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见习记者
2549600000022

第22章

下午六点半,于之恒到了省城金沙市的汽车南站。

从南站坐公交车到租的宿舍,差不多要一个小时。进城时,于之恒就打电话通知跟自己实习的两个大学生黄琳和晏伯武带了各自的稿子晚上八点到自己宿舍来。此外,于之恒还联系了金沙市环保局的刘佩佩,她是于之恒的同学兼老乡。于之恒在电话中问:“老同学,能不能帮个忙?我有两瓶尾砂和污水样品,请你找人尽快化验,明天上午十点前将化验单给我。”接着,跟她讲明了原因。

刘佩佩说:“只要你请我到上岛咖啡喝茶,保证没问题。”

于之恒:“没问题。你二十分钟后到你们局大门口来,我打的送样品来给你。”

因为堵车,于之恒晚了十分钟才到。刘佩佩接过样品时,说:“迟到十分钟,罚多一次请客。”

于之恒:“只要你帮我搞清这砂和水的有害物质含量并在明天上午十点前准时交化验单给我,请客没问题。”

回宿舍之前,于之恒又将胶卷拿到附近的照相馆去冲印,并买了一些吃的东西。

回到宿舍刚洗完澡、黄琳和晏伯武来了。

于之恒是元霄节后的2月7日跳槽到原江经济报去的,住仍住在原处,即:金沙市地税局的旧宿舍区。这里位于省政府和省作协之间,门口的马路虽然不宽,但比较热闹。公交车多,出行比较方便。金沙市地税局二00一年搬迁到河西市政府新址旁边去了,大部分家属也都随搬过去了,因为市政府要拉开城市布局打造河西新城,所以这边有不少房子出租。

于之恒跟原来的同事《原江文学》编辑陈柏宏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月租600元,不包水电费,室内没有装修,但有简单家具和电器,尽管都是旧的。

虽然有煤气灶及一切炊具,两个大男人却较少自自己动手煮饭。陈柏宏工作轻松,常在外面与诗友聚会,再说门口街上就有快餐店,5元一个的盒饭任你挑任你吃只是不准浪费,所以陈柏宏除了洗澡睡觉,极少时间呆在宿舍的。于之恒喜欢在家里吃饭,他喜欢那种温馨的氛围,但是陈柏宏不肯合伙做饭,自己一个动手比较麻烦,而且常常煮一顿吃两顿。因此,他觉得可以偶尔为之,却不能持之以恒。或许懒惰是每个男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于之恒曾萌生过找一位异性合租,一起过无性的准夫妻生活,但是很快就打消了此念,一来比较理想的房子(对于拿笔杆的人来说,安静、价格适宜、出行方便和购物方便是基本要素)难找,二来怕孤男寡女住在一起老婆知道了会不依,再说久了也难以把持。俗话说日久生情,万一真的与对方超越了友情,也对不起父母,老婆和孩子。

于之恒上楼时碰到陈柏宏下楼。陈柏宏见了于之恒,问:“回来啦?柳庆忠晚上请我们去原江大剧院看演出,一起去?”

于之恒:“多谢了,我晚上要写稿子,恐怕一宿都不能睡。”

黄琳和晏伯武向于之恒汇报了这几天的采访情况,并将各自的稿子一起交给于之恒过目。

于之恒随便翻了一下,说:“我没时间细看了,我只想问一下,后天的报纸有多少版广告?”

黄琳在原江经济极实习快半年了,写的稿子不错发的稿子也多,黎浩江曾多次在选题和评报例会上表扬过她,并嘱咐过于之恒多让黄琳挑点担子。所以,一般稿子都由她初选初编,于之恒二审把关,再送黎浩江终审通过的。至于采编中心徐主任,她一般不干涉《绿周刊》的编务,因为《绿周刊》与《金周刊》和《产经周刊》不同,这份周刊是章彦承包了的,采编中心只能将其他记者的稿子和广告、关系稿转给于之恒,却不能随意更改于之恒已敲定的稿子。

黄琳说:“下午分管经营的杜社长说,目前只有第四版的彩版广告已定了下来,是一个整版,另外,第二版有个1/4版广告已定了下来,不知道明天上午还有没有广告到。”

晏伯武:“于老师,下午采编中心徐主任讲她那里还有两篇史总已签了字的关系稿,是必须要发的,一篇1100字,一篇450字。”

于之恒:“好,我知道了。现在我这样定,黄琳你写菜单。第一版整版发镜溪污染的稿子,配一幅大照片,四幅小照片。小照片竖排成胶卷状,要有美感,更要有视觉冲击力。文字拟发5000字,估计要转1000字右右至第二版。第二版除了沉底发转来的1000字,拟再发5000字的关于林业方面的稿子。居中就发徐主任那篇1000字的关系稿,两边集纳就挑一些各地经济动态稿,每篇控制在300字以内,一边配一幅小照片。第三版是农业专版,除了1/4版广告外,还可以发4000字左右文字及两幅小照片,头条发孙健的这篇1600字的《春涌原江农民欢喜春耕忙》,标题要斟一下;二条发伯武写的种子公司的稿子,剩下的发其他与农业有关的稿子,包括关系稿。”

