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33

第33章 五味生活篇(10)

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伍员终于逃出楚国,进入吴国边境。后来伍员得到吴王的赏识,被委以重任,终于带兵打回楚国,将楚平王之尸鞭打三百下,报了杀父杀兄之仇。

■负隅顽抗

◎成语释义

是比喻依仗某种条件拼死抵抗。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成语出处

《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即隅),莫之敢撄。”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闹饥荒,好多老百姓被活活饿死了。孟子的弟子陈臻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着急。他找到老师,沉重地对他说:“老师,您知道么?现在齐国闹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人们都认为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把棠地的谷仓打开,救济那些可怜的老百姓。”

孟子叹了口气,然后答道:“如果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然后,孟子就对陈臻讲述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户,本领高超,很有名气。他和老虎搏斗被称为一绝。后来他突然决定不再杀生,要做一个善人。人们听不到他打虎的消息,也就几乎忘了他的名字。

有一年,深山里又出现了一只异常凶猛的老虎,咬死了不少过路行人,当地的人们觉得此虎不除是不行的。于是,几个年轻的猎手联合起来,发下弘誓大愿,决心要除掉这只老虎。

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人虎之斗,老虎被猎户们追到山的深处,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对着众人。它龇牙咧嘴,将眼睛瞪得溜圆,众猎户都胆怯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与之相斗。

这时,冯妇恰好坐车经过这里。猎手们见到他,都上前见他,请他帮忙除掉这只老虎。冯妇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立即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最后终于把猛虎打死,为老百姓除了这个祸害。猎手们对他表示感谢,可很多读书人却在背后讥笑他。

■感激涕零

◎成语释义

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涕:泪。零:落。

◎成语出处

唐代刘禹锡《平蔡州》—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叛将史思明被杀,天下复归太平。但是,各处藩镇割据土地,不听朝廷的指挥。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阴逝世,朝廷不许其子吴元济继承父职。吴元济很生气,就擅自代理军务,纵兵到舞阳、叶县等地掠夺财富。朝廷多次派兵攻打淮西,都吃了败仗。吴元济见到朝廷对他无可奈何,就更加不可一世。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大张旗鼓地讨伐吴元济。大将李愬主动请命,承担平定淮西的重任。

李愬这个人很有谋略。他并没有急切地出兵征讨,而是先对军队进行整顿,使士气大振。李愬对士卒非常关心,对于来降的士兵,他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或者留在军中,或者给粮食、布帛让其回家。由于他待人宽厚,来投降的士兵都愿意留下,并主动提供淮西的军事情况。

半年后,李愬向淮西进军,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令淮西叛军闻风丧胆。

第二年冬天,李愬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顶风冒雪,夜行—百余里,终于赶到吴元济所在的治所——蔡州。

李愬来到蔡州,就展开袭击行动。这时,吴元济还在睡觉。他根本不相信官军会来得这么迅速,才如此贪睡。黎明时,他听到朝廷官兵的喊杀之声,才醒了过来。但一切都已来不及。很快,官军将他活捉,予以严密看管。

老百姓听说朝廷官军占领了蔡州,纷纷走上街头庆贺。老人们见到官军收复蔡州的盛况,又回忆起吴氏父子多年来对自己的欺凌,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苟延残喘

◎成语释义

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成语出处

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成语故事

春秋后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打猎,忽然发现林中窜出一只狼,便抽弓搭箭,向它射去。赵简子的箭法真准,一下就射中了狼。狼带箭拼命逃跑,赵简子在后面紧紧驱车追赶。

这时候,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往北而行。他赶着一头驴子,驴子上驮着一袋书。他走着走着,正好与狼相遇。

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苦苦哀求,它说:“先生不是总是济困扶危吗?以前毛宝曾买了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吃了败仗,乌龟驮他过江逃命;隋侯将一条蛇救活,后来蛇就给他衔来价值不菲的珍珠。今天我也同龟、蛇一样遇到危险了,您让我在您的书袋里躲藏一阵,让我勉强延续一口气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也会像龟、蛇那样重重地报答你!”

东郭先生向来心地慈善,经不起蛇的恳求,就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很快,赵简子的人马来到这里,见到东郭先生,就问他见没见到一只狼。东郭先生只说不知道。赵简子等人见找不到狼,只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东郭先生见他们去远,就把狼从书袋里放了出来。可是这时狼却翻脸不认人,竟想吃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时,一位农夫正巧路过。他问明恶狼纠缠东郭先生的原因,就把狼骗回了书袋,然后几下子就把它打死了,也为天下除了一害。

■骇人听闻

◎成语释义

形容事出非常或故意夸大其词,使人听了十分惊骇。骇:惊吓,震惊。

◎成语出处

《隋书·王劭传》:“劭在著作,将二十年……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之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者所嗤鄙。”

◎成语故事

隋朝时,太原人王劭读了很多书,而且记忆力惊人,对看过的内容能过目不忘。可是他的人品很糟糕,特别喜欢拍马屁。

有一天,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想爬一座高山,却怎么也爬不上去,后来侍从崔彭前来相助,他才登上山顶。文帝把梦境对满朝文武说了,要大家给他圆一圆梦。王劭听后,对皇帝说:“这个梦非常吉利。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位置稳如泰山;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他是长寿人物),您得到他的帮助,说明您的寿命很长。”

隋文帝是个爱听奉承话的人,听了这套说词,心里美滋滋的。从此,文帝更加喜欢王劭了。

王劭有时候还会讲一些荒诞怪异的东西,让人听起来惊骇。他说这些话的目的,也是为了拍马屁。隋文帝虽然觉得他的话有点玄,但总是甘心受骗。

有一次,王劭说谎,说在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大字,这是隋朝兴旺的证据。皇后独孤氏死了,他又胡说八道,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受上天所派辅佐天子。她现在不是死了,而是任务完成,回转天界了。因为隋文帝向来对皇后非常敬畏,所以这一下,他的马屁又拍准了。

■哄堂大笑

◎成语释义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起来。

◎成语出处

《归田录·冯道和凝》:“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

◎成语故事

冯道,字可道,五代景城人。他学识广博,口才极佳,待人和气,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官,侍奉过十位君主,三次被拜为当朝丞相。和凝,字成债,五代汶阳须昌人。他才思敏捷,但性情非常急躁。曾任后汉、后周两朝的丞相。

有一天,冯道与和凝在一块办公。他们两人很熟,所以无话不谈。和凝见冯道上下一身新,就问他:“冯大人,您购买新鞋花费了多少银钱?”

