今天起,天降异象,三国之间不再打仗了,这才可算是天底下第一大奇事呢!可惜,这样的奇事,至少在目前老百姓心目中还是遥遥无期的。真正引起魏国君臣关注的是“必丧大将”这句话。依天象来看,似乎应该是一名够得上级别的大将将会死去,那么他会是谁呢?于是乎,魏国所有的文官都不禁松了口气,而所有的武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在心底默默暗示自己:我肯定不是“那一个”!别人才会有那么倒霉呢!魏国的武将多了去了,好几百人呢!我是“那一个”的几率就相当于那颗彗星从天上落下来砸中我脑袋的几率!

然而,身处魏国最高权力中枢的曹叡却比其他所有的人都更认真更严肃地在关注着这件事。根据他从前方一线得来的最新情报显示,蜀国丞相诸葛亮自上次北伐失利之后,一直在厉兵秣马、训师练战,积极准备着再度来犯,而且很有可能就在今年发动战争。看来,魏蜀之间的一场大战,已然在所难免。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青年皇帝深深地忧虑着,不希望这所谓的彗星凶象在现实中得到应验。自他五年前登基即位以来,蜀相诸葛亮、吴主孙权都自恃为一世之雄,视他为“孺子可欺”,连年挑起战争,弄得他东防西御,左支右绌,几乎没有喘息之机。幸好,先帝逝世前给他指定的几位顾命辅政大臣却是十分得力,多次帮他渡过了难关。后来他听取了群臣建议,将御蜀大业交付顾命辅政大臣兼宗室名将曹真,又把防吴大业交给了另一位顾命辅政大臣司马懿,放手让他俩各自独当一面,这才稳住了国中局势,挡退了蜀寇、吴贼的猖狂进攻。然而,刚过了几天清静日子,不曾想到诸葛亮又在蠢蠢欲动、蓄谋来犯,这让曹叡如何不忧,如何不急?而术士们关于彗星凶象的预言,又如何不让他心惊肉跳?

可是,天意似乎总是与人心背道而驰的。你不希望某件事情发生,而这件事情偏偏就会在你猝不及防之时直逼而至,想避也避不了。到了春暖花开喜气洋洋的烟花三月,所有的文臣雅士都盼着朝廷放假出去郊游踏青赏花弄月的时候,术士们的预言却变成了现实:诸葛亮挥师十万,再出汉中,气势汹汹,大举进犯关中!而随着这个已经实现了一半的预言而来的,是魏国关中战区主帅、征西大都督、大司马曹真的暴病身亡。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彗星夺去了生命的大将,竟是威震西疆的曹真!

从先帝时起至今,八年来魏国发动的对蜀阻击战,大多由曹真统率指挥。曹真以其顾命托孤大臣之尊与百战不殆之勋,已在魏国军队中建立了稳如泰山的卓然地位。如今,将星陨落,吴、蜀去一强敌,自是大为欢喜。一向消息灵通的诸葛亮在进军途中得知这一情报之后,更是大喜过望,以为天佑蜀汉,顿时信心百倍,加快了进攻速度,直奔魏国关中战区前线的祁山大营而来。

大敌当前,来势汹汹,何人出任关中大帅以抵抗蜀寇入侵,成了魏国君臣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在,朝廷上下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从原关中战区各军队中直接提拔贤能之材升任元帅;二是从其他战区的各大将领中选拔杰出之士调任元帅。围绕着大司马曹真空出来的这个关中大帅之位,一场忽明忽暗的人事斗争早已拉开了帷幕。而竞争这个职位的强有力的人物至少有五到七名,其中镇守宛城主持防吴事务的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和曹真手下首席副帅、征西车骑将军张郃是实力最强最为突出醒目的两个人。而且,他俩身后都站着一大批极有力、极显赫的推荐者与支持者:张郃是曹真在病逝之前与另一名顾命大臣、司空陈群大人联名举荐的,而司马懿也是由位高权重的太傅钟繇、司徒王朗、御史大夫董昭等元老重臣共同推荐的。这让曹叡第一次感到了难以取舍。论理,这个职位其实给张郃相对合适,他多年来一直在关中协助曹真对付蜀军,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对敌经验;而且,即使是排队轮班也该轮到张郃了。从一名得力干将的角度来辨析张郃,他是名副其实的对蜀后备将帅中的佼佼者。

