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25825300000026

第26章 第六讲(8)

我们教育子女,应该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不要起贪、瞋、痴。好像北宋的司马光所说的:“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自己有道德、有修阴德,积的福德深厚,这个家族就兴盛,并且能够传之于久远。好像云谷禅师所说的,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

现在的人不信因果,他如果顺利,就认为这个是我凭本事赚来的,所以就挥霍。往往是中年的时候就垮掉了,不要说百世了,自己眼前都看到衰败之相了,这个是福德不够。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很苦,每一天没东西吃,就拿一点米熬一盘粥,划作三块,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块,这个就打发一天了。他成就以后,做官以后,也是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买田。家族里面贫困的人都支持他,用田地的收入来支持他。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长子,叫做范纯仁,乘船去收田租。范纯仁回来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收到。怎么回事呢,他的儿子就说,因为在收好以后,在半道上就遇到了范仲淹同僚的儿子。范仲淹的同僚在一个地方做官,死于官任之上,也是很清廉,所以就无力安葬。范纯仁就把刚刚收上来的那些租金全部送给范仲淹朋友的儿子,还是不够。范仲淹马上很着急,就说:“那如果不够,你应该把船也卖掉。”他的儿子说:“我正是这样子做的啊!”就是说父子两个都想到一处去了,心地都是比较仁善的。这样子,当然他的家族,后代就能够人才辈出。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这一段开始,你看,对于那样子颠倒的众生,贪吝不舍的众生,只要曾经听过药师佛的名号,药师佛都会救度他、教化他。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馀财物?】

我们需要说快一点,因为讲了七天,才讲了一点点,后面的不会很详细地讲,略略地阐释一下。

这一段是说闻名灭罪,得解脱之益,为什么暂时地在人间听闻到药师佛的名号,将来就能够从恶道之中拔济出来,能够还生人中呢?原因是什么?因为四缘具足。

我们要成就色法,要两缘具足,要成就心法,要四缘具足,四缘具足就是告诉我们,修行怎样才能成功。色法,比方说我们要种黄豆,黄豆本身要有生命力,这个是亲因缘;还有增上缘,要有土壤、水分、阳光,给一点时间,它就会长出来,然后开花结果,收黄豆。心法我们也要有缘,缘具足才会成就,缺缘就不会成就,要四缘才能成就,一个是亲因缘,就是要种下解脱的因。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这一句是亲因缘。他已经种下了解脱的因,就是亲因缘。“今在恶趣”是增上缘、逆增上缘。他虽然曾经听闻过药师如来名号,但是因为贪吝的习气,还是不会去修,所以还会堕落。堕到饿鬼、畜生道、地狱道以后,在三恶道之中受种种痛苦的时候,他就要想脱离苦,所以这个是逆增上缘。“暂得忆念”是等无间缘。因为在恶道里面是非常苦的,善念很难生起来,所以只要能够生起一念的善念,果报都很大,都可以超出恶道。因为药师如来的愿力加持的缘故,就可以令他回忆起药师如来的名号,所以能够“暂得忆念”。并且因为是“暂得忆念”,时间很短,所以就容易相续不断,这是等无间缘成就了。“彼如来名”,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这个是所缘缘,所缘缘就是目标。目标就是求药师佛加被,能够脱离恶道苦。

有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四缘具足。当然我们就生信,就能够“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就能够从三恶道里面出来,能够生到人中来。生到人中来是异熟果。

“得宿命念,畏恶趣果”,这个是属于等流果。因为药师如来的名号,就是表示我们本具的性德,就是实相般若。所以念药师如来的名号,就是立即回头,与自己的自性功德相应,所以就能够脱苦,并且从即念之时,就从三恶道里面消失,“还生人中”,又生到人间来了。

因为贪吝而堕入到恶道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经暂时听闻过药师如来的名号,有意无意之中称念过,在心之中留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当他堕在恶道之中,受众苦煎迫,无处逃避的时候,能够暂时忆念药师佛名,并且生恭敬心,生皈投之心,诚恳地皈命药师如来;以此暂时的念名功德,就能够于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之中消灭、消失,结束了苦难的生命,而能够再生到人间来。可见药师佛的慈悲方便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就是偶然地听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了。所以真的是佛功德不可量,难思难议!并且在众生的最初、中间和最后,在一切时、一切处,药师佛都慈悲护念众生。

