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2550200000026

第26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七讲(1)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上午我讲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已将“普皆回向”的三处,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已经训说圆满了。

回向真如实际

接下来的经文是回向真如实际。我们看经文。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么这个是第三处的回向,真如实际。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呢,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真如实际。

回向,为什么一定要回向三处才圆满呢?因为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以大悲心下化众生,以大智,大智慧上求佛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念念上求佛道,即是回因向果。心心下化众生,即是回自向他。并且还要度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离众生相,圆成佛道,证无上菩提,而不著菩提相,所以要回事向理。因此要回向三处。

并且三而一,一而三,举一就具三。

第一,我们说证实相,这是回事向理;要证实相呢,要回向众生,因为度化众生才能够成就自利,化众生成自利,度化众生就是圆满自己的福慧二资粮;也需要回向菩提,因为只有速成佛道,具一切种智,才能够断烦恼障、断所知障,才能够穷尽真如实际,才能够彻底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所以我们说,要说证实相,这个就是回事向理,那么它就同时包含了回向众生。因为实相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么只有回自向他,才能够究竟充分地显发诸法实相。也只有回向菩提,成佛具一切种智,才能够彻底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度众生,那么同时也就包含了要回向真如实际。因为只有回向真如实际,回事向理,我们在度众生的时候,才能够不被事相所迷惑;因为已经体悟了本具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才能够于惑自在,才能够在度众生的过程之中不迷惑。度众生而不会随众生所转,所以就同时包括了回事向理。同时,度众生也要回向菩提,只有究竟圆成佛道才能广利众生。

第三,我们说成佛道,那这个是回因向果,回向菩提,那它同时也包括了回向众生,因为不度众生,不能圆满福慧资粮,不能证无上菩提;也包括了回向真如实际。不证真如实际,就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不得真果,而是停留在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那样子的阶段。

所以“普皆回向”,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无有间断”、“无有疲厌”的修行。

那么有一些人可能也会有一个疑惑说:“释迦牟尼佛他在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发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他将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那么他现在已经圆满成佛了,没有得度的众生还是非常的多。那么他前面的说度一切众生,这个愿力是不是不真实呢?是不是不能够对每个众生都有利益呢?”

其实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愿力是非常真实的,并且对每个众生都有利益。《现观庄严论》上面说到,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有三种:清净、圆满、成熟。

那清净是佛陀度化那些最后清净微细无明种子的大菩萨。佛陀度化他们,使他们圆成佛道,成就佛果,这个是清净。

圆满,是度化那些修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圆满他们的善根,而得到菩萨果。

成熟,就是佛陀度化一般的众生,让他们在佛的教法之下,成熟善根,将来在弥勒佛,或者以后的诸佛出世的时候,能够得到解脱。

所以佛陀是适应、适合不同根基的众生,以愿力加持他们趋入解脱道,证悟暂时的或者究竟的解脱果位。这个愿力的加持一直要延续到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果,所以时间是无限的,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空间是广大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释迦如来愿力是非常真实,而且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的。我们不能够以自己凡夫的业惑的外境,去推测佛陀的愿力与佛陀的事业。

结益令知

那么底下就是结益令知,就是总结普贤十大愿王,这个法门的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那么这一段经文,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则能成熟一切众生”,这个是回自向他,这个是总结。普贤菩萨再一次叫善财童子说,善男子,你要知道呢,这个就是菩萨摩诃萨,修十种广大行愿“具足圆满”。如果对十种广大行愿,能够“随顺趣入”,能够依此修习就能够“成熟一切众生”,就能够回自向他。

“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这个呢,普贤菩萨的诸行愿海,一一行愿都是称性起修,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都是最殊胜的菩萨六度万行的修行。所以称性而修呢,所以说是回事向理。

“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回向菩提,是回因向果。这个是一种解释,是站在“普皆回向”这个愿力,这个角度来说三种回向。

还有一种解释呢,是从整个的《普贤行愿品》,全文十种行愿来讲,那么“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呢,是讲诸菩萨修普贤十大愿王,就是以大悲水浇灌一切众生的树根。浇灌一切众生的什么树根呢?浇灌一切众生的正因佛性的树根。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如果从本觉这个角度来说是本来是佛,所以是成熟众生。

