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11

第11章 国运兴衰篇(5)

没过多久,朱浮就给光武帝写了一封密信,说彭宠对朝廷不满,已经起了反心。光武帝不知真假,就召彭宠进京述职。彭宠吓坏了,怕光武帝会严厉地惩治自己。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割据土地,作一方之主。彭宠耳根很软,竟然听从了妻子的意见,不但拒绝入京朝见,而且出兵两万多人进攻朱浮。

朱浮写信给彭宠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开国诸臣都在为国努力工作,而是你却自暴自弃,反叛朝廷。你要知道,事情做得再出格,也不要让亲人感到痛心,而让敌人感到高兴。”彭宠看完信后,把信放在一旁,对朱浮的劝告置之不理,依旧对朱浮用兵,很快就占领了蓟城。

过了一些时候,彭宠自称燕王,成为割据一方之主。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彭宠不得人心,打不过朝廷的军队。汉朝大军终于占领渔阳,彭宠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穷兵黩武

◎成语释义

用尽兵力,任意发动战争。穷:极、尽。黩:轻率、妄动。黩武:滥用武力。

◎成语出处

自《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陆逊有一子,名叫陆抗,深通战略,腹有良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由于他才能出众,二十岁时就担任建武校尉之职,统辖五千人马。孙皓成为东吴国君后,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让他严防晋军的进攻。

当时东吴政权非常腐败,孙皓残暴骄奢,好色无度,滥用酷刑,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陆抗多次上书,劝告孙皓爱护百姓,加紧训练军队,把精力用在治国、治军方面。但孙皓把他的意见当作老生常谈,依旧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公元272年,陆抗领了旨意,统率人马讨伐叛将步阐,在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知道吴国的力量不行,就与晋军互通使者,不主动出击。孙皓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打仗。

陆抗给孙皓上了一道奏疏,劝告他说:“现在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方面没有积极行动,反而想让诸位将领在沙场上立战功,杀敌将。这样一来,我国用尽全部兵力,整天打仗,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极其疲劳。敌人的力量没有受到损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得了一场重病。”

陆抗还指出,目前晋国势力很强,吴国势力弱小。要想战胜大国,就必须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主动出击。

孙皓看罢陆抗的奏疏,并不赞成,而且觉得陆抗这个人不聪明,难以统兵。后来,由于东吴的统治过于严酷,终于被晋国所灭。人民恨透了东吴政权,所以尽管东吴国破,也不同情孙皓。

■有恃无恐

◎成语释义

比喻某些人或某一方有了凭借而无所顾忌。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出处译文

“国库空虚,百姓缺粮,野外连草也没有,更不用说庄稼,凭什么不害怕?”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其子齐孝公继位。齐孝公像其父一样,野心勃勃想争做诸侯霸主。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乘鲁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机会,亲率大军进攻鲁国北部边境。鲁僖公得知消息,派大夫展喜迎击齐军。

僖公自知凭实力难敌齐军,当时齐军还未进入鲁国边境,他叫展喜先做怀柔的计策。展喜见了齐孝公说:“我国的国君听说您亲自带兵到我们的国土,特派我来慰劳你们。”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感到害怕吗?”

展喜能言善辩,他不卑不亢的回答:“没见识的百姓有些害怕,有见识的君子则不怕。”齐孝公说:“你们国家的人穷得叮当响,国库空虚,百姓缺粮,野外连草也没有,更不用说庄稼,凭什么不害怕?”

展喜回答说:“鲁国国君的祖先周公和齐国国君的祖先姜太公是周天子的得力助手,在共同辅佐周成王时,结下联盟,要世代友好相处,不要相互伤害。这些都记录在案。您的父亲齐桓公就是以团结诸侯,使诸侯之间消除隔阂、克服困难而扬名天下的。现在你登上齐侯的大位,大家希望您能继承父亲的好传统。”

展喜接着又坚定地说:“我们祖先如此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就凭这些才不担心害怕。”齐孝公听了这番话,自觉无趣,便带着军队回去了。

■推心置腹

◎成语释义

真心诚意地待人。

◎成语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毒杀平帝,篡位夺权,建立新朝。他坐了天下,还说什么不得已为之。于是群雄纷纷造反,都想取而代之。

当时汉室宗亲之中,能人甚多,刘玄和刘秀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先后起义,后来合兵一处,共讨汉贼。刘玄年纪较长,被绿林军众将拥立为更始帝。刘秀作为人臣,立有盖世之功,曾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力挫王莽军队,又打败占据河北的王郎,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刘秀在河北将铜马起义军击败,将铜马军全部收编,并让众多降将在军中担任要职。

可是,这些降将心中七上八下,害怕最终被刘秀杀害。刘秀了解情况后,为了让这些降将放心,命令铜马军官仍回本部,统率原来的兵马。而他本人,常带着少量随从巡行于各部队之中,表示对铜马军队不作防备。

铜马降将看到刘秀这样做,觉得刘秀真的相信他们了,心中的疑虑也就打消了。他们私下里说:“萧王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腹中,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心的?难道不该为他打天下,出力卖命吗?”