但是,问题出在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直向朝廷上奏宣称他研究对付蜀汉之寇已多年了,虽然身在宛城却是心系关中,一直留意着蜀军的动态。他也一直想斗一斗同样有着“儒帅”之称的蜀相诸葛亮。加之,司马懿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大将:三年前新城太守孟达叛变并勾结蜀军作乱,在司马懿手中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一举扫平,手法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一赫赫战功,令人对他的用兵之术口服心服。而这一次,司马懿一听到蜀寇入侵、曹真病逝的消息,便安排好了防吴大事之后飞马进京面奏曹叡,以“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古语为口头禅,强烈要求到关中率军与诸葛亮一决高下,并立下了“不破蜀寇誓不还”的军令状。

面对张郃与司马懿这两个同样都是出类拔萃的大将,究竟该选谁出任关中大帅更合适呢?这个问题让曹叡头痛了很久。其实,在曹叡心目中,张郃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和他同时代的那些老将张辽、徐晃们都已经封为列侯、食邑千户了,只有他仍是一个车骑将军兼关内侯,很有点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味。然而,影响张郃这一生升迁的原因倒不是他没有遇上慧眼的“伯乐”,而是因为他被世俗之见所抨击的所谓道德上的“瑕疵”:他是当年太祖魏武帝在官渡之战时收纳的从逆贼袁绍那边过来的叛将。而且,他当时背叛的一个关键原因并不是他受到袁绍的逼迫而被动叛逃,而是他察觉到袁绍败象已呈才主动弃袁而去。这和那个新城太守孟达一样,他的“背叛”是一种主动的投机行为。这就成了制约张郃仕途发展的“原罪”。在“以德治国”这一儒家传统理念支配下的用人环境里,只要你曾经主动实施了背叛行为,那你一辈子始终就是“叛臣”,始终就是不忠,始终不能让人彻底放心,自然你就始终得不到重用。很显然,张郃在对敌作战中无论功有多高、勋有多大,都无法改变魏国君臣对他潜在的深深成见,所以他一直以百战百胜之能而屈居下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一切在曹叡看来,却不以为然。一个人过去的一切并不能用以推证他今日的所作所为,更不应以过去的偏见来掩盖他今天的功勋。“刻舟求剑”“吹毛求疵”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是,现实远不像他心灵深处某个角落里的感情那样泾渭分明。纵然曹叡贵为天子,一言九鼎,却也不敢过分违逆朝中诸多元老大臣的意见而一意孤行。而他亦料到,如果他真的破格提拔了张郃为关中主帅,那么朝堂上各位元老大臣们的唾沫与冷脸,立刻就会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做皇帝,也有迫不得已、违心从众的时候啊!

为了让自己暂时从这是是非非之中摆脱出来,曹叡起身离开了御书房,独自一人进了后宫花园里散心。年轻的大魏天子,暂时放下了一切包袱,漫步在烂漫鲜花之中,嗅着那混合着泥土气息的芬芳香气,他的精神似乎渐渐清爽了许多。

他猛一抬头,远远地,南边一座雄伟宫殿的一角飞檐映入了眼帘。他的心顿时为之一窒,忽又突突突地狂跳了起来!真是晦气,怎么一眼就看到了这座永安宫?曹叡的脸色沉了下来。跟随在他身边的宫娥们见状,都知道了陛下的心情已经恶化,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去触了这个霉头,一个个如履薄冰,不由得加倍小心提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