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独立性和完整性,他们的结合不过是“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不过是爱的不成熟形式,而决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
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①,“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真正的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一种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的灵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③因此,爱的本质是“给予”、“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④“给予”并不是具有非生产性性格倾向的人所理解的“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做出牺牲”,也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⑤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在弗洛姆看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给予,都具有爱的能力。那些不能通过奉献自己的生命力来唤醒和提高对方生命力的人,就不能给予,也没有创造爱的能力。只有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弗洛姆:《逃避自由》,第213页,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③弗洛姆:《逃避自由》,第154页,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④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⑤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那些具有生产性性格倾向的人才具有爱的能力,因为他们摒弃了剥夺他人或聚敛财富的欲望,勇于奉献自己。在他们的性格中,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爱除了有给予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责任心是关心的另一方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对成人而言则主要是指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尊重是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个性,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尊重对方既不是惧怕对方,也绝无剥削之意。缺乏尊重,责任心就会蜕变为控制和奴役别人。了解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①了解是指要深入事物的内部,洞悉人的秘密、人的核心,理解他人,认识他人和自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弗洛姆不仅精当地论述了爱的本质和内涵,而且还对性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他认为性爱是一种要求完全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的爱,是两个特定的男女之间的爱。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
性爱是爱的典型形式,也是爱的本质和一个人的爱的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弗洛姆强调指出:“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25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各自就应该“从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从本质上看,爱情不仅是一种意志行为,而且是一种“献身的行为,爱谁原则上不起任何作用。不管婚姻是别人撮合的还是自行决定的,一经缔结,意志应该能保证爱情的继续存在”。①此外,弗洛姆还特别强调,性爱既不等于“堕入情网”,也不意味着通过肉体的结合来克服人与人的隔离,更不是两个人相互占有对方的身体。性爱同样以更深的博爱为基础,并且有博爱的成分。“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上的暂时的结合。”“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合为一体。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彻底献身这一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的博爱意义上。”一对“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弗洛姆不仅探讨了爱的理论,而且深入地阐述了爱的实践问题。在他看来,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人们要学会爱,懂得爱的艺术,就必须像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一样,一要掌握理论,二要学会实践。尤其是,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主动行动、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这种体验。
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41~4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40~41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性与美
人类审美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乐生”的需要,即从生活中获得生命的享受。对欲望、本能的剥夺,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在无欲的世界里,决不可能有真正的美感。性与美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性爱美,另一种是性美。
一、性爱美
性爱美的升华。真正的爱欲并不是单维度的所谓“柏拉图之爱”,而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冲动。这种性爱一方面离不开来自肉体方面性欲的吸引;另一方面,它又有赖于主体之间心灵的神秘交流。
