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学
2549900000002

第2章 重新认识社会(1)

一、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1、什么是社会?

人类出现初期就开始群体生活,并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在这个原始部落里,他们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影响,会迁居或是定居,并慢慢培养生活方式习惯,而演变成独特的文化。当这个文化与别的部落文化互相影响,便形成了文化圈。当这个族群变得壮大或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一个地方定居并把一个聚居点建立起来,变成文明社会和城市文明,这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一定的风俗与制度运行规则的人类合作群体,就是社会。

人类因为智力的发展,生物本能在逐步减弱,更依赖后天学习而来获得生存的本领。学习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自然世界,另一个是人类社会。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以社会的方式学习。单个的人是无法生存的,更不可能获得幸福的生活。人,天然的就是群居性动物,必然要以社会分工合作的方式才能够求得生存,才能够获得福利最大化。

人类的社会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人性化程度,可以分为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按照政治组织形成可以分成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按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身份等级社会与平等契约社会,按照信息交流畅通程度可以分成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按照生产与交易方式,又可以分成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商业社会。

2、社会不同于政府

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曾经这样论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好些人一开始就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仿佛这两个概念彼此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或甚至于就没有区别,但实际上这二者不但不是一回事,甚至连起源都是不同的。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产生的。前者使得我们能一体同心,从而努力地增加我们的幸福;后者的目的则是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一个是鼓励我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另一个是制造差别;前一个是奖励者,后一个则是惩罚者。

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说到政府,即便是在它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而一旦碰上它最坏的时候,它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这是因为,当我们遭受灾难的时候,当我们置身在这样一个政府,即只有在无政府的国家中才可能遭受的不幸时,由于想到这正是我们亲手提供了自己受苦的根源,所以,我们感到格外的痛心。

如果良心的激发是苍天可鉴的、始终如一的和坚贞不渝的,那么人们就不需要别的立法者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一个人一定会觉着有必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或是出钱以换取其他人的保护;小心谨慎的原则在别的任何场合都提醒他要有权衡利弊,现在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因此,既然安全是政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所在,那么保障我们安全的形式,只要是代价最小而利益最大,那是我们一切人都愿意接受的。

这样,客观的需要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把陌生的人们迅速地组成一个社会,也只有这样,每一个从组织起来的社会中所得的幸福才会稳定下来,并且,在这种组织中,只要人们始终以真诚相待,就不会产生法律和政府约束的必要。但是,我们知道,只有上帝才不会被邪恶所侵染,所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他们刚刚克服了那些因为向往幸福而团结起来,并约定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后,现在,他们只得又开始忽略彼此应尽的这种职责以及应有的情谊。这种免不了出现的懈怠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建立某种形式的统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种制度才能弥补人们德行方面的天生缺陷。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个社会的存在不同于一个群体的存在。它形成一个人类社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社会各成员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紧密的

这种联系,除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形成的关系外,最主要的是分工协作与产品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以分工协作与产品交易为纽带形成的关系,是商业社会,其经济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

(2)社会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

人与人之间交往协作,必然需要一定的规则,按照这种规则运作,就会产生相应的复杂的组织结构。如果按照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形成的组织结构,就是传统农业文明下的等级身份制度。人们无论生产劳动还是分配,都是按照这种等级身份制度来进行。如果按照分工协作与产品交易来形成的组织结构,就是商业文明与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在法律关系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契约关系,而契约的形成主要是在双方平等、自由与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并且让法律保护共同遵守的规则、权利、责任与义务,而不论身份与等级,更不靠身份等级来获得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利,而是靠自己的创造贡献,在市场规则下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从而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

(3)社会具有相对集中统一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并得到成员的基本认同

每一种社会类型都会有自己的相对集中的相对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包括成功与幸福的标准。这类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或者主流价值观。那些无论什么人类社会都得以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价值观。人类社会是有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而标准就在于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幸福指数与幸福人数,幸福的指数越高,人数越多,就越说明这个社会是文明的,进步的。

(4)社会中有比较健全的生存和生产的职能和分工,具有对环境的适存度

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是否合理,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存在消灭与被消灭的问题。即使是雇佣双方的关系,也是要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互相博弈的关系。市场社会里工会的组建就是站在劳工一边,为维护劳工的权益,而向雇主谈判与博弈的雇工组织,用以调节劳资关系的。

三、一个文明社会的特征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重视和完善人的生命权。从历史上看,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这条主线就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为“生命权”抗争,社会制度的职责就是实现个人“生命权”;个人“生命权”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生命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的准则。社会的存在以个人的存在为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又以个人生命存在为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个人生命存在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完善支配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因此,“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理念与制度的完善就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主线,就是社会制度变迁规律。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衡量的标准应该是: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是否得到了保护。

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在其《人生的亲证》中是这样说的:“文明不是依靠已发展的众多的权力来判断和评价,而是依靠人类的爱,依靠法律和制度所体现的进步程度。”而法律与制度所体现的文明程度又是如何判断的呢?这取决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看成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部机器”,也就是说,人不是作为实现某一种目的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无论在什么时候,古代文明的衰落和灭亡都是由于人类内心产生了麻木不仁,以致贬低了人的价值: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权力集团把人民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权力工具时,当压迫弱小民族去作奴隶并试图用各种方法压服他们时,人类就会毁掉他的伟大,他自已对自由与公平的爱的基础,文明决不能承受任何形式的人吃人的习俗,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真正富于爱和正义。”

四、中国社会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自然农业社会,其产生的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中国的所有特色都必须要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理解。

其主要特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