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戎马生涯
2553200000042

第42章 在太行山上(2)

是啊,新年伊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一年来临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一年都应该是全面抗战取得更大成绩的起点。但是,国民党却故态复萌,偏偏认为,日军停止了大规模进攻,又可以腾出手来打共产党了!

时局,对于共产党八路军来说,变得更加险恶了。

1940年1月,蒋介石下令逼迫八路军撤至白晋铁路以东、邯长大道以北。国民党军队随即分兵几路,向我根据地军民压迫和进攻。

为了粉碎蒋介石和阎锡山的进攻,一二九师研究局势,决定利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先打最反共的孙楚,巩固太岳。在三八六旅旅长、一二九师名将陈赓的指挥下,一二九师部队给予蒋军以坚决而又沉重的打击,巩固了太岳根据地,并恢复了太南部分地区,与此同时,还壮大了我军的有生力量。

阎锡山也是一方霸主,素来与中央正统的蒋介石相互嫌隙,这次他打击共产党的阴谋未能实现,自身力量却被削弱,又让蒋介石乘隙而入,真是“偷鸡不成反折把米”。最后,于2月下旬,阎锡山与毛泽东派来的代表达成了和解协议。

这,是1940年国共磨擦的一个回合。

国民党的另一支由朱怀冰率领的部队,与鹿钟麟等会合,于1939年底向我太行山北部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进攻,杀害抗日群众,摧残抗日民主政权。刘伯承曾亲赴冀西,向朱怀冰、鹿钟麟等人进行工作,晓以民族大义,但为朱、鹿等人所拒。在反共顽军大举武装进攻的局势下,八路军被迫反击,于1940年1月,将顽军一部八千余人的大部消灭。惨重的失败,使得朱、鹿率部于2月一起南撤。

这,是又一个回合的磨擦。

1940年2月初,国民党军石友三部向冀南八路军大举进攻,并公开勾结日本侵略军,配合日军“扫荡”。毛泽东命令:一二九师坚决彻底消灭之。一二九师组织了冀南反顽战役。从2月9日521到16日,激战之后,石友三主力遭到重创,在日军掩护下仓皇撤退。冀南反顽战役,以逐石友三出冀南而告胜利结束。

这,是第三个回合磨擦的结局。

毛泽东说:“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为了彻底打破顽军的反共进攻势态,八路军总部决定进行卫东战役和磁武涉林战役。

2月22日,卫东战役开始。

我一二九师十七个团,经过连续英勇作战,至4月8日,在平汉路以东,消灭石友三等国民党顽军六千余人,将其驱逐至冀鲁豫区边沿,一改冀南严重的形势,坚持了冀南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和参加这次战斗的有程子华、宋任穷、杨得志、李聚奎、陈再道、刘志坚等重要将领。

3月5日,磁武涉林战役开始。

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亲赴前线指挥。磁县、武安、涉县、林县地区驻有国民党顽军二万二千人,其中朱怀冰部两个师共八千余人。邓政委说:“朱怀冰是进攻我们的急先锋,根据目前顽军的态度,我们的作战意图应该是集中主力歼灭朱怀冰部。”一二九师用兵十三个团,凭着有利的时机和正确的判断,利用顽军内部矛盾,打击最反动者,争取中间,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包抄穿插战术,仅用了五天的时间,共歼顽军一万余人。反共先锋朱怀冰几乎全军覆没。磁武涉林战役,正如毛泽东所说:“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参加此役的有李达、桂干生、周希汉、王树声等高级将领。

磁武涉林战役取得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时,毛泽东及时指示斗争“适可而止”,并决定向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使得紧张局势得以缓和。

这样做,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抗击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

在一系列与反共顽军斗争中,刘邓领导下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全区武装力量扩大到十一万人,部队军事政治素质也大为提高。一二九师完全控制了冀南全部、太行北部、太岳北部共七十一个县,约八百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1940年4月11日,为了统一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区的领导,成立了太行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

4月1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行山黎城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地区的高级干部会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作了关于形势和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会议总结了抗战三年以来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提出积极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囚笼政策”的任务。

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斗争休兵未几,一二九师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马上又投入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之中。

日本侵略军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包围及网状分割。这种方式,被刘伯承将军称之为“囚笼政策”。

