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在古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幼儿园。就是叫做大学和小学的,如我国西周的大学和小学,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和今天的大学和小学相比,其差别是很大的。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产生了现代大学和现代中学,特别是随着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才逐步形成了公共教育制度,才有了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才形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即现代学制。
现代学校的产生,事实上是分为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是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短期大学。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教育系统,后者是群众性的现代教育系统。这就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所谓双轨制。
大学和高等学校
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12世纪时就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这些大学一般设文科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上述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现代大学的,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二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随着高中教育走向普及,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有些国家的适龄青年升入高校的人数已达到同龄人的1/5到1/2。有的升入短期大学(如社区学院)的比例很高,例如美国短期大学和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数就大致相等。
中学
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以学习七艺和打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学校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这批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六年的,也有八到十年的。但它们的教学内容、修业年限、毕业生的权利和中世纪大学的文科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的。
在18世纪初,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比起古典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它具有鲜明的现代中等学校的性质。
实科中学和具有浓厚的古代学校传统的古典文科中学,曾经历了二百年的长期斗争,其结果是实科中学的地位越来越强大。在斗争中,两者都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但总的方向是两者都逐步变成了愈益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小学
早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就有了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些学校就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这一百多年里,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这场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和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常识,这就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通过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为现代学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初等教育萌发的时间很长,但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的广泛发展则是在18世纪后半期以来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开始以后的一百多年的事。在这个阶段及以前,有产阶级的子女是在家庭教育中或中学预备班里,而不是在群众性的国民小学里接受初等教育的。
幼儿教育机构
作为公共教育的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后的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时,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20世纪前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在逐步走向普及。
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已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幼儿教育机构在不少国家已被列入学制系统,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机构
现代生产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部分大学本科生毕业后进一步攻读高级学位。于是,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研究生教育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20世纪,研究生教育机构就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制的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机构
如果说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人们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用一辈子也不成问题的话,那么,现在问题就不同了。由于知识创造的周期和陈旧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因而,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在劳动生活中如果不多次更新知识,就不能适应人员流动和改行转业的需要。于是,成人教育就蓬勃地发展起来,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此外,由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者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个性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成人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了一种精神追求。即使退休的老人也在追求这种个人的精神享受。于是,老年人学校、老年人大学也应运而生了。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各不相同,因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各具特色。现代学制的结构,可视为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和横向切割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这种系统和阶段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不同类型。
(一)双轨制
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双轨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延伸发展为升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包括中学预备班)。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系统,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
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有关,与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压力,双轨制才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仍明显存在。
(二)单轨制
最初,北美多数地区都曾沿用欧洲双轨学制。哈佛、耶鲁等大学只不过是牛津、剑桥大学的缩影,拉丁语学校则是文法学校的翻版。后来,拉丁语学校又演变为兼重文、实的文实学校。
18世纪末,北国北部各州已都有了城镇设立初等的法令。1830年以后,小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地发展,于是继小学的大发展之后,从1870年起,中学也得到了大发展。19世纪后期,体现教育民主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
单轨制的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美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羁绊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立国理念,这一点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它最受称道之处在于其平等性,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但无论怎样,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三)中间型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