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成败全集
2600700000042

第42章 [学习习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终生护照(4)

我们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指一种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了对各种新经验、新观念的接受。对这些新事物的接受是避免失败的前提。没有新的经验,面对新的工作项目,你可能会绕很大的圈子才能获得微小的成功,而更大的可能是,在你获得这些小小的成功之前,你便已经因为缺少经验又不愿学习而在工作中招致了失败。如果没有新的观念,在你面对新的形势时,便没有思想上的准备。没有思想上的准备,你便不可能有创造性的行动。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因不愿学习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最终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拥有2亿美元以上的资产,1989年创业时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品位、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那些追求成功的人都坚持学习,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学会了一切,可以放松了,那么你放松的那一刻也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开始超越你,并将你的成果全部毁灭,砸你的牌子、占你的阵地的时刻。

据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工技能在短短的3~5年内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用,而从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是7~14年。我们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又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也许每过几秒钟便会有一种新的事物产生。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便连带着一种新的经验和运作方式。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经验,如果一个员工和企业拒绝学习,那么他便不可能适应崭新的社会与工作,面对这个员工和企业的就将是失败。所以,不能把坚持学习作为一种习惯的话,那么你就是在走向失败。

在商场上,自以为进入了无人之境,可以高枕无忧,却在不知不觉中丢了阵地的例子数不胜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你的竞争优势。

即使是作为世界上名声最显赫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公司,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学习新事物,接受新观念,也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1995年12月,比尔·盖茨召开微软最高级别工作会议时,他公开宣称:“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当时是微软自成立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1994年,比尔·盖茨曾在各种公开场合说:“互联网是免费的,在上面赚不到钱,怎么可能会是有意思的生意?”可是,一切征兆越来越明显了,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

比尔·盖茨不得不接受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微软放弃了对它的Active X文件连接技术标准的控制,这是他们花了1亿多美元和7年多时间才开发成功的。他选择1995年12月7日作为破釜沉舟的日子,要求手下十几个主管经理必须在这一天之前上交公司的互联网战略报告。而这份报告就说明了公司在战略上进行了彻底的改变,这时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展开的。如果没有接受新时代的观念,放弃旧的目标,现在的微软说不定已经成了大鱼嘴里的小虾。

学以致用

现在,人们可以确定,影响成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先天智商(遗传);二是学到的知识;最后一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一个环境中的应用。

太相信书的人,只能成为打工仔。书本知识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对于事业有成的人士来说,他们成功都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来自学到的知识所具有的可应用性。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应该在学到的知识与我们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便学以致用,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当我们有机会学习某个专业时,我们要问自己:我要学的知识能够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吗?也许在很多情况下,你投入了时间和费用,但却得不到一个为你带来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的应用环境。

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将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与你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加以对比,以清楚你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学习什么知识才有利于你的全面发展。要始终考虑学以致用。

墨西哥人有一句谚语:“给他一条大鱼,不如给他一根鱼竿。”同样的意思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求鱼不如求渔,作为一个求学者,学习方法应该比结果重要得多。

想在35岁以前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学以致用,否则,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必然会给你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损失。在历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条而失败的例子。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被斩首示众的下场。

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有过很惨痛的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教条主义为特色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顽固地坚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后再向农村进攻的路线方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会学,更要会用。学习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如果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学以致用,是一种片面的、无用的知识。要强调学习要与实际相联系,还要看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并通过“致用”来对其进行检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中的东西,往往会瑜瑕参差,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辨真伪地对其兼收并蓄,肯定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和认识上的混乱。

怎样才可以不接受或者少接受错误的“书本知识”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读书联系到实际中,把从学习之中学得的知识,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做一个检验,看看是否能经得起“致用”的考查。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里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你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更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鲁迅先生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也来自对“无字之书”的知识积累。如果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怎么会“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