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自己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养成自省的习惯
现在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不断地调整自己;而要调整自己,就得有自我反省的习惯。
反省自己,超越自我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为什么要自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个性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轻人更缺乏社会历练,因此常会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只说好话,看到你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也故意不说,因此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古希腊时,一对夫妇因偷盗而被绑在广场上,人们万分愤怒,指责与谩骂的声音像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竟然提议用石块将这对玷污人类道义的夫妇砸死,并取得了一致认可。正当他们准备用石块砸向这对夫妇时,耶稣恰好路过广场。面对此景,他想了想便对愤怒的群众说:“好吧,那么就让我们当中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扔第一块石头。”结果群众皆哑然了。
“没有人定你们的罪吗?那么我也不定你们的罪吧!”耶稣又对那对夫妇说。
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并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训诫,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一代名相诸葛亮位高权重,却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坚持自省,乃至后人有“孔明一生唯谨慎”的评价。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在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以后,向大家表明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上书给刘禅请求自贬。这是典型的“自省”行为,它不但没有损害诸葛亮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提升了他的威信。在生活中,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不断地进步,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晚清大臣曾国藩具备深刻的“自省”精神,他一生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严格实践儒家“内圣外王”的修身理念,成就了非凡的伟业。曾国藩曾经指出:“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因此,真正做到自省,就是能战胜自我。而养成自省的习惯,具备了自我修养的能力,就很容易实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成功发展目标。
培养自省的习惯
一般来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了。然而,太多的年轻人却没有养成经常自我反省的习惯。
坚持自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是我们走向成熟、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因此,养成自省的精神、加强自我修养显得非常重要。实际上,自省是一种反思,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需要明白成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找出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提升成功的概率。人都喜欢为自己找借口,年轻人更是如此,总是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到客观条件上。你一直没有为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方案,你可能解释说自己的阅历太浅;如果没有按进度完成任务,你也许会说自己经验太少,比不了那些前辈;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或者是创业者,一天,你发现因为你计划表或者方案书上明显的错误,而导致了经营方向的偏离和失误,你也许会解释:“这些是我口头述说的,速记员写完后,我没有亲自审阅。”你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可是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疏忽大意呢?
扪心自问吧,你会不会存在上面的那些心理问题,是不是曾经有过为自己开脱的举动和想法?
走向成功的道路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的,想少犯错误,就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培养自省意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才能不会迷失发展方向,从而笑到最后。三毛曾说:“一个肯于虚心吸收、观察一切,经常反省、审察自己缺点和优点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观察的人来得快速多了。”
那你每天应该反省些什么呢?是不是专门要弄得自己不高兴,跟自己过不去?不!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你去自省:
(1)人际关系。你今天有没有做过什么对自己人际关系不利的事?你今天与人争论,是否也有自己不对的地方?你是否说过不得体的话?某人对你不友善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2)做事的方法。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情,做得是否得当,怎样做才会更好?
(3)生命的进程。反省自己至今做了些什么事,有无进步?是否在浪费时间?目标完成了多少?
你是否经常像上述的那样反省自己?如果没有,就从现在起培养自省的习惯吧。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培养自省习惯呢?培养自省习惯,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性习惯。
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故意的”、“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这不是我干的”、“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的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培养自省习惯,还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人生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目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反省自我,还应该加强自我修养,特别是培养深刻的自省能力,这是我们提升个人境界、赢得成功的关键。自我修养就是自我投资,就是敢于同自我作斗争。提升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研习成功者的案例,提供有利的参照。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至于反省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有人写日记,有人则静坐冥想,只在脑海里把过去的事“放映”出来检视一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真正有效就行。自省不能流于一种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对错不分,那就很值得注意了。
人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错误,但能不能知过即改、从善如流则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最大区别。你有反省的习惯吗?趁早培养吧,它能修正你做人处世的方法,给你指引明确的方向。
追求卓越才能成就伟业——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你也是如此。你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世俗的标准对你都没有意义。所以,你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认识自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面对现实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缺陷与不足而自卑、自轻、自贱。
你要放弃对自己的偏见,因为你在生活中是会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陷,极力掩饰或者刻意伪装,这样就会形成病态人格,无法实现成功的人生。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以此来发展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自己与别人相比,我们习惯于把他人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所取得的成功。当我们在报纸上读到某人取得的伟大成就时,也习惯于从他们的年龄已超过了我们中找到些许安慰,我们会自我安慰:到了他们那个年纪,我们也有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
这种把自己与别人相比的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别人在生活中的目标与动力,你也不具备别人所具有的能力。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别人有别人的才干,我有我的才干。我们常常误以为,才干就是音乐、艺术或智力等方面的天赋,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而自己却一直忽视的才干,诸如激情、耐力、幽默、善解人意、交际才能,等等,它们是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此,这种拿自己与别人相比的方法,只会使你对自我形象、自信以及你取得成功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你应该向一个人请教,你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掘——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相信自己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那么你还存在吗?