黄琳:“于老师,那我这编关于汽车尾气的稿子什么时间发?这是半个月前你布置的任务,我已作了补充采访,徐主任看过了说可以发,还有关于农资价格的文章也写好了。”

晏伯武:“于老师,你安排采访省绿色食品办主任的稿子也写好了。”

于之恒:“留到下期发吧,下期头版头条汽车尾气,二版头条发绿色食品办的稿子,三版头条发农资价格的文章。”

于之恒又嘱咐了他们一些事情,就打发他们走了。

送走两位学生之后,于之恒马上吃东西。因为长途跋涉,于之恒赶到特别饿,喝了啤酒,吃了碗面,卤蛋,凤爪等东西之后,于之恒又下楼去超市买了一瓶咖啡,准备半夜里用提神。

吃饱后,于之恒又洗衣服。忙完一切,已九点五十。于之恒洞开门窗开始看材料构思如何写稿。洞开门窗是于之恒的习惯,他认为这样能保持空气流通脑子清醒。

其实,在回金沙的车上于之恒已将采访材料反复看了几遍,他也曾为此打腹稿,但是没有头绪。因为这件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林州吃中饭时,章彦曾和于之恒商量过文章的标题,两人提出了十来个,于之恒觉得都不理想。编新闻稿跟编文学稿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标题,文学作品讲究儒稚隽永,新闻稿却力求视觉冲击。按照章彦的意思,标题要以做成《姜甸村危在旦夕!!!》,要么做成《谁在谋杀姜甸村百姓?》,用辞大胆,再配以三个感吧号或一个问号,更吸引读者眼球。

可是,在回金沙的车上。于之恒打电话向黎总汇报请示时,黎浩江不同意用章彦的标题,他说章彦的标题有明显的单边倾向,即倾向老百姓,这等于报社给镜溪污染下了结论,这样不客观。章彦是站在他部门经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作为报社领导,在发很敏感的批评稿时,一定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力求客观、全面。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无神,文章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于之恒在房内转来转去想了半天,直到陈柏宏回来开大门一瞬间,于之恒才决定用《揭起罪恶的盖头来》作主标题,用《——镜溪污染调查手记》作附标题。

陈柏宏见于之恒在冥想苦想,知道他在动脑筋写稿子,因此并不说话打扰,只是朝他点了点头,并点燃烟上了一趟厕所,便进了自己的房间。这是文人的习惯,别人在写稿时,是最忌讳他人打扰的。

有了标题,便有了提纲。于之恒决定将文章分成五大块来写,每块1000字左右。第一切小标题是《触目惊心的现状》,写自己4月3日下午在姜甸村污染现场所看到的情况,包括姜甸村一带蔚为壮观的污染场面,高出村庄七八米的大堤,露出一点点的电线杆和房顶,排队等水的村民等等。第二块小标题是《不回首的灾难》,写三十三湾的采选矿历史和最近几年对镜溪流域所造成的危害,这一块重点点在于用数字说话,包括污染了多少个乡村,损毁了多少亩耕地,危害了多少农民,姜甸村被毒死了多少牲畜,有多少人因此患上了肝炎和癌症,其中多少人已经死亡,还有5.16事件造成的损失数字,等等。第三块小标题是《罪恶之源任自流》,写自己上三十三湾所看到的状况。第四块小标题是《究竟谁在说谎?》,写镜溪污染错过三次被省级领导发现的原因,尤其是2002年原江环保世纪行调查采访团的领导为什么上不了三十三湾,究竟有没有到达镜溪,是谁将他们带去兰花岭那边的?2003年7月代省长刘明华下来检查抗旱,本来就要到姜甸村,结果被阻于双河乡政府,是地方领导故意这么干的还是仅仅巧合?以及林州政府为镜溪下了那么多文件,为何得不到落实?第五块小标题是《谁来拯救姜甸村?》,写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相关领导对镜溪治理的看法,最后归根结底成一句:何时实现迁村和饮水目标么救姜甸村百姓出火海?因为尚未采访省环保局,所以省局的意见先空在那里,等采访到手,补填上去即可。

于之恒反复看了标题和提纲,觉得这种架构比较理性和客观,没带有记者的个人判决,应该通得过。

因为于之恒没有私人电脑,所以还得手写。于之恒进卫生间洗了一下脸,又冲了一杯咖啡,然后开始写稿。

于之恒知道,写文学作品可以不拘小节,只要题材好情节吸引人,在字词上犯些小错误也无伤大稚,但是,写新闻稿子却十分讲究,决不允许包含个人情感,而且数据和字词都要求甚严,稍有差池,有可能惹来官司。为了力求客观准确,于之恒写得颇为吃力。当他写完并重新审阅两次之后,天已经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