可以说,性与爱能够而且在绝大多数时候的确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诚然,它们是可以彼此分开的,也毫无必要将两者混同起来;但是,我们必须说,在健康人的生活中,两者倾向于彼此完美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美国心理学家奥斯瓦尔德·斯瓦茨在《性心理学》中写道:“虽然性冲动和爱情在本质上完全相悖,但两者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在一个完美、完全成熟的人身上,仅仅存在着冲动与爱情的这种不可分离的融合。这是一切性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体验到纯粹肉体的性欲满足,那么他就会遭到非难,被认为在性爱方面是逊常的、不成熟或别的什么。”①性爱是性与爱的完美结合。在性爱的结构中,性是动力和源泉,有了性,爱情才给人以充实感、完美感,而缺失了性的爱情,则是残缺的、空洞的,它的生命力就会枯竭。情感则使人类由理性①[美]奥斯瓦尔德·斯瓦茨:《性心理学》,第21页,企鹅丛书,1951年版。
的快感升华为审美性的快感,没有情爱的性,是机械的和粗暴的生理性发泄。
性爱美的本质。在性爱的活动中,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善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时,就会感到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性爱对象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性爱美。
由于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因此,在审美关系中,人就会超越现实生活中那种因为狭隘的需要而只是以自己某一方面的本质力量去和现实的某一方面发生关系的情形,即以物质的生理器官和自然的本质力量去和现实发生关系。这就说明,处于审美关系中的人才是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和完整的人。因此,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同时,正因为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所以,人的本质力量也就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生生不已、活泼泼的生命力量”。美离不开活的形象,因而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达到美的境界的性爱活动,在性与爱的和谐中,完成了心灵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合一。性爱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人体内最炽热的生命冲动和生命活力的充分展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性爱的审美体验。人的本质力量不但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物,而且还是万古常新、永远处在创造之中的。性爱的结合有利于双方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性爱活动中,双方对性美感的认识和性心理过程促使他们相互爱慕、相互肯定,并努力创造出性爱美的因子。通过完美的性爱结合,双方都通过对方来实现自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1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我的本质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了两性结合的新的本质力量。性爱使人深切地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的美。
(一)性美感与性快感
人的欲望在外部环境中得到满足,就获得快感,否则就是痛感。性快感是与异性生理接触而产生性冲动之后带来的整个身体的舒适与满足;性快感是人的本能快感,不教而会,不学而能。性美感则不同于性快感,它不只是一种生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社会性、精神性的心理活动,是生理性快感和精神性愉悦的完美统一。性快感是一种偏重于生理方面的性满足,而性美感则是以身为体、以心为本的一种身心融合的快感。性快感随着性刺激而兴起,随着性欲释放而消失,在性欲满足之后,只剩下疲乏感、失落感、空虚感。这时候,性的拉丁语词源secare的本义即显露出来,其意思是截断、分开、使痛苦。性美感则不同,性爱双方沉浸在柔情缱绻之中,沐浴爱的光辉,享受生命的快乐,会产生出深深的爱恋感。
性快感必须在性爱主体实际占有时才能发生,性欲带有强烈的占有欲。“占有”作为一种支配关系,意味着个体必须时时为其对物的独占而疲于奔命。而这个事实表明,主体在占有行为中也被对象占有,生命主体的自由无以存在。而性爱则是一种生命的彼此“拥有”。“拥有”是一种交流关系,它不仅以承认对象的生命主体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与之进行交流),而且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因为当主体确认对象的主体性后,意味着彼此的平等。因此,对象与自己并不是单一的接受关系,而是双向的选择关系。性爱双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共同创造和体验性爱美。主体从狭小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不仅能自爱,而且能他爱,创造出爱的境界和生命的意义。性欲是“我与他”之间的征服关系,而性爱则是“我与你”之间的交流关系。
性美感高于性快感,没有美的引导和美的升华,性快感就只能停留在生理性享受的层面;同时,性美感又是以性快感为生命基础的,否则,性美感就成了无源之水。可以说,性美感并不是性快感之外的“另一种”快感,它仅仅是性快感之中的一种特殊快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在根本上属于一种感性存在物。
从古希腊到现代,理性主义是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家们都主张美是一种无欲念的静观行为。传统美学片面地认为只有理性才是人类的财富,把情欲视为罪恶的代名词。这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模式其实是一种虚构,是一种精神的自恋。美不在肉体之中,但也并非与肉体毫无关系。灵与肉并非二元,而是一体,因此,必须辩证地坚持身心一体的立场。美学家席勒指出:“在迟钝的感性感觉不到任何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同样很少得到发展。”①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主张,美感导源于性快感,或者说,美就是性的满足,这种观念在20世纪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英国作家毛姆(WSMaugham)曾表示:“美起源于要求表现的本能,它与性的本能密切相关,这一点似乎正由普遍承认的事实证明,那事实是,凡是具有特别灵敏典雅的审美感的人总是在性的方面极度反常,往往达到变态或病态的程度。”而学者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甚至断言:“性的吸引就是美的吸引。”这种观点虽有偏激之处,却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