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德育活动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以及德育资源等因素构成的。德育目标既决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又是衡量德育活动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同时,德育内容又是德育目标的具体表达。因此,我们首先从德育目标与内容上进行剖析。
一、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下列四个方面的情况:
1、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代特征。制定德育目标,最重要的依据是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充分考虑到德育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本国社会发展水平对德育的要求,学校德育不可能盲目超越或保守滞后;另一方面又应考虑到当代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引发德育变革的时代特征。
2、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制定也必须考虑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党的教育方针和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目标来体现的,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也体现了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因此,制定德育目标也应以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为指导。
3、依据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制定德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传统道德的继承,在吸纳国外先进德育经验的同时必须坚持从本民族文化传统出发,积极利用并改造传统德育中有价值的东西,既注重平等、公正竞争、创新观念的培养,又应努力培养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创建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德育体系。
4、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如何促进个体品德内化的过程。因此,制定德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德育过程的规律,使德育目标在充分调动不同儿童发展需要的同时又实现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
可见,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征,即既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上的连续性,又能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积极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学校德育的规定;德育目标还具有总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特征,即既具有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及国家中对德育目标的总体规定,又有各级各类学校自身相应层次上的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还具有理想性与现实相统一的特征,即德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规范的社会公民,同时尊重并注重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从现实出发,扎实地向更美更善的理想未来迈进。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
在我国,从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学校德育目标经历了若干次变化,具体反映在各个时期对各育具体任务的规定之中,其具体表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确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总的指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28条进一步对学校德育目标作了明确表述,规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特别提出德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能力教育“五要素”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体系。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在祖国土地上长期劳动、生活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同的内容,如:建设祖国,发展民族的物质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统一;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任何时代都必须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1、培养从小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要引导学生从小热爱亲人、师友、故乡、母校,从锦绣河山、国旗、国徽等周围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光荣历史、灿烂文化、杰出的英雄、学者、伟人和勤劳智慧的人民,并进一步发展到热爱经过无数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创立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2、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要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自已是中国人、炎黄子孙,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义务感,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独立统一为己任,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奋斗。
3、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意识。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和地方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潜心学习各种本领,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类进步而奋斗。
(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