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25919600000021

第21章 天下大乱(8)

庄严到令人窒息的气氛。

他爱死这一切了!

如果要他对荣归故里发表一番感言,他不会说:“沛县,我又回来了!”

他要说的是:“咸阳,我还会再回来的!”

*

进了城,他就被众人引到县衙大堂,坐到县令原来坐的位置上。

“从此,刘季就是咱们的县令了。”

三老代表大伙高声宣布。因为用力过猛,脖子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

“且慢。”刘邦赶紧站起来,摆着手说,“我何德何能,怎敢当县令?”

三老说:“就是你,不要推辞了。”

刘邦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如果不能选出一个好县令,咱们就都完了!不是我胆儿小,是我有自知之明,没有能力领袖群伦。请你们还是选一个有德有能之士来当县令吧。”

三老说:“除了你,还有谁啊?”

刘邦看看萧何,说:“萧何就不错啊,我提议,咱们选萧何当县令好不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萧何吓得脸色发白,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那不行,那不行,我哪有这个气魄啊?现在是乱世,必须要有英雄来领导咱们。这里只有刘季是英雄,你就别再推辞了。”

“我是英雄?”刘邦笑眯眯地说。

“你是英雄。”萧何斩钉截铁地说。

“这样啊……”刘邦沉吟片刻,“那曹参如何?”

“开玩笑,我哪行?别叫我,我不是那块料。”曹参说着,就往人群里站。大伙见往日人见人怕的狱掾如此紧张,不由得发出一阵哄笑。

据司马迁后来分析,萧曹二人之所以拒绝当头,其实是另有考虑——造反有风险,当头须谨慎。万一事败,朝廷秋后算账,当头的要诛灭九族。自己的性命倒不足惜,连累族人就太过意不去了。

刘邦却没有考虑过这些。

对他来说,造反就是一场豪赌。父母妻儿,身家性命全是赌注。他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退路,一上场就是孤注一掷。

刘邦推辞了几次,虽然没有答应,屁股却又坐回了县令的席位,饶有兴致地看着大伙轮番“劝进”。

最后,五个七十岁以上的老头齐齐向刘邦作揖,说:“我们都听说过您斩白蛇的事了,您是赤帝之子,注定要成大事,就从了大伙的意愿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邦便不再推辞了。他神色肃然地站起来,给众人回了一揖,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按照楚国的习惯,县令又称为县公,从此刘邦便被人们称为沛公。

接下来举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祭祀活动。

先是在县衙祭黄帝和蚩尤。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祖,自然该祭。蚩尤却以残暴闻名,而且是被黄帝所杀。将这两位摆到一起祭祀,也算是刘邦的一大创举。

接着又跑到丰邑去祭祀枌榆神社——估计是当地的土地神或树神——祈求平安。

再回到县城,杀牛宰羊,将鲜血涂在旗鼓上,用以驱邪。为了体现刘邦是赤帝之子,将旗帜全部染红,作为这股势力的基本色。

萧何在刘邦手下担任了“丞”,相当于总管或参谋长。

曹参、周勃、灌婴担任了“中涓”,也就是侍从。

卢绾、樊哙暂时没有职务,以“舍人”也就是门客的身份跟在刘邦身边。

夏侯婴还是他的干老本行,担任了刘邦的车夫,这个工作他一直干到刘邦去世。

至于周苛、孔聚、周緤、周昌等人,有的担任了“执盾”,有的担任了“参乘”,有的担任了“卒长”,有的担任了“门尉”,总之人人都得到了一个职务,再把沛县及下属乡邑的年轻人集合起来,一支两三千人的部队很快组成了。

河北风云起

再说陈胜进驻陈县之后,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刘邦的老相识——张耳、陈馀。

关于这两个人,有必要多说两句。

魏国灭亡后,张耳、陈馀成为大秦帝国通缉的对象。二人隐姓埋名,逃到陈县,以看里门为生。

某一天,里吏(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干部)喝高了,经过里门的时候,看陈馀不顺眼,取出鞭子要抽打他。陈馀怒火中烧,想跳起来反抗。张耳赶紧踩他的脚,示意他不可造次。

里吏打完,心满意足地走了。

张耳将陈馀带到无人处,责备道:“咱们相约要好好活下去,以待再起之日。可是现在,一点小小的屈辱你都忍受不了,还能成大事吗?”