刘秀赢得了铜马诸将之心,这些将军也死心塌地为刘秀打仗,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城下之盟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抵御不住敌人的武力威逼,被迫签订屈辱性的和约。

◎成语出处

《左传·桓公十三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队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武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武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作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队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作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军队遇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

■出奇制胜

◎成语释义

在战斗中用敌人料不到的奇兵奇计,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后来也泛指用某种想象不到的方法或手段取得奇妙的效果。奇:奇兵、奇计。制,取胜。

◎成语出处

《史记·田单列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无故进犯燕国,杀死无数燕国将士。燕昭王痛定思痛,任用贤才,提高了本国的实力。后来,燕国大将乐毅联合秦赵等国,大举进攻齐国,将齐军杀得大败。齐湣王见燕军势大,吓得心惊胆战,连忙逃往莒城。

田单是齐国国王的远亲,人们不知道他有才能,一直不重视他。燕军攻来时,他带着家人逃跑,很快来到即墨。不久,即墨官民共同推举田单,请他做本城军队的统帅。

田单对兵法非常熟悉,而且很聪明。为了将乐毅彻底打败,他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乐毅按兵不动,是想在齐国称王,占据土地。此时燕昭王已死,燕惠王即位,他开始怀疑乐毅,用才能不高、品德不好的骑劫作为统帅,罢免了乐毅的官职。从此以后,燕国军队丧失斗志,士气低落。

然后,田单一面对内宣扬天神会帮助齐国,一面隐藏起精锐部队,请求骑劫接受他的投降。这样一来,齐军士气高涨,燕军则对即墨守军放松了警惕。

紧接着,田单收集了—千多头牛,将尖刀绑在牛角上,将浸过油的芦苇绑在牛尾巴上。天黑时,齐军将牛尾上的芦苇点燃,驱赶牛群踏入燕国军营。燕军面对这种奇特的攻击,不由得惊慌失措,又跳又叫,抱头鼠窜地退去。

田单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军队进攻,很快就将齐国的疆土全部收复。

■犁庭扫穴

◎成语释义

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出处译文

“将对方的大本营扫荡,房屋夷为平地,夺取土地。”

◎成语故事

匈奴在历史上是对我中原国家构成重要威胁的少数民族。匈奴人性情残暴,所到之处必定烧杀抢掠,并且重视军事,对于汉人是很大的威胁。汉武帝亲自征讨过几次,大将卫青、霍去病常年征战于边野,才将匈奴打败。匈奴人开始害怕汉朝,在很多年里,不敢向汉朝领土进兵。

可是到了后来,汉朝的力量不如以前,匈奴人又经常派兵骚扰汉朝的边境。

汉哀帝的时候,匈奴派使臣到长安,告诉哀帝,单于准备来朝参拜。意思是说匈奴不想再打仗了,而是称臣于汉朝。

这时有很多大臣反对哀帝接见单于,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单于曾经来参拜过几次,但每次来朝后汉朝就有战争的祸事,简直像黄鼠狼拜年一样不安好心。并且正值哀帝身体不好,单于一来势必又要按礼仪参拜,过程非常繁琐复杂。因此干脆不要接见的好。

哀帝同意了大臣的意见。匈奴的使臣见汉朝如此行事,就准备回国。这时扬雄上书皇帝,他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在奏折里他说:“我曾经听说,善于治国的贤臣总是在大乱之前先根除祸患,会用兵的人在两军交战前就已经计划好了所有过程。现在匈奴派使臣来,是想表示他们的友好,如果我们拒绝他,说明我们看不起他们,两国的关系会因此出现裂痕,对于我朝是个不利的事情。

“匈奴是个强悍的民族,卫青、霍去病征讨多年才让他们不敢进犯汉朝,这样都无法让他们臣服。现在他们主动来称臣,我们应该有所表示才对。

“汉兵过去同其他的小民族打仗,短则几十天,多则半年,必定将对方的大本营扫荡,房屋夷为平地,夺取土地,彻底地征服对方。但匈奴则不同,是要长期对付的一个国家,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爱屋及乌