冯道满脸堆笑,慢慢地将左脚抬起,对和凝说:“不贵不贵,才花了九百文。”

和凝听罢,急脾气又上来了,当场把手下人叫来,大声呵斥:“冯大人买双新鞋只花了区区九百文,而我的一双新鞋却花费了一千八百文。你是怎么当差的!为什么放着便宜的鞋不要,单买贵的?等我回府后好好收拾你!”下人听了,吓得浑身打战,跪在地上一个劲地求饶。

冯道这时才略微咳嗽一声,又将右脚慢慢抬起,说道:“和大人,这只鞋也花了我九百文。”

满屋子的人听了,个个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一只鞋价值九百文,一双鞋的价格不正好是一千八百文么!这个冯道,性子太慢了,怎么话只说到一半就停住了?这个和凝,性子又太急了,竟然随便呵斥人!

这一下,弄得和凝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怙恶不悛

◎成语释义

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怙:依恃,坚持。悛:改过,悔改。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成语故事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有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黄粱一梦

◎成语释义

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就如同做了一个梦一样。黄粱:小米。

◎成语出处

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卢生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自叹穷困,翁探囊中枕授日:‘枕此,当令汝荣适如意。’时主人蒸黄粱,生梦入枕中……及醒,黄粱尚未熟。”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书生姓卢,生活相当贫困。一次,他住在邯郸一家旅馆里,与一位道士吕翁相逢。卢生与那位道士聊了几句,就哀叹自己过得非常不如意,简直是倒霉死了。

吕翁笑了笑,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枕头,对卢生说道:“你不是想得到好运气吗?把它枕在头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包你万事如意!”这时,店里正在煮着黄粱饭,卢生因为一路上非常辛苦,疲劳不堪,便倒在吕翁给他的枕头上睡了个昏天黑地。

过了一会儿,卢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一位美貌多情、温柔贤惠的崔氏女子结了婚。崔氏的父亲非常富裕,由于有岳父家的资助,卢生顺利地做了大官。卢生做官后,对妻子更是体贴备至,他们两人过着甜甜蜜蜜的日子,生了好几个子女。

后来,这些子女在卢生的细心培育下长大成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过起了舒适的生活。卢生的官运也越来越红,一再升官,终于成为当朝宰相,权倾天下。又过了几年,他的孙子、外孙相继出世。卢生便辞官不做,回到家里闲居,终日与孙辈做游戏,人们都说他越活越小。就这样,他非常快乐地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安然逝世。

梦,终究是会醒的。当卢生醒来的时候,他的嘴边还挂着幸福的笑容。等他睁开双眼一看,自己并没有住进富贵之家,仍住在旅店的小房间里,刚才的泼天富贵只不过是自己做的一个梦。店主人的黄粱饭,正在煮着,还没有做熟。

■悔过自新

◎成语释义

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

◎成语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长在以后,淳于意拜著名医生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奇疴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一个也帮不上忙!”

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情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当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旨意,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

■鸡犬不宁

◎成语释义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宁,安宁。

◎成语出处

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宦官把持朝政,藩镇不听朝廷的号令。统治者们为了筹措军费和享受奢侈生活,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这一年,柳宗元因为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之职。他离开朝堂,到了地方,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就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捕蛇者说》一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捕蛇人的故事。

这个捕蛇人姓蒋,一家三代都以捕蛇为业。捕蛇是一门非常危险的职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毒蛇咬死了,可是他仍坚持捕蛇。这门职业既辛苦又危险,但他为什么舍不得放弃呢?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虽然捕蛇这项职业很危险,但与种田相比要强得多。

“我有很多邻居世代以种田为业,与我祖父同时期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下一家,与我父亲同时期的,十家之中只剩下两三家,与我一起居住了十二年的,十家之中也只剩下不到四五家了。他们要么被逼逃走,要么是搬迁到别处。

“这都是因为官吏常到乡下催交赋税,而那赋税多得惊人。为了这些事,每个种田人都担惊受怕,就是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而我们这些捕蛇人,每年只要捕几条毒蛇就行了,不用交那么多的税。所以我宁肯被毒蛇咬死,也不愿放弃这项职业!”

■集思广益

◎成语释义

形容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见,办事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语出处

诸葛亮的《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成语故事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就是蜀汉后主。由于后主年轻,朝堂中的大小国事,都由丞相诸葛亮来拿主意。这样,诸葛亮权倾朝野,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掌握者。虽然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勋卓著,但他从不骄傲,而是经常听取下级的意见,来改正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书事务的主簿官,名叫杨颙。当时,他看到诸葛亮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过问,就觉得这种工作作风对于蜀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有一次,杨颙亲自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大事,上下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他还引经据典,列举了史书上的著名例子,劝诸葛亮不必对一切文书都亲自处理,不要为琐碎的小事而劳神,应该把一些琐细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办,而自己则履行丞相职责,只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觉得杨颙的意见很有道理,因此对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为刘备对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时不慎,辜负了刘备所托的大事,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