陈馀羞愧万分,向张耳承认错误。后来,帝国发布海捕文书,在全国范围内捉拿他们。文书发到陈县,二人将它张贴到里门,还镇定自若地对围观的群众进行了传达,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他们就是通缉犯。

陈胜起事后,他们便投奔了陈胜。

陈胜也早听过张耳、陈馀的大名,待他们为座上宾。

那时候,陈胜还未称王,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前来“劝进”。陈胜咨询张耳的意见,张耳表示反对。

“现在称王,会让天下人觉得您急功近利。”张耳直言不讳,“当务之急是率兵直取咸阳,同时派人立六国之后,造成天下举兵的大势。秦人顾此失彼,无险可守,势必灭亡。到那时,您再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可成。”

这与一千多年后朱升给朱元璋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陈胜拒绝了张耳的建议,还是草草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在攻打咸阳的问题上,他也没有按张耳的意见亲自出兵,而是给了吴广一个“假王”称号,让吴广率军西攻荥阳,伺机入关。

所谓假王,就是代理王,也可以理解为陈胜的全权代表。

然后,陈胜就在陈县大修宫室,真正过起张楚王的日子来了。

二十年前一起种田的几位伙伴,听说陈胜当了王,特地从阳城跑到陈县来求见。

当他们费尽周折,终于进宫见到陈胜之后,不禁被王宫的富丽堂皇惊得瞠目结舌。

“伙计!陈涉这份家产可真不得了啊!”阿有对小邵和小杜说。

陈胜听了,心里十分得意。他给阿有安排房子,让他们住下来。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听说那几个家伙在外面口无遮拦地说他当年种田的逸事,勃然大怒,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斩。

*

张耳目睹了这些事,得出一个结论:陈胜气量太小,成不了大事。

他和陈馀商量之后,向陈胜提出,愿意带一支偏师,为陈胜攻略河北。

河北是原来赵国的地界。迄今为止,张楚的影响还仅限于原来的楚国地界。如果能够取得河北,无疑将是重大突破。出于这种考虑,陈胜同意了张耳的建议,派出三千人马去攻略河北,但主将既不是张耳也不是陈馀,而是他的旧相识——武臣。

陈胜也许觉得,张耳、陈馀都是当世豪杰,不好控制,还是同为农民的武臣靠得住。他给了武臣一个将军的称号,让张耳、陈馀当左右校尉,辅佐武臣。而且在左右校尉之上,将军之下,又设了一个护军,由阳城的皮草匠邵骚担任。

部队在白马渡过黄河,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

所谓攻略,并非攻占,实际上是以招降为主,武力进攻为辅。否则的话,三千人马,连攻座县城都成问题。

陈馀利用他在赵国游学时建立的人脉,连哄带骗,只取得了十城。

赵地有五十余城,十城刚够落脚,不足以谈大局。

一个叫蒯彻的范阳人适时出现。

当时,武臣集结了三万人马,准备强攻范阳,打开局面。范阳是座大城,守军数千,百姓数万,县令徐复积极备战,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蒯彻前去求见徐复,进门便说:“我听说您快死了,所以前来吊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您只要听从我的建议,就可以免于一死。”

徐复说:“愿闻其详。”

“秦朝的法律严酷,您在范阳当了十年县令,杀过多少人的父亲,把多少人变成孤儿,砍过多少人的手足,黥过多少人的脸面,您还数得清吗?”

徐复默然不语。

“范阳城内,想杀您报仇的人,多得数不清。但您一直活着,主要是大家畏惧朝廷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法律成为废简,您认为您还能像从前那么幸运吗?别以为范阳城高池深,可以对抗武臣大军。只要他一发动进攻,城内的年轻人就会争相来杀您,提着您的脑袋去见武臣。但是,只要您派我为使者,出城去见武臣,我可以为您转祸为福。您是死是活,就取决您用不用我了。”

徐复被打动了,解下官印,交给蒯彻:“请拿着这个去见武臣,范阳城数万军民的性命,就交给先生了。”

蒯彻来到武臣大营。

其时武臣在张耳等人的撺掇下,未经陈胜同意,自号“武信君”,俨然一副地方诸侯的模样,让人很难想像,几个月之前,他还只是陈县的一名农民,除了种田什么都不会。

“这可真是时势造英雄啊!” 蒯越暗自感叹。

见过礼之后,蒯彻直接问武臣:“您想不想不战而胜,传檄而定千里?”

“此话怎讲?”

“实不想瞒,范阳县令之所以整顿军备,闭城自守,主要是因为贪生怕死,贪恋富贵。其实他很想投降,又怕投降之后像其他城池的朝廷官吏一样遭到杀戮,所以犹疑不决。现在范阳城内情况很复杂,痛恨县令的人多得数不清,说不定哪一天就刺杀了他。但是杀了县令并不代表投降,城内的人很有可能再推选一名县令,同心协力对抗将军。那样的话,范阳就很难攻破了。”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封范阳县令为张楚国之侯,他必开城投降。然后派他为使者,坐着马车去游说燕、赵之地。那些官吏见到范阳县令如此风光,知道投降将军不会吃亏,自然群起响应。”

蒯彻后来成为了韩信的谋士。秦末汉初,群雄争霸,谋士大行其道,蒯彻至少可以列入天下谋士的前五名。若仅以见识和口才而论,蒯彻堪称当世第一。

武臣采纳了蒯彻的建议,当场交给他一方侯印,让他转交给范阳县令徐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