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枕着唐诗梦游
2593600000073

第73章 跋

2007年出版《借党项人说事》时,我在跋语中说:“收拾完这本小册子,我要打点‘行装’上路,去做另外一次心的旅行。”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一方面写一些应时的杂文、随笔,一方面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等书。前者的成果,已于2008年结集出版了《针尖上跳舞》一书;后者的成果,则是有了这本《枕着唐诗梦游》。

我读《唐诗三百首》,翻检《唐诗辞典》,不是在补文学与艺术之课,不是想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也不是要学做诗歌评论家,我“老雕虫”般“寻章摘句”,是在揣摸唐朝诗人们关于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等方面的思想,在探视古代诗人的人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审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某些方面,期望找到一些历史鉴借与人生鉴借。这与写《借党项人说事》的初衷与方式基本一致。

读唐诗,对于其描写、抒情、设色、拟音,对其势若高峰、变化多姿的艺术魅力,我领会了一些,但仅仅是皮毛。我感受较深的,是诗人们的失意、落魄、贬官、流放,是他们借酒浇愁,诟病读书,向往归隐的无奈,是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子精神。

读唐诗,虽然每每有引古自伤的情绪,但转瞬即逝。萦回于胸间的,是对于唐代官员诗人、布衣诗人丰富社会阅历的艳羡,是对他们自由心灵的由衷的敬佩。

从古代开始,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庄子、董仲舒、张载、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如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欧文、傅立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审视,批判,并且勾画了理想轨迹。他们的思想极其丰富与深奥,我没能系统研究,只是朦胧地感觉,心灵自由,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所倡导的主流,即如马克思所言,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我感叹,时至今日,人们做到心灵的独立、自由、奔放都很难,“心为形役”的状态几乎是普遍的,为稻粱谋,为仕途谋,为子孙谋,中国人的心灵已被太多的东西所牵累。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诗人们的心灵竟然可以飞跃,可以飞翔,可以神遨八极,“梦游天姥”!他们或隐晦或直白,或艺术或政治地陈述社会流弊,批评朝政朝纲,表达利益诉求。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的骄傲,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自由心灵、自由精神是由自由土壤培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社会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这是作者想继续思索的问题。

这本小册子,是我捕捉唐朝诗人自由心灵瞬间的感觉与记录,十分的粗陋。如蒙读者不弃,请予批评校正。我们共同来体味历史,检视社会,透析人生,放眼未来,谋划和谐社会,推动民族振兴。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