那么“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就是修普贤十大行愿,就能成就诸佛的智慧果。

“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说修普贤十大行愿,就是能够成就、盛开菩萨智慧花、般若花。

那么到此地呢,长行的经文,正说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就圆满了。

显经胜德

底下就是长行文的第二大部分内容,显经胜德,显示这个《普贤行愿品》,依此修学,受持读诵的无量功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校量闻经功德与财供养功德;第二是显余众行德;第三是劝嘱受持,就是流通分了。

校量闻经德

我们先看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里面普贤菩萨的法门,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净业三福的十一条通通圆满做到了。也就是说人天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圆满做到了,才能够当得起《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十一句,要圆满具足地都做得到,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

那么这一段是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来修财布施,财供养,第一个是他修的范围很广大,他的供品非常多。以十方无量世界,多到不可说不可说,这样子的无量无量的世界的上妙的七宝,金银、珊瑚、砗磲、玛瑙、赤珠、摩尼,这样子的外财和内财,也就是说人天的五欲之乐,最胜安乐,以这个内财和外财,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广大的供品——这是供品非常多。

然后,受供的对象也非常广大,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众生,是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诸佛,这是受供的对象广大。

还有,供养的时间很漫艮。前面呢,空间也很广大,受供的对象也很广大,供的时间也很漫长。也就是说“相续不断”,“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无量无边的佛刹,每一粒微尘,都作一个大劫,那么经过了这样子漫长的无数的大劫来献供养,并且相续不断。那么可见,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因为第一个供品广大;第二个是空间广大,遍满十方法界;第三个是受供的对象是无量众生,无量诸佛,也很广大;第四个是献供的时间很漫长,日日不空过。

但是就是这样子的,浩瀚广大无边的功德,比起听闻《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乃至于一四句偈,一经于耳的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

所以我们看经文——

【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个就是比较了,校量闻经功德。

那么前面的种种广大的财供养的功德呢,比起闻法的功德来,听闻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乃至于只是一经于耳呢,前面的财施功德比这个闻经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也比不上,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邻虚分,很少很少极做细的,邻虚分之一也没有。

为什么?你看这个闻经,第一个量不多,只是十大愿王;听闻的时间义很短暂,只是一经于耳;反而功德是非常大呢?因为第一个呢,财布施虽然量很多,时间很长,接受的圣贤和凡夫众生也都非常多,但是是有为法。虽然多,虽然功德很大,但是仍然有穷尽的一天。

法布施,闻法功德,虽然量很少,但是是契入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而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法尔如是,是具足一切功德,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都是由之生起的,所以是浩瀚无穷的,无穷无尽的。所以很多的经典上面都有这样子的财施、法施的校量功德。那么就可见法施无穷无尽,因为它是无为法。

并且在有为法之中,经上也说,“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般。”一颗摩尼宝珠,这个是有为法了,同样的有为法比起来,摩尼宝它就一粒就能够胜过海里面的宝贝千般,何况是世间的财物七宝与出世间的,令众生得解脱的法宝比较,比较起来当然财物七宝是有为法,是低劣的。而解脱的法宝是殊胜的,是让众生证入、契入不生不灭的本性,证无为法,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显余众行德

底下是显余众行德,笫一是总说法行,第二是广显众德。

总说法行,就是说,我们如何来修普贤行愿法门,有十种法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阁。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那么这个总说法行里面,法行有十种。一个是书写。以前这个印刷没有这么发达,都是抄经。那现在来说的话,我们也可以发心说助印法宝。第二是供养、第三是转施、第四是听闻、第五是批读、第六是受持、第七是开示、第八是讽诵、第九是思维、第十是修习。

“以深信心”,深信心呢,具有三信就称为深信心:第一是信自,自呢,自性本具理体三宝为因;信他,是以事相上的外三宝为缘;第三是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受持不忘,“乃至书写”,功德超过其他的修行。