我们看前面的愿力就知道,尤其是那些痛苦的众生,福报不够的、贫穷孤露的、“挛躄背偻”、“丑陋顽愚”的众生,药师佛特别地悲念:最初是能够加持众生,得闻药师佛名,虽然众生因为业障很重,不生敬仰心,但是已经种下了解脱的种子;中间众生受苦报的时候,能够加持他们,“暂得忆念”,能够生忏悔心,对罪业生忏悔,对于药师如来生皈命心,就能够脱离恶道,生到人中来。

比方说有些人,他平时对于观音菩萨是半信半疑的,但是他也听过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灾难的时候,才马上来念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也都能够消灾免难。这样子感应的事迹是无量无边,非常多的。

所以这都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和特别的甚深悲愿力,并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持众生。他生到人中来以后,能够不忘失正念,能够“得宿命念”。要知道“得宿命念”是非常不容易!菩萨尚且有隔阴之迷——你看窥基法师,前生是阿罗汉,第二生在富贵场中,还是迷失了,后来听到寺院的钟声敲起来,才回忆起前生。所以业重的凡夫,因为得到药师佛的加被,还生到人间来以后,还能够得到宿命通,能够记得前生。曾经堕落到恶道之中受苦,堕恶道的原因是由于贪吝,不肯布施,所以现在能够“畏恶趣苦”,对于前生在恶道之中所受的种种痛苦,记忆犹新,不寒而栗,所以今生今世不敢再造恶,再不敢贪吝,免得来生又堕落受苦。

“不乐欲乐”,因为有正念,所以今生不再心迷,不被五欲六尘所诱惑,不再贪求世间的五欲之乐,不再贪求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种种刺激的快乐,不再贪求感官的刺激了。“好行惠施”,进一步能够利益他人。或者供养三宝,或者布施贫穷,或者热心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事业,称为“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不单单是自己“好行惠施”,并且能够随喜他人的布施,这样子自己一切所有的财物,都能够悉无贪恋可惜之心。“而能布施”,渐次地进修,能够从修外财施提高到修内财施,能够一反以前贪吝之业,能够修布施;并且乃至于不惜身命布施,以此来修行菩萨道。尚且能够以自己的头、眼睛、手、脚、血、肉和身体,来布施给那些求乞的众生,何况是其余身外的财物呢?更加是一切能舍了。一切能舍了,这都是由于听闻药师佛名,而能够得到的脱离贪吝的恶行,不受恶果了。

曾有智舜禅师,在山血面打坐,有个猎人来追一只兔子,把兔子射伤了,兔子就跑……看到禅师打血,它就知道禅师慈悲,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禅师就用袈裟把这只兔子盖起来。而猎人就一路沿着血追过来,追到禅师这里,就问禅师:“看到这只兔子没有?”禅师就反问:“你要杀这只兔子干什么?”猎人说:“我要拿兔子的肉来下酒。”禅师马上拿起戒刀,把自己耳朵割下来给他说:“那你拿这个下酒好了。”那个猎人就忏悔改过来,随禅师出家修行。这样子乃至于以身体来布施,“况馀财物”。

我们要知道药师佛的悲心广大,救度一切业重的众生:在最初作为他的发心之缘,缘因佛性,启发众生,种下解脱的因;中间药师佛慈悲,扶持加被众生,让他脱离恶道,然后让他生起正见来;最后让众生修六度万行,而圆满证得琉璃光身。所以说在一切众生的最初、中间和最后,药师佛都护念和加持他们。

而且这一段其实就已经圆满地包含了药师法门的事业成就七法,也可以称为心怨事成七法。这次就没有办法详细展开来讲,我们略略提一提这个七法的名称好了。

第一法,忏悔宿世犯偷盗戒之罪,忏悔宿业。

你看,这里面讲的是造贪吝之业,用种种的手段去贪人家东西,乃至于偷盗人家东西。这个感得第二生贫穷的果报,感得将来事业难以成就的果报。“吝”呢?自己东西不愿意布施,不肯种福田。

第二法,就是突破财富的障碍。我们为什么皈依好久了,也念《药师经》,好像做事也没成就,福报也没增长?事实上还是有一些障碍。什么障碍呢?思想的障碍、行为的障碍、心量的障碍,三种障碍。

1、是思想的障碍: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