一群学者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者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谁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有一位学者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者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大家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这一次,除一位学者外,其他学者都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者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假事物可能迷惑你的耳目,但绝不能让它迷惑你的心灵。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我们才能对世界有真实的认识。
当你放弃自己的坚持而去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目标或结果时,真理便已离你远去。
纵观人世间,每当一种新事物、一个真理、一种事业,尚未被众人理解、接受时,谁要坚持,那么众人的讥笑嘲弄就会随之而来。这时,一个人应该做的就是拿出主见,无论社会施加多大的压力,都要相信自己的睿智,相信自己无坚不摧的信念,相信自己永恒的决心与毅力,相信自己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
尊重自己
苏格兰有一位贫穷的纺织工人,每天都虔诚地祷告,而且每天的祷告文中都有一句奇怪的话:“伟大的神,求您让我自己对自己有好评价吧。”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看好自己,对自己没有什么好评价,又怎么能指望别人给你好评价呢?有这样一句谚语:不自重者,别人不会尊重他。是的,你首先轻视了自己,别人自然不会把你看得很高贵,拒绝你、侮辱你也是自然的事情了。你不能在看不起自己的时候,在心中对别人说:你们应该看重我。即使你这样做了,结果也会让你自己失望,因为对自己的尊重和别人对你的尊重是一致的,至少它们建立在同一个原则上。
每个人自然有权利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你认为你自己有八分的价值,就不要指望别人认为你有九分的价值,事实上,别人也不可能把你看得更重。人们很容易从你的表情和眼神中判断,你到底如何给自己评价。一旦别人发现你对自己的评价都不高,他们会寻找理由证明你的自我评价偏低。因为更多的人都相信,没有谁比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更真实、更准确。
信任一个自信和自尊的人更加保险,因为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都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诚实和正直的道德素养,那么外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怀疑、不担心、不疏远呢?道德上的堕落,总是首先在自己身上露出征兆的。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么,很快他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让他在思想上觉得自己很重要,那么,他很快就会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看重自己的话,那么,很快他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
即使他的资本很少,也没有关系。谁都愿意帮助一个自立自助的人,因为他身上必然有能够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一旦受到他的感染,大家都愿意支持他的事业,愿意为他的生意做免费的宣传。
如果一个年轻人强烈地渴望成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主动学习商业经营的技巧,并且善于精打细算,即使他遇到困难,也没有多少资本,但是他仍然会成功,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成功者的素质,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尊、自信的结果。
年轻人要自己尊重自己,远离所有卑贱的言行和思想,只有如此,才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侮辱和不得体、有伤颜面的场景。
“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这是独立个性的重要成分,”米歇尔·雷诺兹说,“因为它,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英雄才获得了桂冠。所有的伟人和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因为这个共同特征而同属于一个家族。”
自信和自尊能够让我们重视自己的能力,其影响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那些凡事都依赖别人,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如莎士比亚所说,他们体会不到也永远不能体会到自立者焕发出的荣光。只有相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身上的所有能量才会发挥作用,才能达成的心中所愿。
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财富的仓库,只不过是你有没有发现而已。
有两个人,一个是体弱的富翁,一个是健康的穷汉,两个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方法。于是那个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大脑。这样做的结果是: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