这里面以四种法行来概括、包含十种,“受持”是一种,“读”这是批读,“诵”就是讽诵,三种了;乃至于书写,书写就是第四种;包括前面的听闻,听闻到普贤行愿法门都功德无量,那么就举出了五种法行;“乃至”呢,就含摄另外的五种法行。

所以如法修普贤行的功德,是离恶业以显现报。

离恶业就是,第一个是灭五无间罪,第二个是病苦恶业消除。显现报呢,是一切的魔鬼远离,第二就是“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这些乐善法之鬼,他们来护持。

所以我们乃至于受持读诵,乃至于只是写一四句偈呢,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样子的堕无间地狱的业,以修习普贤行门,乃至于书写一四句偈,都能够“速能除灭”。为什么?因为前面的造五无间业,是因为完全的违背了我们的性德,所以业极重;那现在我们修学普贤行门,就能够与自己的性德相应,所以能够灭罪。“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的病苦、恶业都能消除,这个是离恶业。

那么灭五无间业呢,五无间:第一是受生无间,死后如射箭一样迅速地进入无间地狱;第二是寿命无间,如果他在地狱里面受苦的时间,是一劫的话,“无中夭者”,不会中途夭折;第三是身形无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一身遍满整个的无间地狱,受种种苦楚;第四是受苦无间,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第五是受报无间,死已复生,生已复死。这样子的无量的五无间的业呢,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都能够消除。

所以呢,我们应该很庆幸,如果我们宿世无量劫之中,曾经造过这样子的恶业的话呢,我们诵《普贤行愿品》,乃至于书写一四句偈,重业都可以消除,因为《普贤行愿品》能够彻底显发我们的性德。

然后是魔鬼远离,现报来说呢,现在的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现在得到的功德利益,第一个是魔鬼远离。魔罗译为杀者,杀者就是能杀修行人的慧命。有四种魔,烦恼魔、天魔、五蕴魔、死魔,这个四大魔军,都能够让它们远离。那么烦恼魔是生死之因,天魔是生死之缘,五蕴魔和死魔是生死之果。

众生因为烦恼、迷惑,所以造业,这是生死的因;造业就受苦果,天魔能够干扰修行人,让他退堕,是生死的缘;五蕴,五蕴魔,五蕴色身迁流不住,五蕴色身障碍我们用功办道,死魔就是生、老、病、死,这样子呢,它是生死的果。

夜叉就是捷疾鬼;罗刹是食人鬼;鸠槃荼,(有些经是印一个‘茶’,应该是印错了。)这个是雍形鬼;毗舍阇是啖精气鬼;部多译为中文就是大身鬼,或者是自生鬼。这个是因为他化生出来的鬼道众生,不从父母。这些“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我们一诵《普贤行愿品》,按普贤行愿法门一修,他们都不能干扰我们,都会远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或者他们喜乐善法来亲近你、来守护你、来帮助你。所以我们能够修学《普贤行愿品》,这些诸善鬼神都能守护,就胜过请保镖了,也胜过买保险了。你要是买保险没有什么用处,你坐飞机先买个保险,那飞机要出事呢,保险公司最多嘛就是赔一点钱了,人都死了,保险还有什么用啊?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受持《普贤行愿品》的话,是最有效的保险,能够让我们超出生死轮回,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是偏举一种,就是——【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前面的法行十种,这里面偏举讽诵,只是讽诵《普贤行愿品》,这一种法行,这一种修行方法的殊胜功德。讽诵《行愿品》的殊胜功德有五果:增上果、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离系果。

我们先看增上果。

【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这个是诵《普贤行愿品》的增上果。

能够诵持《普贤行愿品》,“行于世间无有障碍”,为什么无有障碍?因为他已经体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心了,所以在世间修行的时候,就能够不为惑、业、苦三障所障,不被烦恼障、业障、报障所障碍。因为他已经体悟了,所以能够以八苦为八师,能够转境,心能转境,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能够转业障为修行境界;能够转报障受苦果,将它转为代受一切众生苦,发菩提心修福慧二资粮,所以“行于世间无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