◎成语释义

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以至与他有关的事或物。

◎成语出处

《尚书大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成语故事

据传说,殷商末代的殷纣王为人残暴恣睢。当时的西部诸侯长西伯姬昌(周文王)也曾被他囚禁,受尽了屈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觉得天子做得太不像样了,于是带兵伐纣,很快攻破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纣王感到绝望,在朝歌放火自焚,商朝从此灭亡。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如何处理殷商的遗民,迫切地摆在了武王的面前。于是,周武王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姜尚向武王建议道:“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喜爱某个人,就连他房上的乌鸦你也要喜爱。如果憎恨某个人,就连他家里的奴仆你也憎恶。我主张把殷遗民斩尽杀绝,一个也不留。”

周武王觉得这样做虽然干净利索,却对稳定局势不利,就问异母弟召公。召公说:“我认为应该杀有罪之人,不杀无罪之人。”武王觉得这样做还有些道理。

周武王又问同母弟周公,想听他有什么高见。周公非常严肃地说:“我觉得应该既往不咎,使殷人有安定的住所,安心于他们的职业。凡是注重仁爱的人,都和他们亲近,和他们和睦相处。”

周武王听了,觉得周公所说实在最为正确,于是就采纳了周公的意见。

■南辕北辙

◎成语释义

往南去的车走在北去的路上。比喻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

◎成语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王想出兵讨伐赵国,攻取赵国的都城邯郸。当时,大夫季梁正奉命出京办事,听说到这个消息后,马上从半路上返回。他衣服顾不得换,脸也顾不得洗,就急匆匆地要求面见大王。

魏王见他一路风尘赶来,不知道他有什么要紧事要对自己说,就问道:“你为什么走到半路就回来了?到底为了什么要紧的事?”

季梁说:“这一次我从外地赶回来,在太行山下见到一个人,他坐在一辆马车上,朝北而去,但他却跟我说:‘我打算到楚国去。’我对他说:‘楚国在南方,您为什么反而朝北走呢?难道您不知道楚国的位置么?’他回答说:‘没关系,楚国虽然在南方,但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说:‘您的马虽然很好,可是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啊!’他又说:‘不怕,我带的路费很多。’我说:‘您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条路根本到不了楚国啊!’他还坚持说:‘我的车夫的赶车技术很高明。’

“他的条件再好,但把目标搞错了,离楚国只能越来越远啊!”

魏王听了不禁笑了起来,说道:“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糊涂的人!真是好笑呀!”

季梁接着说:“现在,您的理想是要建立霸业,成为诸侯的首领,因此您对于自己的每一项行动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可是您却仗着国家强大、军队精锐,想沉重打击赵国,来扩大地盘,抬高威望。这样一来,您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的理想就会越来越远。这与那个人要去楚国而朝北走,是一样的啊!”

■摧枯拉朽

◎成语释义

比喻敌人已经势穷,像枯朽的树木,很容易就被摧毁,不堪一击。摧:摧毁。枯:枯树。朽:腐木。

◎成语出处

《晋书·甘卓传》:“朔流之众,势不自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成语故事

西晋灭亡之时,王导、王敦兄弟二人帮助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司马睿当了皇帝,史称晋元帝。后来,王敦想起兵反叛朝廷,并劝甘卓和他一起造反。甘卓一开始满口应承下来,可后来又后悔了,并劝王敦不要走造反的道路。

王敦让人对甘卓说,一旦起兵的事情成功,他必然让甘卓得到更高的官位。甘卓听了王敦的意见,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不吃亏。

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对王敦的造反行为非常反感,他派主簿邓骞赶到襄阳,劝说甘卓支持朝廷,带兵征讨王敦。这时,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按兵不动,这样无论是朝廷得胜还是王敦得胜,甘卓都能得到好处。。

邓骞听了,明确指出李梁的建议并不高明:“如果甘将军听从了李梁之言,脚踩两只船,必然给自己招来大祸。王敦只有一万多人马,而武昌守兵不过五千多人。现在甘将军的人马比王敦的军队要多一倍,如果进攻武昌,为朝廷办事,肯定能取得胜利。”

邓骞又说:“甘将军如果率率大军向武昌进攻,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轻而易举,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虽然邓骞把道理都讲透了,甘卓仍然不能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