为了破坏敌人铁路、公路等交通命脉,打破“囚笼政策”,刘邓号召全区军民“面向交通线”,部署了大规模破击铁路、公路的作战行动,实施对平汉线、白晋线、德石线的破击。

随后,由刘邓亲自指挥,于5月进行了白晋战役。该役在一天两夜之间,彻底破坏白晋铁路五十公里,毁桥五十余座,炸毁敌军火车一列,毙伤敌人三百五十余人。此役之后,一二九师于三个月中,连续进行大小破击战四十余次。

在实行破击战的同时,一二九师一面坚决打击伪军的嚣张气焰,一面反击了日军数次的“扫荡”。在这些战斗中,英勇的太行山人,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940年夏秋,国际时局向着恶性的方向变化,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在欧洲大陆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战争成果。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军事同盟,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国民党,在日本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更加动摇,妥协的危险空前严重。

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

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我军的全面进攻,打击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投降的危险,从1940年8月开始,我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各据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战役,即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在长达三个半月的时间里,经过两个战役阶段和反击日军报复“扫荡”的作战,我军使用兵力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人,作战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毙伤日军二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破坏铁路四百七十四公里、公路一千五百余公里、桥梁隧道二百六十多处。我军伤亡一万七千余人。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我华北军民,几十万人之众,与日本强敌进行了殊死的浴血奋战,其规模之壮,其声势之大,震撼了中华大地。

一二九师在百团大战中,与其他兄弟部队并肩战斗,在破击和反“扫荡”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总计破坏铁路二百四十余公里、公路五百余公里,进行了大小战斗五百二十九次,一度收复县城九座,毙伤日伪军七千五百余名。

在三个月的时间中,刘邓亲临战斗的第一线,亲自实施战场指挥。他们时而翻越太行山,时而行军数十里。有一天,头上敌人的飞机炮弹打到了他们所住的山洞门口,刘邓出来看了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起程又走。危情一过,安营扎寨,邓政委就又召集开会,作报告,讲局势,讲政策。

那是11月,在宋家庄,“满地的谷子黄得似金子,被风和太阳弄得憔悴如柴。包谷倒栽在地里,满地未收的黄豆被雨淋后趴在地下。许多村庄不见一个房子,连土地庙也被炸弹炸坏了。敌人的烧杀摧残根据地,伤悲惨状难以形容。邓政委立即动员各部队,帮助群众收拾家屋和抢收庄稼,无论什么人都得到,不能偷懒。”

1940年的秋冬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战事匆匆,是因为“扫荡”和反“扫荡”的斗争进行得那么样的频繁。

在这一年之中,在战争之外,还有几件事值得一记。

一件事是拍电影。

2月23日,在桐峪,杨国宇“同刘师长、邓政委、李达参谋长等,到村外去拍电影片,大多没参加过,有的还没见过电影。摄影师是从延安来的,有人说是苏联派来的。一会儿叫我们坐下,一会儿又叫躺下,一会儿又叫起来用笔在纸上写字,弄得我们烦了,板起面孔像个木头人。摄影师越叫我们自然一点,我们越不自然,结果拍不下去。刘师长对摄影师小徐说了句‘自然而然,然而不然’,说得邓政委也同大家一起笑起来而自然了。”

这大概是父亲第一次拍电影,这段片子也不知今在何方。不过,父亲平时连相都不愿意照,更别说拍电影了。要让他做到自然而然,也的确够不容易的!

一件事是有关安家。

9月份,我的妈妈从八路军总部调到一二九师师部,在秘书科工作。从此,她和父亲一起,行军、打仗、跑“扫荡”。虽然他们因战事而时而汇合,时而分离,但对于父亲来说,总算有个家了。尽管这个家,乃是一个居无定所之家,乃是一个前线战地之家。

1940年12月4日,一二九师师部到达山西境内太行山涉县的赤岸村。

从此,赤岸,这个在峰峦重叠的太行山区之中的小山村,这个清漳河畔的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无名之地,便成为一二九师师部的所在地,在此以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心脏和首府。

刘伯承和邓小平,就在这个小村庄的一个很小的庙宇小院之中,驻扎了下来。

刘邓在这个简陋朴素的驻扎之地,将指挥太行山人去进行更多的战斗,将与太行山人共同度过更加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